编者按
老屋,沉淀着岁月痕迹,寄托着乡土情怀,承载着文化印记。湖南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也有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村落建筑,其中有25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然而,随着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不少老屋早已残破不堪,甚至摇摇欲坠。拯救老屋,让饱经岁月风霜的老屋重焕光彩和生机,迫在眉睫!
在中南大学,有这样一群师生,他们常年专注于湖湘传统村落景观文化,多次赴湖南各地寻访传统村落及建筑,为老屋生命的延续奔走呼吁。本期,华声在线特别推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湘传统村落景观文化课题组师生的一组寻访老屋笔记,带您领略湖湘老屋的独特魅力,以及老屋背后的故事。

课题组成员:谢旭斌(右二)、叶子雅(左一)、李雪娇(左二)、张鑫(左三)、陈立波(左四)
刘氏祠堂位于衡阳市祁东县白地市镇茶叶塘村,墙体主要由长35cm、宽23cm、高10cm的青砖砌筑,其中也有一部分土墙修建,建筑主体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砖木石结构,门窗由木结构搭建,保存有多样的灰雕图案和窗户雕花。
由于该祠堂离新修通的公路不远,且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课题组成员发现,该建筑的偷盗和损坏现象十分严重。四进院落的祠堂共由20根立柱支撑,每根立柱的柱础均有偷盗或不同程度上的人为毁坏现象。
据现场统计,20根柱子柱础有7个被偷走,现使用方砖或水泥加以支撑。为防止偷盗,11个柱础被宗祠后人刻上了“祁东县茶叶塘”、“非卖品”等字样。这种不当的文物保护措施,在防止文物被盗的同时,对文物本身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也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毁坏。
宗祠内,目前仅有最靠近内堂的两根柱子的柱础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寿桃、石榴、桃花、菊花、梅花、暗八仙等图案,雕刻细腻,工艺精美。在祠堂的后院,左右厢房发现木门和木窗上有大量的木雕和灰雕图案,木雕有狮子、蝙蝠、凤、福禄喜寿字纹、如意纹等纹样。尤其一个外方内圆、满工图案,代表天圆地方寓意的窗花(边宽1.35米、内圆直径0.95米),只剩下下半部分,深感可惜。精美灰雕窗花就有10多种,造型圆润、结构对称,线条均匀流畅、形式多样。
这些保存下来的部分雕刻细致精美,纹样造型流畅而饱满,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感,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而在现场,正好有一间由于年久失修、雨水侵蚀而垮塌不久的偏房,其砖、木架、碎石堆积在地。课题组成员们与随行的文管所也深感惋惜!
茶叶塘村刘氏祠堂的现状是文物保护与破坏之间存在矛盾的一个典型,如何挽救这种现象,使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这些古建筑,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寻访手记
文/谢旭斌
虽然今年有由中国文物基金会发起、对中国传统建筑修缮进行资助的“拯救老屋行动”,但其优先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对于没有入围村落名录的建筑老屋只能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及宗族家庭的民间力量来进行拯救。但这个公益行动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房屋产权所有人、政府力量、社会民间力量广泛参与拯救老屋的行动中来。
希望各级政府可以制定“拯救老屋行动”的相关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进行项目技术支持、资金统筹、动员整合民间力量,加大对老屋的正确保护和拯救措施。否则,诸如刘氏祠堂这样的老建筑,随着交通的通达、搬运工具的便捷,加上盗窃的唯利是图和自然的损坏,哪怕偷走一个窗花、搬走一块砖,都会令建筑的结构形态及文化艺术因子造成重大破坏。老百姓为阻止偷盗发生,为保护石础,写上标记非买文字,这保护与破坏的矛盾值得深思;如果老屋的损坏速度大于拯救保护的速度,难道不会让我们后悔与惋惜!

岌岌可危的墙体(谢旭斌 摄)

被刻字毁坏的柱础(李雪娇 摄)

雕刻精美寿桃图案的石础(谢旭斌 摄)

被刻文字损坏的石榴图案柱础(谢旭斌 摄)

被刻字损坏的精美梅花图案石础(谢旭斌 摄)

抽象而精美的福、蝠同构图(谢旭斌 摄)

幸存一半寓意天圆地方的精致窗花(边宽1.35米、内直径0.95米)(谢旭斌 摄)

木窗雕花细节(李雪娇 摄)

独守刘氏祠堂的93岁老人与老屋(谢旭斌 摄)

精美的灰雕窗花(谢旭斌 摄)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