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酃县故城遗址调勘获重大发现

2017-08-23 11:23:41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曾晓晨]
字体:【

长沙晚报讯(记者 任波 通讯员 袁伟)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衡阳境内存续时间长达597年、历经西汉至东晋四个朝代的衡阳酃县故城遗址,经湖南省考古所组织衡阳市文物局等单位组成的酃县故城遗址文物调查勘探队,从5月至7月的全面考古调勘,近获重大发现。

酃县故城遗址位于衡阳市珠晖区和平乡湖东村(原为酃湖乡湖东村),北临耒水,南望酃湖,东面、南面为耒水冲积平原。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围以黄土夯筑的城墙,城外设护城河。酃县以酃湖而名,酃湖以所产“岁常贡之”的酃酒闻名古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酃湖边有酃县故治。1952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时,就已在衡阳酃湖边发现酃县故城遗址,并在遗址内采集有大量汉代筒瓦、板瓦、瓦当和盆、罐、壶、钵、豆等陶器残片,以及铜“五铢”钱、铜渣、铁剑等。

今年夏天,湖南文物工作者在衡阳酃湖边经认真调勘发现,酃县故城遗址应由酃县故城城址本体和与城址相关的墓群共同组成。最新调勘发现的酃县故城城址由大城、小城组成。此前湖南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酃县城址仅为小城,仅为酃县城址遗址的一部分。酃县故城城址周边的系列墓群,最早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最晚为三国、两晋时期,这些墓葬群以战国、西汉、东汉三个年代为主,它们均应与酃县故城城址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葬于和平乡蒋家山的西汉末年长沙国后裔钟武侯刘望的墓葬,在当地俗称天子坟,封土成椭圆形,长13米,宽11米,高6米,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与酃县故城遗址关联。

史料记载,酃县故城自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立,一直沿用到东晋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是衡阳市境内存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古城址。酃县故城的筑建,拉开了衡阳市建城的序幕,对研究衡阳城市发展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从本次酃县故城遗址考古调勘收集到的信息分析,酃县故城遗址内的小城为酃县古代人群主要活动和建筑的区域,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官署等重要建筑应在小城之内。小城南面和东面应设有城门与大城相通。大城依靠护城河和低矮的城墙具备一定防御功能,始建年代可能早至战国。三国两晋时期酃县城址范围可能急剧缩小,古人主要在小城内活动,并对城墙和护城河重新加工,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或轮廓。酃县故城城址沿用到东晋太元二十年,之后迁到湘江西岸的临烝县,此后城址功能减弱,可能是耒水或酃湖泛滥最终使酃县故城逐渐荒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