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影传学院三下乡纪实:历史的丰碑,永恒的记忆

2017-08-12 18:28:3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
字体:【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无法被忘记的时间。当我们看着现今的生活时,我们可曾想过是谁为我们扛起了那些苦难与血泪。怀着缅怀历史与弘扬革命精神的目的,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学生在暑假组织开展了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并通过与两位老兵和一位守墓人的朝夕相处学习了在那个年代英雄们心中的信念与精神,深入了解了那些岁月背后的故事。

天之无涯,人生有劲

粟翼航爷爷。

粟翼航爷爷回忆录。

粟翼航爷爷子弹疤痕。

与粟翼航爷爷合影。

现年95岁的栗翼航老人独居在长沙县路口镇万年村。这个老人与别的老头一样,满脸皱纹,带着浓重的乡音。可就是他,18岁时参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8期。曾经率部参加了两次长沙会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之中一枚炮弹碎片击中了栗老的脑袋,跟他的许多兄弟不同,栗老在昏迷了几天后幸运的被救了过来。在随后席卷中国的那场运动中,妻子与儿子也相继离世。可栗翼航老人仍憋足了一股子劲,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醒公思痛录》。

战争过去了,可伤疤却把痛苦的回忆与不屈的精神留了下来,如今的他守着比自己年岁还大的老房子,带着一份豁达与淡然,俯首仰望之间,期待来尘。

回首一生,无怨无悔

罗华松爷爷回忆过去。

重回当年抗战地。

与罗华松爷爷合影。

他叫罗华松,现年87岁,在1944年进入了第九战区学生教导总队,是“文夕大火”与学生教导总队的见证人与亲历者。

在见到我们的时候罗老显得很兴奋,我们也有幸从他的讲述中听到了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那一段硝烟往事。“文夕大火”的悲痛绝望,对日寇的愤懑与痛恨,参军报国时的心境等等等等,我们从罗老的讲述里看到了那一代中国青年的热血与辉煌,他们就是一部传奇。

罗老对我们深情的说到:“薛毅将军曾经说我们是青年从军的先锋,同样,这句话也适合你们。只要你们大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对社会有用。那你们的贡献丝毫不比我们少。”

爱憎分明,敢打敢拼。罗老的一生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歌。

坚守信仰,铸就不朽

守墓人刘金国爷爷。

守墓人刘金国爷爷家的墙壁。

守墓地墓碑。

守墓地墓碑墓文。

在三下乡的过程中,有一位老人让我们尤其感动。他叫刘金国,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或者说曾经是一位普通工人。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发现了一块垫脚石,上面是模糊的文字,“中央阵亡将士”六个大字依稀可以辨认。从此以后刘金国像着了魔一样,不断的收集那些墓碑,为那些墓碑上的烈士们祭拜,那时的刘金国没有想到,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50年,分文不取。

刘金国说:“我守在这里,就是为了有一天,那些烈士的家属能够来带着他们回家”。这些烈士们在战斗中把他们的热血洒在了战场上,死后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家了吧,落叶归根,马革裹尸还。正是这样一份朴素的情感支撑着刘金国走过风风雨雨的50年,支撑着一位守墓人的信念与决心。

两位老兵的无怨无悔,一位守墓人的心甘情愿。我院师生在通过与他们的相处后发现了那些可能深埋于岁月中的故事,将他们小心拂拭,愿这些灯塔一样的故事能发出不败的光,指引着中国的新青年一路前行。

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红星闪闪”暑期社会实践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