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记者 刘玉锋 卢小伟 黄煌
湖南日报记者 孟姣燕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湖南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中,创新,让偏远村落把握时代脉搏,搭乘互联网快车加速脱贫。
乡里人家曾经透风漏雨的“柴门”,在创新理念的叩击下,徐徐打开,成为通向幸福美好生活的“财门”。
战略新谋划,全域旅游成为扶贫生力军
富有特色的古建民居坐落于稻田水塘边,“楼屋客栈”“村部游客接待中心”被一片葱郁簇拥着,静待远方来客。
7月28日,“旅游扶贫文旅兴县”全国网媒湖南行采访团来到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2013年,这座古村落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山路阻隔,旅游业迟迟没有发展。
像石堰坪村一样,湖南省七成以上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省49个重点贫困县基本上都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
“全域旅游”理念的适时出现,催人奋进,旅游扶贫迎来崭新机遇。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同年11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全域旅游基地,全力塑造“锦绣潇湘”旅游品牌。
全省各地积极以全域旅游建设为契机,创新思路,把规划、政策、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各地发展旅游不再紧盯着景区景点,全域旅游的创新融入到旅游扶贫发展中,衍生出“旅游+农业”等新模式。
在张家界市永定区,“54321”旅游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4条旅游经济带,撬动300亿元投资,形成20亿元旅游消费,带动1万人脱贫。
在桂东县,“全域旅游、幸福旅游、大众旅游”的发展思路,将旅游定位为引领桂东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
棋局已经落子,创新生根发芽。
以“旅游立县”的新化县,2016年旅游直接带动近3万人脱贫;桂东县因全域旅游带动“避暑”经济,每年脱贫1.5万人以上。
景区新升级,创意驱动发挥虹吸效应
7月27日上午,采访团来到湘西凤凰古城。盛夏时节,古城小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凤凰古城是湖南老牌旅游景区,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先发红利”渐趋用尽,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凤凰县果断创新,以美术馆、艺术品交易等为核心,将古城升级为“2.0版”的国际性艺术小镇。今年9月,这里将齐聚全球顶尖艺术家,举办首届凤凰艺术年展。
发生在凤凰县的创意传奇,同样在张家界市有着生动演绎。2016年8月,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建成试运行。这座“无中生有”的桥梁,创下了最高最长玻璃桥等多项世界纪录,吸引游客慕名而至。
在韶山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型实景演出正不断丰富革命圣地的文化内涵。去年,由张艺谋任总导演的“最忆韶山冲”文旅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约,将加速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推动景区转型升级。
三大老牌景区,因创新焕发了旅游扶贫的新颜。
2016年,凤凰县实现旅游收入116亿元,带动全县940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017年元旦假期,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共接待2.7万人次,慈利县预计2018年实现全县脱贫总目标;韶山市2016年接待游客1879万人次,景区附近的平里村去年脱贫摘帽。
营销新平台,旅游扶贫驶入互联网快车道
在“互联网+”时代,旅游扶贫凭借互联网思维与手段不断向外延伸。
炎陵黄桃,不仅搭上了旅游的快车,更是插上了电子商务的翅膀,走出大山,走向全国。“没有电商平台,炎陵黄桃会烂在枝头。”炎陵县仙坪村党支部书记罗冬兰感慨。
江华瑶族自治县提出打造“神州瑶都”后,围绕核心景区,与电商、微商联合打造农村淘宝旅游扶贫商城,为贫困户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让其驶上脱贫致富快车道。
向旅游强省迈进的湖南,正面临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对远离网络世界的贫困地区来说,创新模式拥抱互联网,成为脱贫的关键。
“运用大数据细分客源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精准脱贫,让这些地方不再穷下去。”2016年3月,省旅发委主任陈献春道出了“互联网+旅游扶贫”的梦想。
在张家界大峡谷,游客只需一台手机,就可登录官网进行实名制预约购票;在新宁县,游客可更加便捷地在网上接受订房、订餐及采购旅游纪念品等远程服务。
“互联网+”大潮下,加快湖南旅游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将为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服务便捷化、管理精细化、市场国际化”奠定基础,为加快旅游扶贫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系列报道: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