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应消除“网络恐惧症”

2017-07-21 08:31:0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卢泽华] [编辑:夏博]
字体:【

卢泽华

邻居家10岁不到的小女孩最近迷上了传统的戏曲,这让她的父母啧啧称奇。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少年儿童对传统艺术的“漠视”已成为普遍现象。笔者细问原由,才得知小女孩喜欢上花鼓戏,是因为看了某主播在直播平台上表演的昆曲和花鼓戏节目。

窥一斑而知全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魅力不减,并不存在年轻群体“天生不喜欢传统艺术”的问题。而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间的“失落”,多来自于传播载体上的“断层”。一方面,许多传统艺术拘泥于过去的舞台、作坊式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年轻人早已习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主要通过网络接触各类文化艺术作品。两者之间就这样错过了“相遇”的机会。

文化艺术界在互联网上“存在感”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创作者患上了“互联网恐惧症”。据笔者观察,目前传统文艺界对现代网络的认识有3个误区:一是认为传统艺术在天性上与互联网“八字不合”、泾渭分明。传统艺术不适合在网络传播?这是个伪命题。网络世界包罗万象,现代网络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元素,事实证明,没有格格不入的艺术形式和传播载体。二是传统艺术是文化瑰宝,不能在互联网上做“下里巴人”。这种认识显然存在偏见。艺术没有贵贱之分,传播渠道也不会导致艺术产生贵贱之分,高雅艺术依然可以成为大众艺术。三是对互联网有抵触和懈怠心理,不愿尝试新事物、新渠道,宁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许多传统艺术家深耕业界多年,对于互联网的重要性也有充分认识,但部分艺术家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有限,导致错失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命的良机。

“曲高和寡”并非“阳春白雪”的标配,传统艺术一样需要通过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有这样,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事实上,已有不少传统艺术家开始尝试通过网络提升艺术影响力。例如,近两年湖南省实施的“戏曲动画进校园”活动,除了到学校面对面通过动漫画形式向广大中小学生传播戏曲知识,还通过网络直播戏曲动漫画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而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琴箫合奏曲目、古筝古琴演奏曲目深得广大青少年喜爱,也有主播演奏二胡吸引超过20万人观看的“盛况”出现。

这些尝试难能可贵。然而,在网络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中,需要特别注意艺术形式和传播载体之间的关系。传播载体对艺术的内容创作、呈现方式、表达效果都有巨大的影响作用,选择新的传播载体,就意味着艺术上的再创作。传统艺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需要适当调整创新,既要保持传统艺术的文化韵味,也要展现时代风貌,创作出深度融合、广接地气的艺术作品。

总之,解决很多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的困难,不能一味靠政府扶持“输血”。传统艺术应该摆脱“养在闺中”的状态,大胆试水网络渠道,用互联网思维打造自身造血功能。一方面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探索适合现代社会的艺术创新,让中国传统艺术真正走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中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创作规律,中国传统艺术才能长传常新,永葆活力。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