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畅其游,鸟畅其飞。”这是湖南绿色发展的美好梦想。为让梦想成真,省委、省政府提出——
打通鱼类洄游“生命通道”
7月10日,湘江衡阳土谷塘电站鱼道,目前已投入试运行。记者 唐俊 摄
7月10日,湘江衡阳土谷塘电站鱼道,目前已投入试运行。记者 唐俊 摄
7月10日,衡东县,洋塘水轮泵站洋塘鱼道,该鱼道自1985年起停运至今。记者 唐俊 摄
湘江航电枢纽鱼道。 (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武深树
今年6月26日,在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提出,鱼畅其游,鸟畅其飞,这是湖南绿色发展的美好梦想。
为让梦想成真,会议提出: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要打通鱼类洄游的“生命通道”,首先想办法把湘江的鱼道打通。
连日来,省畜牧水产局组织专家,反复研究打通湘江鱼道的方案。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坦陈:“真没想到,省委主要领导把鱼道看得这么重。相关部门应全力以赴,实现鱼畅其游。”
“真为鱼儿高兴。”数十年与鱼类打交道的省水科所总工程师廖伏初欣喜地说:“过去省里提‘洄游通道、生态廊道’,现在提到了‘生命通道’的高度,看来鱼儿真的有救了!”
多种鱼类濒危,“四大家鱼的摇篮”堪忧
入夏以来,湘江流域降水丰沛,水电大坝开闸泄洪。按常理,湘江天然鱼苗生产量可望迎来好收成。
长沙市望城区月亮岛,省水科所在此设有捞苗基地。据工作人员介绍,6月以来,尽管各级电站大坝一直开闸泄洪,湘江天然鱼苗的捕捞量并不多。
作为“四大家鱼的摇篮”, 湘江天然鱼苗生产量已大大缩减。
湘江流经常宁的柏坊至松柏江段,号称“大鱼湾”。站在高处看,这里江随岸转,水面宽阔,呈现一个太极图案,又恰似人工鱼苗孵化池的水槽,这里是我国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三大天然产卵场之一。
转过“大鱼湾”, 湘江自南向北经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岳阳市湘阴县注入洞庭湖,再通江达海。过去,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春天就顺着这条水道,溯游而上至常宁的“大鱼湾”产卵。
“常宁产卵,望城捞苗。”省水科所所长伍远安介绍,四大家鱼的洄游通道约300公里,正是常宁至望城的水路距离。亲鱼在常宁产的受精卵,随水漂浮至长沙望城江段,就会自然发育成鱼苗。
一直以来,省水科所就在湘江月亮岛江段设点,用吊排捞起野生的鱼苗,运送至省鱼类原种场,筛选培育湘江鱼类原种亲本,供应本省及全国鱼苗繁殖场,确保鱼苗种质纯正。因此,湘江作为“四大家鱼的摇篮”,历来享誉全国。
近年湘江的天然鱼苗生产量严重衰退。月亮岛附近的西塘村渔民反映,过去一晚能捞100万尾鱼苗,现在捞1万尾都困难。
省水科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湘江四大家鱼鱼苗资源有20多亿尾,现在锐减至不足1亿尾。湘江作为“四大家鱼的摇篮”,已前景堪忧。
多种鱼类濒临灭绝,加剧了水生生态失衡。据监测,湘江近年渔获物中,90%为湖泊定居性鱼类和短距离洄游产卵鱼类,四大家鱼等漂流卵鱼类仅占一成左右,野生种群比例下降到6%。
湘江的鱼类中,白鲟、鲥鱼、暗纹东方鲀、日本鳗鲡、鯮鱼、鳤鱼、长薄鳅等近10年未监测到,或已功能性灭绝;长颌鲚、岩原鲤、胭脂鱼、中华倒刺鲃、白甲鱼、湘华鲮等已达到“极危”“濒危”等级;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鱤鱼等江河洄游性鱼类资源严重衰退。
山水系乡愁。湘江作为湖南人的母亲河,如果江里没有鱼,将是不可想象的。伍远安说:“水里有鱼才叫河。”
鱼类资源衰退,“回家的路”受阻是主因
“河里的鱼,个头越来越小,种类越来越少。”近几年,湘江流域渔民日益感到捕鱼生计艰难。
专家分析,湘江鱼类资源衰退的原因包括,水工建筑拦截河流、水域污染、过度捕捞、采石挖砂、生物入侵等。
“这些原因中,水电大坝拦截河流,无疑是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首要原因。”省水科所总工程师廖伏初称,洄游性鱼类有自身的越冬、产卵与索饵路线。大坝拦截河流,鱼类洄游通道受阻,不能翻坝到产卵场产卵,江里的鱼就会越来越少。
目前,湘江干流已建了9级拦水大坝。在“大鱼湾”产卵场以下的大源渡、土谷塘、空滩洲、蔡家洲等4级大坝,层层阻隔亲鱼溯游而上,产卵场没有亲鱼来产卵,“四大家鱼的摇篮”鱼类资源日渐枯竭。
春天鱼儿产卵繁殖季节,土谷塘等电站大坝下面鱼群聚集,主要是鲌类、鲴类和四大家鱼的亲鱼。这些洄游性鱼类为了产卵,历尽艰辛寻觅“回家的路”,受阻于坝下,苦等闸门洞开。
一个又一个大坝,成为鱼儿难以逾越的“龙门”。上游水域即便有亲鱼产卵,漂流性鱼卵需要上百公里的自流河道,在一定的流速、水温条件下才能天然成苗。而大坝导致河道“池塘化”, 漂流性鱼卵容易沉入水底死亡,鱼类种群数量便大大消减。
“上世纪70年代,湘江中鲥鱼还较多。”在廖伏初的记忆中,春江水暖,长沙的菜市场常有鲥鱼叫卖,价格并不贵。
说起鲥鱼,廖伏初兴致勃勃。这种洄游性鱼类,每年农历四、五月间从海洋进入长江口,溯江而上来到湘江产卵,应时而至,守时如同候鸟,故称“鲥鱼”。
鲥鱼与河豚、刀鱼并称“长江三鲜”,鲥鱼十分爱惜身上鱼鳞。据说捕鱼人一旦触其鳞片,便不挣扎了,因为生怕会甩掉身上的鱼鳞。 由于水工大坝的阻隔,近10年湘江中的鲥鱼已经绝迹。
湘江中另一种曾经常见的鱼叫“白鳝”(学名鳗鲡),上世纪90年代长沙市场还很多。廖伏初对白鳝的习性了如指掌:这种洄游鱼类,成鱼在太平洋深海里繁殖,幼鱼又顺着父母游走的路线回家,沿长江过洞庭湖,来到湘江生长。近10年湘江没有监测到野生白鳝。
“水电大坝拦截河流,鱼类洄游通道被切断,产卵场被淹没,索饵区遭破坏。”廖伏初深感焦虑地说,鱼儿失去了家园,面临灭顶之灾。
鱼儿繁衍兴旺,“上得去”还要“下得来”
横卧湘江的9级大坝,多是低水头坝。相对而言,低水头坝修建过鱼设施比较容易。
上世纪80年代,湘江支流洣水流经衡东境内,在洋塘水轮泵站建有鱼道,这是我省的首个鱼道。经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洋塘鱼道曾经是世界低水头河坝鱼道的典范。
7月11日,记者在洋塘鱼道看到,多年泥沙淤积,闸门早已荒废。洋塘鱼道曾经日过鱼高达32万尾,联合国联农组织多次派专家前来考察和推介。廖伏初认为,鱼道基本完整,清理淤泥,新建闸门,洋塘鱼道可望恢复“生态名片”。
目前湘江干流大坝新建成的鱼道有2个,分别是土谷塘电站鱼道、湘江航电枢纽鱼道,均已投入试运行。
在土谷塘电站鱼道,廖伏初现场为记者讲解,进鱼口与电站尾水的洄水湾相连,这是鱼群喜欢聚集的地点;闸门根据下游水深开启和关闭,形成3个不同高程的进鱼口;利用电栅、声波、温控、光线等措施,引诱鱼儿进入鱼道。
站在大坝上看,鱼道有4个槽身并列,像两个回形针一样。土谷塘航电枢纽负责人谢常青介绍,鱼道宽度为0.53米,水深2.5米以上,满足个头较大的四大家鱼亲鱼通过;鱼道的水流流速为0.5米每秒,这是鱼儿溯游最舒服的流速;鱼儿游累了,还可以在休息池休息。
动辄数千万元修建的鱼道,最终要看鱼儿是否“买账”。因此,设计团队总是想方设法,尽量使鱼道设施“鱼性化”。廖伏初介绍,湘江洄游性鱼类主要有四大家鱼、鳊、银鲴、团头鲂、三角鲂、鳠、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南方鲇等。不同的鱼产卵期不同,各级鱼道要精准调控,才有好的过鱼效果。
两年后,随着株洲、大源渡两大航电枢纽的鱼道建成,湘江鱼道可以通达常宁的“大鱼湾”。省水科所所长伍远安称,即使鱼道畅通,“四大家鱼的摇篮”能否就此恢复,还是未知之数。
首先,这些大坝尚未落实联合生态调度。每年鱼类繁殖季节,所有大坝都要开放鱼道,并做好护鱼工作。哪一级鱼道不通,亲鱼都到不了“大鱼湾”。
其次,鱼道只解决了洄游性鱼类“上得去”的问题。亲鱼溯游至“大鱼湾”产卵,受精鱼卵还要“下得来”。各级大坝要统一协调下泄流量,为漂浮性鱼卵创造自然繁殖的人工生境。否则,大坝阻水鱼卵沉底死亡,江里的鱼还是不会增多。
如果说鱼道是“硬件”,生态联合调度就是“软件”。 伍远安说:“只有‘软硬兼施’,湘江里的鱼才会繁衍兴旺,母亲河才能生生不息。”
■他山之石
国内外著名鱼道
青海湖:湟鱼洄游“景观鱼道”
青海湖特有的湟鱼,每年3月至7月都会洄游到支流,选择水质清澈、流速缓慢而平稳的环境产卵。从2015年9月起,当地总投入近3700万元,在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上修建了7条湟鱼洄游通道。这些通道呈阶梯式,每个阶梯之间设置一个高约30厘米的台阶和一个小水池。当湟鱼从下游阶梯游上来之后可以在小水池“养精蓄锐”,之后继续游向上游阶梯。人性化的休息区不仅可以缓解湟鱼旅途劳顿之苦,还作为一个观赏区,供人们欣赏湟鱼逆流而上洄游产卵的奇观,感动了无数游客,唤起人们心底的生态保护意识。
广西:长洲有条“贴心鱼道”
广西长洲水利枢纽是西江上一项大型工程,配套修建的鱼道,包括进口段、鱼道水池、休息室、挡洪闸段和出口段,全长1444.3米。为了让鱼类走这条通道,工程设计人员想尽办法:如对坡道精心设计,减缓水的流速;水下安装脉冲设备制造“人工浪花”…… 这些措施,导致工程成本增加了1亿多元,最终让赤眼鳟、日本鳗鲡、大刺鳅、银飘鱼等优势鱼类享受了“贴心呵护”。
美国:为鳗鱼打造“天才鱼道”
圣劳伦斯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之一。美加两国共同修建的圣劳伦斯水电站,阻隔了美洲鳗鱼从西太平洋到安大略湖的洄游,美国决定在圣劳伦斯水电站美方加修鳗鱼过鱼设施。这条专门为鳗鱼修建的鱼道,由鱼梯、收集斗、管道、接收箱等部件组成;鱼梯把鳗鱼由坝下运至坝上;经过收集斗,利用鳗鱼的顶水习性,进入管道;管道绝缘,以避免白天的高温;鳗鱼走管道在大坝上游约300米处进接收箱,安全释放河中,鳗鱼通过率约85%。多年的研究和细心的设计,为这条鱼道赢得了“天才鱼道”的声誉。
日本:鱼虾保护催生“水田鱼道”
日本最初设置鱼道的目的着重于保护像香鱼、鲑鱼、鳟鱼这类一生需要在河川的上游、下游以及大海之间来往的鱼类资源。近年来,出于保护生态系统的角度,农田整备时被分离的水路和水田的鱼虾保护也被当做鱼道建设的考虑因素。还有一些鱼类,本来生活在河川、水路之内,但是在汛期会到被淹没的河边、芦苇地、灌溉农田等地方繁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了水路和水田相连接的“水田鱼道”。
■记者手记
鱼水和谐会有时
张尚武
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最近决定,湘江干流水电站要落实鱼道建设责任,为鱼类洄游打通“生命通道”。这一消息,堪称坝下鱼群的“福音”。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湘江干流上筑起9座水电大坝。高高的大坝,没有过鱼设施,成了鱼群难以跃过的“龙门”。年复一年,在土谷塘、大源渡电站,每到鱼儿产卵季节,洄游性鱼类逆流而上,大量聚集坝下,苦等“生命通道”一朝洞开。
高高的大坝,不仅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还改变了水流、水深、水温,极大影响到鱼类的栖息与繁殖。近30年,湘江已有17种鱼类绝迹,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天然鱼苗生产量逐年减少。
河道片断化,一些鱼类绝迹,整个生态链难免受损。多年来,省内水生生物专家呼吁:还湘江水清鱼跃,重构鱼水和谐的良性循环。
重构鱼水和谐,首先要打通鱼类洄游通道。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督促落实湘江干流水电站的鱼道建设责任,湘江常宁段以下的水电站全部新建或补建鱼道,让洄游性鱼类溯游无阻,顺利“回家”产卵。
重构鱼水和谐,努力恢复“四大家鱼的摇篮”。省政府已制定初步方案,对湘江干流梯级枢纽实行联合生态调度,在鱼类繁殖季节统一协调下泄流量,创造鱼类自然繁殖的人工生境,重现“常宁产卵、望城捞苗”盛况。
重构鱼水和谐,还要让鱼类“安逸栖居”。连续多年,省内渔政部门采取增殖放流,恢复鱼类种群数量;实施春季禁渔期制度,保护鱼类资源,让“母亲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