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梅山武术掌门人晏西征传奇:梅山高人 乃武乃文

2017-06-07 09:33:2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字体:【  
湖南武术家晏西征升为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实现了我省中国武术最高段位零的突破。这次被评定为九段的武术家,全国仅5人。



2014年8月7日,书法和练拳,都是晏西征每天的必修课。(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2014年8月7日,晏西征在授徒。(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2006年10月12日,晏西征指导国外弟子嘉志打梅山拳。(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2014年8月7日,晏式宗祠第一期青少年武术培训班暑期开班。(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周俊 刘明

前不久,据中国武术协会发布的消息,湖南武术家晏西征升为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实现了我省中国武术最高段位零的突破。这次被评定为九段的武术家,全国仅5人。

晏西征,1947年出生于武术之乡娄底新化,自幼习武不辍,现为中国武术协会特邀副主席、中国武术八卦掌传人和梅山武术掌门人,中华武林百杰之一。以晏西征为扛旗者,历时60多年发展,梅山武术从一个被人忽视的流派,发展成为南方武林重要门派。2014年,梅山武术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徐才称赞晏西征是“武品高深、诗品高雅、人品高尚的高人”。

5月29日清晨4时30分,新化县城处于一片宁静中。在城东一栋简陋民房内,晏西征依循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早起练拳。虎啸山林、狮子张口、天王托塔……出拳有力、桩马沉稳、转身迅猛,从动作根本看不出,练拳者已是一位七旬老人。

梅山拳讲究勇猛刚烈,攻如猛虎下山,穷追不舍;守若磐石泰山,寸步不让。一招一式,或快如风、或慢而猛,绝无花哨,绝不拖泥带水。晏西征说:“我们打拳的有句话,叫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大家知道。说的就是要坚持,刻苦勤练。”说话间,晏西征来到书房,铺开宣纸提笔挥毫,“守志”二字一气呵成。

1 偷拳求艺,苦学不辍终成大器

新化属古梅山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新化王爷山地区的“打”(武术),是武林中响当当的旗帜。以往,这里民风强悍、正直纯朴,家家户户皆有练武之人,为外界所赞誉。

晏西征5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生活非常艰苦。母亲曾赋诗示儿:“含辛茹苦育西征,望尔修成文武身;岳母情怀鹦鹉句,精忠报国建奇勋。”受母亲教诲,晏西征自强不息,立下文武兼修的志向。

“第一次学拳,倒不如说是偷师学艺。”回忆与梅山拳术结缘,晏西征话语间透着意味深长。8岁那年,“把式”(拳师)肖德福在村里“教打”(教授徒弟),家庭条件好的小孩都去报名,晏西征只能偷偷在远处模仿。几天后,晏西征的行为被肖德福发现了,按梅山规矩,“偷拳”是要受到严厉惩戒的。但肖德福却问他:“你学会了吗?打一路给我瞧瞧!”晏西征随即演示了一番。见他拳法比其他人更有路数,肖德福啧啧点头:“你很有天赋,来跟我学拳吧,不要你交钱。”

就这样,晏西征踏入了梅山“把式”这片传奇江湖。

后来,在肖德福推荐下,晏西征拜入当地著名拳师游本恒名下,研习梅山拳术。为博采众长,提高武术技能,晏西征跑到武汉,拜师丁洪奎学习八卦掌;后又师从当代武术十大名师之一赵子虬,学习峨嵋拳;再师从中国武协副主席蔡龙云、亚洲拳王蒋浩泉,苦练华拳和中西技击。经多年努力,晏西征在八卦掌、铁尺、虎拳、板凳拳、掌断砖石、铁罗汉气功等诸多方面深有造诣,修得一身上乘功夫,尤其精通三十六路梅山拳。

梅山武术注重“桩稳”,有“三年学打两年扎桩”之说。“我们首先就是站桩,以一炷香为时间,头顶、双肩、双膝各顶一碗水,不能动更不能洒出来。能撑过一炷香,才有资格学新的路数。”晏西征说,梅山武术最强调基本功,要有一股子蛮劲才能坚持下来。

2 江湖比武,仁者无敌扬威武林

梅山武林有个规矩,叫做破场,就是踢馆。只要开馆授徒,别人都可以来踢馆。“场主”赢了,多收一个弟子;输了,就要离开,并由获胜者接管武馆。

1982年,晏西征在新化开办了改革开放后湖南第一家武馆——兴武拳社。

至今,还流传着晏西征单枪匹马打败上百人围攻的故事。对此,晏西征笑着摆手说,这事被夸张了,当时确实来了100多人踢馆,但大部分是跟着起哄看热闹的。本来说好一对一比试,点到为止,但对方仗着人多,见师傅吃了亏,就一拥而上。迫不得已,他只好出手应战,打倒了为首的10来个,其他人一哄而散了。

晏西征反复教导弟子“学武先学德,练功必练忍”,只有以仁义服人,才能使人口服心服。面对上门挑衅者,始终要遵循“一忍,二让,三吓,四打”原则。他认为,武学的精髓在于保家卫国、除暴安良、强身健体,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并不是争强斗狠的技艺。由此,晏西征一生低调、谦逊、和善,在国内武术界有口皆碑。

多年前一个傍晚,有一个叫吴大伟的大汉来势汹汹,执意非“切磋”不可。无奈之下,晏西征只能应允。他向上屈起右臂说:“你如果能将我的手扳下来,就算我输!”大汉蛮有把握地伸出右手,抓住晏西征的手腕,使劲往下扳。相持数分钟,无法扳下。换成双手,仍未成功。晏西征又伸出右手食指说:“这样吧,我伸出一个指头,让你扭,扭弯也行,折断也行。”大汉使出浑身解数,大汗淋漓,终究无果。

最后,大汉耍赖,摆好架势誓要武斗。晏西征顺手拿起木凳,站好桩马,气沉丹田,一掌将凳面破了个对穿。他告诉大汉:“刚才单指叫金刚指,这掌叫柳叶掌。”

吴大伟当即请求拜师学艺,成为了晏西征的弟子之一。

3 力扛大旗,梅山拳法声名大振

来到晏西征创办的东方文武学校,隔着街道就能听到浑厚的练武之声。走进大门,1000多名学生整齐划一操练着梅山拳法。晏西征说:“这里是我传承梅山武术的摇篮,从娃娃抓起,文武兼修、崇德尚义。”

通过30多年办学,晏西征已培养出数万梅山派弟子。如今, 这些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或参加比赛竞技、或进行梅山武术表演、或开馆授徒,为传承和发扬梅山武术贡献着力量。

晏西征不仅系统总结梅山武术,保留和继承其精华,而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丰富其内涵。他常带领弟子,在各类大型活动和电视节目中演示梅山武术的拳、棍、铁尺、板凳等各种套路,借参赛、表演、访问、演讲、发表论文来弘扬梅山武术。

2001年,在美国著名武术家哈哥德邀请下,晏西征率梅山武术代表团赴美访问交流,震惊美国武术界。日本的胜吕崇史、内腾真次,法国的嘉志以及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的洋弟子纷纷慕名前来投师。

2012年,受文化部和湖南省体育局委派,做为中澳文化友好交流年重要节目,晏西征组织弟子赴澳大利亚进行了25场表演,在澳掀起“梅山功夫”风暴。

梅山武术的推广也并非一帆风顺。晏西征的弟子周佐清告诉记者,有一次,晏西征在西欧宣讲国术,并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体育馆演示梅山武术。当时,一个西班牙拳击教练突然上台,执意要求切磋武艺。对方一上场,就发起猛烈进攻,一阵阵快拳如闪电般打来。没有进攻机会,晏西征如狡兔飞燕般巧妙躲闪。对方求胜心切,几个回合拳脚落空,便心浮气躁起来。一记重拳打来,抓住难得的出拳空档,晏西征侧身一招力劈华山,直劈对方手腕,同时右脚迅速跟上一招“隔山打牛”,直击对方下巴,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两招制敌取胜。马德里体育馆顿时沸腾起来,大家竖起大拇指喝彩。

4 精研国学,著书赋诗续写传奇

“师傅没什么爱好,除了打拳授徒就是读书写字。”晏西征的弟子周太和说,晏西征喜欢自称“旧知识分子”,自号“书蠹”,“虽是一介武夫,却也勤读圣贤之书、执传统仁义道德”。

晏西征曾祖父为清末知县,外祖父为同盟会会员,舅舅为大学教授,母亲也深受传统文学熏陶。晏西征自小热衷于品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三国演义》、《岳飞传》等。练武之余,他有《东方风采》《我选百家诗词漫评》(与熊东遨合著)《晏西征诗文集》《传统诗词快速入门》等多部诗文集问世。

2008年北京奥运后,为弘扬体育精神,晏西征决定为国家历届168位奥运冠军各撰写一首赞美诗。他白天入诗入境,夜晚也在思考,有时做梦都在写诗。诗稿完成,晏西征突发奇想,采用书、画、印形式,请国内名家大师融诗、文、书、画、印于一体,既宣传体育精神,又展现国之精粹。他携所写诗作上北京、下广州、去上海,沈鹏、李铎、孙轶青、邹传安、韩天衡、石开、颜家龙等大师纷纷呼应,欣然提笔挥毫。最终制作成一本《历届奥运中国金牌颂》诗文大册页,在各地展出。

晏西征有个心愿,将《历届奥运中国金牌颂》上所有书法作品刻成碑文,建一座书画碑廊,供世人参观,以弘扬体育精神。同时,号召建立“续写活动”,向全球华人征诗征书法作品,为伦敦奥运以后的中国冠军续写诗词,刻入碑林。

■链接一

梅山武术

梅山武术,发源于古梅山中心地域新化县,流传于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属南拳系。

在中国武术流派中,梅山武术以古老神秘而著称。说其古老,因为梅山武术是当今中国武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流派之一,可上溯至远古氏族部落时期,且很好地保留了古传武术功法与技击精髓。说其神秘,因在练功中,除了常用的“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外,尚有神秘莫测的“铁牛水”“雪山水”“化骨水”“神打”“药打”等巫术色彩,其文化传承有着浓郁的“梅山教”“师公教”等梅山原传宗教色彩。

梅山武术的特点是古朴无华,勇猛刚烈,一招一式非打即防,桩稳势固,防守严密,结构紧凑、灵活多变。

■链接二

古梅山

古梅山是一个历史文化地域名称,过去主要指湖南中部的新化县、安化县。后来行政区划调整,现在的古梅山地区应包括新化县、安化县、冷水江市,以及隆回、新邵、涟源、溆浦各一部分。这里自古以来,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态,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糅着人类渔猎、农耕和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

目前,为很多人肯定的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而到秦汉时,梅鋗因助汉高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人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山,这又恰好与当地Mi之音吻合。之后,积习成俗,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

(周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