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一曲历史的慷慨悲歌

2017-06-02 08:23:4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
字体:【

文/陈帅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这句诗千百年来被看作为人行事恣意洒脱、自我疏解的典范:既然无法改变所在周遭,那就擢守其志,顺水而流。

可细细品读这句诗,不难发现其表面看似洒脱,却道尽苍凉。那是一种颠沛起伏后的无可奈何,一种纵然心中无限沟壑,却无处施展,只能在言语上聊以自慰的苦笑。《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谈其实就是屈原一人的思想交锋。屈原何尝不知顺势而为乃存世之捷径,可正因为对家国天下和周遭一切的深挚之爱,让他不愿妥协。深爱让悲剧冲突震撼人心,瑰丽壮美。这种悲壮之美,正是《思美人》最打动人的地方,它讲述了屈原理想高扬、起伏跌宕的一生,还原了战国时期群雄争鹿、血雨腥风的惨烈之状,塑造了一批情感饱满、栩栩如生的人物,最让人动容和感怀的,便是他们对命运的无尽深爱和悲烈反抗。

命运之手翻云覆雨,在它面前敢于怒发冲冠、指天而问的便是屈原。由青年演员马可饰演的屈原,将其灵动纷飞、胸怀大义、以民为本、敢爱敢恨的品行表现得颇为出彩。屈原内心矛盾而又迎面前进。本可凭借家族蒙荫做一个纵情诗歌的放浪子弟,为了楚王的信任和楚国的宏图伟业,他竭尽才智,扬清激浊,推行改革,力整乾坤。面对外患强秦,楚国朝堂重臣不是考虑如何壮大楚国,而是互相肘掣,彼此猜疑,对屈原的行动百般阻挠,屈原空有一腔抱负而屡次折戟沙场,被排挤贬为三闾大夫。即使武关会盟失败,屈原依然对楚国怀有信心;即使一直情路坎坷,他依然对恋人不离不舍;他以自己极大的赤诚和情怀去拥抱一切,最终却都成了梦幻泡影。他用诗句安慰着自己,却说服不了自己。沉郁一生的胸中苦楚及对楚国、楚王的深情眷恋,让他临崖一跳,以自己的决绝和潇洒作为对一切的回答。

楚怀王、莫愁、张仪等人都是心中有着美好期许最终却不得不为梦而陨的悲剧人物,然而他们却没有一刻放弃向更高的梦想攀登和追求。在历史上因为武关会盟、宠幸郑袖、贬谪屈原等原因被抹黑为昏庸君王的楚怀王,在《思美人》中被塑造成一个坦荡而又复杂的君王。一方面他怀揣壮大楚国、力整朝纲的心愿,支持屈原解放奴民,惩治恶霸,对秦用兵;另一方面他竭力平衡屈、昭、景三大家族的利益纠纷,维持朝堂稳定。即使知道自己被田姬所骗,即使被莫愁拒绝,仍选择原谅。作为君王他讲情理,有血有肉,却缺少应有的谋略和果决,虽全力谋求壮大楚国,委派屈原合纵六国,反抗强秦,可急功近利,不听劝诫,在六国人心不齐的情况下贸然出兵,致使沙场败北。他不顾众人反对,答应秦国前往武关会盟,他何尝不知秦国之野心、此行之凶险,可他不愿放弃一丝谋求和平的可能。面对会盟被骗的处境,他坚持一个君王的气节和尊严,宁死也不做有损国格之事,决不妥协,怀着对楚国的深深眷恋在咸阳郁郁而终。

莫愁女也是如此。屈原的政治联姻让她不能拥有爱情,但她无所畏惧地选择了自己爱的方式,在战场和屈原并肩作战,在宫廷以大楚巫的身份陪在屈原身边,她认为屈原点亮了她的生命,屈原跳江后,她没有选择殉葬,而是以一种更为倔强的姿态活在世间,存留和屈原有关的美好记忆。张仪一生纵横捭阖,为秦国出谋划策打下江山,最终却被秦人排挤,被范雎设计出使楚国。屈原点破他一生终为战乱齑粉的悲剧,寂灭的张仪给世人留下一个步步迈向大海的背影,如屈原一样以决绝的死保留自己不屈的尊严。

《思美人》塑造了一群饱满而又丰富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在命运与历史的夹缝里都努力汲守着残存的光热,高扬自我,上下探求,用九死不悔的勇气和高洁醇雅的风骨奋力击破身上的枷锁,纵使一生坎坷,仍以丰沛的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去追求梦想与心中所爱,用血泪壮举上演了一部动人心、有回味的时尚正剧和历史悲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