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五“道” 问道常德

2017-05-26 09:19:3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天夫] [编辑:蒋俊]
字体:【

张天夫

5月是春夏交替的时候,万物在思索成熟,此时离端午近,一个人踽踽独行,容易想起那位峨冠博带的人,逼自己吟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偏在西楚一角的常德,正是路漫漫之地,加上楚天空阔,又适合问天,是不宜率意走动的,若不留心就会一步踩在“道”上,让人一日三悟也不容易得到真谛。

常德元始之道:燕尔洞,湖南人的人之初

首先想去的是燕尔洞。离开澧水,乘小筏沿渫水溯流而上,上行约30多里就来到3万年前的燕尔洞。

燕尔洞衔在皂角市渫水北岸的一堵青石壁上,黄荆条虚掩着洞门,一条小路折叠在岩缝间与洞相通。洞外一弯碧水不肥不瘦,浅水中几只秋水鸭在梳洗羽毛,两头小象站在河边饮水。洞口边一群腰裹虎皮的猎人围着篝火正在烤一只麋鹿,香气盖在河面上。见我爬上洞来,老猎人递给我一只烤熟的鹿蹄和一把石刀,教我如何割鹿筋。我和老猎人用眼睛说话,他告诉我在洞中已经生活若干代,子孙们都陆续迁到四方去了。老猎人把我带到洞口的石壁前,看他用赤铁矿在石壁上画上一条横杠杠。然后走进洞捧出一个虎皮包袱,小心翼翼地展开来,从里面拿出一截先人的左股骨化石及几颗门牙。我赶快倒身伏地,向老祖宗“石门人”三叩首。燕尔洞洞不深,却衔着三湘吹来的风。“石门人”靠野性获得的力量,把子孙撒向洞庭湖平原,撒过南岭,扶起长江文明站在了黄河文明的右手边。渫水河畔一个小小的山洞受孕日月的精气,生育了整个湖南和半个江南。

燕尔洞不愧是湖南人的人之初,发端于斯,启蒙于斯,此乃常德元始之道。5月郊游,刚刚出门,就一脚踏在了“道”上。

常德农耕之道:城头山,中华的稻之初

我不知道位于澧阳平原西北部澧县东溪乡的城头山人,是不是从燕尔洞迁徙过来的,但可以肯定都是“石门人”的后裔。屈指算一下,他们在洞庭湖边已生活了7000年之久。“石门人”离开洞穴,在风雨毫无遮掩的平畴上,学会了夯筑、挖壕、凿井,发明了一个被后世称之为“城”的建筑群,用“土”解决了人类群居的问题。

沿着城头山壕沟转一圈,来到三丘稻田边,稻田西边有水塘、水沟配套的灌溉设施;田北角有一土夯的祭台,上面燃着三柱艾香,一位族长模样的老人带着童男童女,捧起一束秧苗祭祀谷神,面向申时的太阳把第一蔸秧端端正正地插在田头,拉开了一年的秧门。中华的最初蔸秧,插在洞庭湖边的软泥中,插在6000多年前的初夏。这蔸秧后被神农氏接过来,再后来又被袁隆平接过来,插遍了地球的水田,一直插到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这蔸秧是华夏最早的笔,在神州大地这块宣纸上,开笔写了一个万世之本的“农”字。

城头山无疑是中华的稻之初,发端于斯,启蒙于斯,此乃常德农耕之道。

常德善德之道:德山,中华德之初

告别城头山,顺沅江而下,经朗州城,就到了德山。德山突兀在沅水南岸,七分山色,三分水气,飘然有道家之风。枉水从深山夺岩而出,曲如鸟音,弯折处抱良田数亩,茅舍几间,寻着犬声来到善卷茅舍前。善卷正坐在屋垱田角上歇犁,两腿挂满泥。我俩在田头盘膝而坐,一边喝茶,看紫燕衔泥,清烟绕庐,一边聊尧舜二帝来德山请善卷出任天下之事。我禁不住问:“先生何故要效许由,辞两代圣君而不出,愿在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独乐天命,不顾念天下和苍生,其乃贤乎?”善卷捻掉泥腿上的一条蚂蟥,指着身后吃草的黄牛说:“尧帝来此见我用黄牛耕田,问我为何不用善于耕田的水牛,我等牛上岸后,才对尧说,当时黄牛正在辛辛苦苦地劳作,我不忍说出让它伤心的话来。尧帝认定我是大慈大德之人,要将天下禅让于我。我则以为,此乃小慈悲之心,治天下要大慈悲之人。二帝数年访贤不遇,可见贤者寥寥。时下私我之风日盛,国事愈见艰难,二帝急待有贤者出来主宰华夏。我知四海行权力相戕之风,今后出帝王易,出贤人难,我愿独守茅舍,躬耕而食,给后世树一个轻贵胄、蔑权利、重平谈的榜样,让后人有所效法,实践以德治天下,岂不是不亲位也能治天下?”善卷话音一落,坡上吃草的黄牛引颈长鸣,林中群鹤漫舞,白云纷纷垂袖……我辞别善卷,回到小舟上,遥望德山,正日上中天,紫气萦萦,一时大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乃天地之本,道德之至。德山善修,善卷善隐,天人合一莫过于此。

德山可谓是中华德之初,发端于斯,启蒙于斯,此乃常德善德之道。

常德梦之道:桃花源,中华梦之初

到过德山就知道,陶渊明将寄托自己人生理想的桃花源选址在武陵,是因为武陵有“击壤以自欢”的虞夏之风。一路徐徐走进山去,沿路欣赏风光,想从幽谷里找到与书中对应的景象。站在洞外一阵欣喜,正准备进洞,突然把腿缩回来,我想,如果钻进洞,扑面而来的阡陌、农舍、桑竹全是陶令公笔下的图像,我立刻就解惑了,原来千古传诵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当时诗人真实的见闻录,《桃花源记》瞬间就会从中国文学史上滑落下来,玉消红残,不如让它永远不真实的好。人类是需要“梦”的,没有梦想的社会会慢慢枯萎,开不出花结不出果,埋头苦斗、苦干的人类,需要真实又不真实的梦境去滋润,一个好梦可以扶着人类走得更远更好。面对东晋乱世,远在柴桑的五柳先生坐在菊圃中,笔锋不落在武夷山,而落在武陵山,可见梦与武陵有缘。能践于行者可为“道”,能践于心者亦可为道。

桃花源是能践于心者的,无疑是我中华梦之初,发端于斯,启蒙于斯,此乃常德梦之道。

常德水之道:夹山的“茶禅一味”

夹山夹在沅水和澧水之间,牵着洞庭湖,天生与水相亲。公元八七0年,唐咸通十一年,善会和尚接过曹溪六祖慧能的禅风,受师父华亭船子之托,被一阵海风吹进了“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中,他驻锡建寺,以水弘法,一时钟声盖过湖湘。善会知我会来,早来到寺后山凉亭中,眼微闭似有水声。亭中摆着两瓮碧岩泉水,一罐新采的夹山西坡牛抵茶。我学善会盘腿在蒲团上,静看沙弥生炉、搯水、泡茶,万木归静,偶有斑鸠长鸣。小沙弥端上茶来,碗中茶叶三上三下,似牛角相抵,茶汤若朝霞初明。欲饮,善会示意把盖叩上,逼茶香下沉,再徐徐饮则香行丹田。待茶三泡后,欲问善会如何是夹山禅?每问,善会皆示意喝茶,如此,再不敢启唇,唯看夕阳西下。当晚留宿寺中,待月上林表,善会请我上佛堂作晚课。整个佛堂无一丝诵经声,寂如古井,僧衲们皆定在蒲团上,每人怀中揣一碗热茶,双目微合,形如雕石,约半支香钟磬骤鸣,众僧皆缓缓捧起茶碗轻轻抿上一口,继而复入定在香烟袅袅中。我耐不住坐,抬头仰观,见佛堂前额悬有一匾,上面写着“茶禅一味”四个大字。字字起笔轻松,微带柳子之风;个个收笔洒脱,略有法外之趣。凝视良久,我对夹山禅似有所悟,捧着一碗水,神思飞出佛堂,靠着半弯山月久久冥想。北方赵州和尚出了一道“这一碗是什么”的试卷,南方善会写下“茶禅一味”四个字未答而答,完成了东方禅宗的千古考题。

夹山“茶禅一味”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我常德影响东方和西方思维的水之论,发端于斯,启蒙于斯,此乃常德水之道。

常常之德 常德五“道”

不到半个月,我足履常德五处胜迹,无意中从山水之间获得了常德五“道”,平俗之心,一下放飞到楚天之上。常德五“道”皆得道于山林,而布道于天下,故而天生“常德”。万河奔流,天下必有常常之德。

屈子放舟沅澧之间,上下求索,得天问无数,却不曾问道鼎州,以至千古绝唱的《离骚》,有千古精神,而少千古高论。北上途经曲阜,见孔子穿一身黑袍,端坐在杏坛上,正纵论仁恕、中庸之道,巍巍乎若泰山,让过路人听了顿生法则之畏、崇高之意,浑身涌出浩然博大之气。离开孔林,窃以为,孔论中缺少我城头山农耕之道顺天运化的生存智慧,也无枉山善德之道出世达志的聪灵之气。前者思想如泰山,如繁星;后者天性如清风,如明月。

经曲沃又去拜望老子,老子长须浩眉,如雪照人,张口清波涌动,如沧海横流,一部《道德经》既论天,又论水。但我还是认为老子之论略欠夹山茶禅之道中的禅意,夹山一碗水,无言而言理,无色而明物;桃花源梦境之道虽飘渺但可感悟,不像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云云高论让人恍惚。前者以弦论道,后者以景明道。前者如影,后者如画。

同处潇湘,常德之道与南宋大儒朱熹的理学思想也自有溪径。朱熹“格物致知”重一个“理”字,而常德诸道,无论是三万年前的“石门人”,还是7000年前的城头山人,为人类所“格”之“物”都是生存法则,为社会“致知”的是先生存后发展的社会至理。常德之道行于四海,更重实践性。

常德之道与明代王阳明心学相较也颇显特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而常德之道无论是城头山的农耕之道,还是夹山的茶禅之道,都重在“物”,主张以物致“理”,先物而致“理”。可见,山川不同则道不同,道不同则万物各异。

德山湿润如玉,洁似宝石,当属“金”;桃花源万木葱葱,桃花悠悠,当属“木”;夹山万水归茶,能方能圆,当属“水”;燕尔洞敬火为佛,薪火相传,当属“火”;城头山,以土兴城,以土兴农,当属“土”。常德五道问世有先后,但无一道背离五行相谐的天则,五道与五行完全实现了天道合一。可见常德之道乃是真正的得道之“道”,故而创造出了千里湖山相亲,万年古今相和的不朽常德。

问道常德:“德”“道”双谐

——问道常德,已知常德山川形神兼备。三湘四水常德拥有沅澧二河,挽半个洞庭;有八百米高的山峰4000余座,耸起壶瓶山湖南屋脊,奇山占西楚半个天空;土怀五色矿藏,山举四海金橘茶香;更独占气象,一年有三月十月两度阳春;凡山水处多生灵异,桩巴龙从穿山河破天而出,化为中华孝龙,阳山展翼托住楚天,化作太阳之神。

——常德问道,已知常德古今贤人如云。屈原濯缨沧浪,夜宿辰阳;李白口衔壶瓶,诗寄龙门;宋玉悲秋,不舍澧水一抔黄土;李自成东山欲起,不离夹山丛林。山水有道,当现星斗之文。刘禹锡十年朗州,《全唐诗》方有竹枝词;范仲淹少时寄读安乡,八百里洞庭方抬出《岳阳楼记》;丁玲从朗州老西走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道不灭,文亦不灭,沅水当有笔架城魁星点斗。

——问道常德,已知常德正气贯斗,一方山水系中国历次革命。宋教仁、蒋翊武追随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是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保卫湘鄂边红色政权,68位红军战士在剪刀峡纵身飞向万丈深渊,化作68颗流星,照亮湘西北血染的土地。八千抗日勇士同时掷出八千颗头颅,撞响常德城万古洪钟。

——问道常德,已知常德时势当兴。今之常德,三山拱城,三水绕市,山村向荣,城市易貌,古今文明交相融合,新老搭配相得益彰,常德人用三维的手法把桃源之梦还原成现实的、真实的、美不胜收的五彩之都。史有武陵常德,皆赖古有得道之人;现有光明常德,更赖今有弘道之人。

壶瓶由西向东倾斜,雪峰山由南向北横亘,把德山逼到了沅水南岸,朝辉中昂昂如丹炉耸立。德山汇常德诸大道于一炉,经千百年冶炼,铸成华夏人最神圣的一个“德”字,“德”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表述即大道直行之意,这正是常德道行天下的真实写意。要想问道常德,必先问道德山。先知德山之“德”,后可知常德之“道”。

常德从来是以“道”闻名的,而“道”又多藏之大川而不浅露于市井,如长江推动百舸而不留痕迹。从来都是道不同,时势不相与谋;道相同,自有天地同行。清代潘祖荫曾说过“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的话,当今天下要行大道,亦不可没有常德。陆游说“不到潇湘岂有诗”,诗人只说诗人的话,如果王船山或林则徐到了常德,一定会对着楚天吐出一句“不到常德岂有道”的天地感叹。

问道常德,可得武陵山川千里;得武陵山川千里,可得常德大道精典一卷。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