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乡村游“复兴”千年古村——江永县勾蓝瑶村产业脱贫样本解析

2017-05-02 06:43:3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字体:【  
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正在攻坚阶段,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系列调查报道,解析“五个一批”中涌现出的“村级样本”,为各地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提供借鉴,敬请关注。

“五一”前夕,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村民表演原汁原味的瑶族歌舞。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游客跳起竹竿舞。(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村民在自家门前的水沟里洗鞋子。(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4月20日,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村民整理出租给游客的民族服饰。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青山环绕,古屋拥簇,如诗如画。(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暮色下的村寨小舍在绿水青山的环绕下美轮美奂。(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编者按

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精准扶贫正在攻坚阶段,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系列调查报道,解析“五个一批”中涌现出的“村级样本”,为各地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提供借鉴,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通讯员 何云雄

“宾朋到,好热闹,欢歌笑语把舞跳……”“五一”假期,距永州江永县城36公里的勾蓝瑶村,游客如云。许多游客玩了一天,等待着夜幕降临,去赶赴一场传承千年的瑶寨晚宴。

台上,当地村民自导自演原汁原味的瑶族歌舞;台下,游客分桌而坐,大快朵颐地品尝瑶族美食。觥筹交错间,主人宾朋喜上眉梢,行令祝福声声传情。

这是一场美食、文化、民俗的旅游盛宴。自2016年以来,这样的民俗晚宴每周上演、场场满座,仅这一项可为当地村民带来30余万元收入。

时间回溯至2014年,勾蓝瑶村还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产业单一、劳动力贫乏的重点贫困村。364户居民中,153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余元。

短短2年间,勾蓝瑶村在省民政厅的驻村帮扶下,换脑筋、变思路,发展旅游产业,人均纯收入两年翻番,实现整村脱贫。

今年来,勾蓝瑶村已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三成。

千年古村成了旅游热土,美丽的身影里,一个村子换了“乾坤”。

资源变产业,养在深闺“有人识”

勾蓝瑶村,地处深山之中,有着与桂林类似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是湘桂两省区交界处,曾是古代通往两广的必经之道,自古就有“楚粤通衢”之称。

村内的大明洪武二年碑刻证明,瑶民在汉魏以前便已安家于此,千年古村可谓名副其实。

4月21日,记者一行沿着青石板巷道前行,瑶寨内满眼绿树、流水、小桥、老屋。历经千年风雨,古村已延续了40多代,村内完好保存有300多栋明、清时期的红砖青瓦古建筑。

73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欧阳绪珍介绍,勾蓝瑶民崇佛尊道,信巫敬神,奉先祖盘古,祀神农伏羲,村里村外可见社坛土地。多少年来,这里几乎每月都有节日,吹芦笙、跳大鼓舞、耍龙舞狮,热闹非凡。

可这样一片历史悠久、风景别致,距县城亦有省道畅通的民俗古村落,本应大放异彩,为何两年前仍默默无闻?

“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各自守着一亩三分地,对于脱贫致富束手无策。”省民政厅驻勾蓝瑶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江晓军回忆,2015年4月驻村时发现,“当地资源优势没能变为经济优势”。

工作队经过调研后认为,勾蓝瑶村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旅游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亟须通过发展旅游产业精准脱贫。

2015年以来,工作队积极争取协调,实施20余个项目,整合勾蓝瑶村的旅游资源:修缮了盘王庙、风雨桥、桥头祠等文物设施;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休闲观光园步道、景观亮化;全村WIFI热点覆盖,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开办了网店;打造了“洗泥宴”、篝火晚宴等一批旅游服务产品;推出了一批特色农副产品……

“这样的古村落,竟然全村覆盖了免费无线网络,让人惊喜。”来自桂林的游客周惠,拿出手机,扫一扫村里的“二维码”指示牌,便可通过手机指引到达村内其余景点。

在勾蓝瑶村,游客既可观光游玩,在农产品特产店购买夏橙、土鸡蛋等当地特产,又可在设备完善的民宿里吃瑶村饭、住瑶家屋,晚上还可观看由村民表演的原生态民俗表演。

2016年,勾蓝瑶村吸引旅游人数逾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20万元,同比翻两番。

村民变“股民”,尽享旅游“红利”

旅游带来了人气,如何转换为效益?

“我现在是公司员工,靠项目分红。”原村党支部书记欧阳绪珍乐道。

原来,扶贫工作队在规划勾蓝瑶村旅游发展前景伊始,就会同当地政府,创新建立“企业+农户”的旅游扶贫“新招式”。

村里组织成立旅游发展公司,没有经营资金的村民以古建筑民居、土地等资源入股成为股东,以“村民分3成,村集体分7成”的比例共享红利。村民变股民,自给自足变成了公司经营;村集体的收入则滚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旅游公司下设民俗文化表演、农家乐等部门,全村有106户贫困户加入。

何洪济,以每年1200元的租金把自己的民宅出租给村旅游公司,改为民宿。旅游公司以年薪5000元聘请他担任“民宿管家”,还根据当月收入给他分成。

欧阳绪珍和老伴,都是民俗文化表演部的员工。

“去年一年表演了50场,每场一人收取劳务费50元,全家靠这一项,一年收入增加5000元。”欧阳绪珍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4月21日晚,勾蓝瑶村的民俗表演晚宴现场,30余桌全部满座。“一桌收费880元,包吃饭和看表演,还可参与互动,很精彩。”来自广西恭城一家旅行社的两桌游客,吃得韵味,看得过瘾,玩得尽兴。

“现在,村民们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对待游客十分热情。”扶贫工作队队长江晓军高兴地看到,扶贫又扶志,村民们自力更生、敢闯敢干的劲头已经被极大地激发。

2016年,村人均纯收入达4560元,比2014年翻番,全村153户贫困户整体脱贫。

“观光游”变“体验游”,扶贫反哺旅游

千百年来,勾蓝瑶村一直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2年前,勾蓝瑶村几乎家家户户种玉米,利润却极低。每500克玉米的收购价最低只有0.8元,一亩玉米地的利润每年不到200元。

这让扶贫工作队队长江晓军大吃一惊:“这里的土地、日照条件很好,为何没有人选择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呢?”

也不是没有。贫困户欧阳易友,在村里最早种植夏橙,2016年挂果的一批夏橙收入逾2万元,全家脱贫。

“这得感谢扶贫工作队。”欧阳易友介绍,2014年,他家的5亩地挂果了一批夏橙,“可总是长树不长果,产量低,卖不起价。”工作队入驻后,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定期进村指导。

欧阳易友咨询后得知,自己的剪枝方式不对,影响了果实产量。在专家指导下,欧阳易友科学种植,同一亩地的夏橙产量翻番。

今年,欧阳易友家将家里10余亩地全部改为种植夏橙。

2016年,勾蓝瑶村完成了产业结构大调整。目前,村边流转的300多亩土地按季节种上了油菜、向日葵、芥菜等农作物,既美化了景区,又增加了集体收入。村外的1200多亩土地种上夏橙、椪柑、脐橙等优质水果。

扶贫带动农产品丰收,又反哺勾蓝瑶村旅游产业升级。

4月21日,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绿油油的农田间,水泥机耕道纵横交错,花果香味扑鼻而来。

“到了收获季,游客可深入田间采摘,购买自己摘的果实,别有一番趣味。”江晓军介绍,勾蓝瑶村的旅游产业不止于观光游、休闲游,正向体验游转变,由此提升游客的忠诚度,还能带动酒店、娱乐等配套产业发展。

21日当天,长沙一家生态产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曹典军,特地来勾蓝瑶村考察,有意投资建设生态农业园。

现场,隔壁向光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杨继根,也带队来勾蓝瑶村“取经”旅游扶贫模式。

他向记者感慨:“向光村毗邻勾蓝瑶村,村里有独一无二、别具特色的溶洞,如果能联合勾蓝瑶村开辟旅游精品线路,向光村的旅游资源就盘活了。”

如今,勾蓝瑶村已成为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典型、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勾蓝瑶村档案

勾蓝瑶村由黄家、大兴、上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瑶族人口占95%,现有居民364户共2113人。其中,贫困户153户、贫困人口642人。

该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精准脱贫。2015年,70户共280人脱贫;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2014年,村人均纯收入2298元;2015年为3648元;2016年为4560元。

2015年,该村获批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记者手记

这里为何见不到鸡飞狗跳

邓晶琎

在勾蓝瑶村走访期间,有一个难得的现象:村头巷口,见不到鸡飞狗跳、牛奔豕突。要不是这保留数百年的红墙青瓦,笔者一瞬间还以为并非身临农村。

原来,在古村景区范围内,村民们自觉实施圈养,保持整洁文明干净的村容村貌。因为一旦发现有动物闯出,将会影响村民分红。

这不禁让人大为赞叹:勾蓝瑶村村民已形成了高度自治的主人翁意识!

究其根本原因,得益于扶贫伊始就建立了精准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参与性。

勾蓝瑶村的旅游扶贫模式为“企业+农户”,即,以村支两委作为开发主体,村民以古建筑民居、土地等资源入股成为股东,年底分红到户。勾蓝瑶村注重调动贫困户、村干部等各方主体在管理、分配等各重要关键环节的参与,确保了村民利益的精准分配。

如鼓励自力更生,有能力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进行以奖代补;引导抱团发展,根据村民各自特长组织成立农业生产、农副特产销售、民俗表演等。村民有了各自明确的脱贫方向,参与性显著提升。

当村里成为景区,以前各种不文明的习惯,便自然要改变,要遵守村规民约,而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任性而为。当利益分配与包括遵章守法在内的各种责任挂钩,“勾蓝瑶寨是我家,景区发展靠大家”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见不到那种鸡飞狗跳的场景,也就不奇怪了。

【脱贫者实话实说】

口述:黄丹红,全家7口人,缺劳动力致贫,2016年脱贫。

勾蓝瑶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服务也要跟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我成为了村旅游公司的一名导游,并通过导游培训班获得了讲解员的岗位。一次导游讲解可以赚100元。另外,村集体通过投入4万多元,帮我家采购了16台脚踏旅游观光车,租给游客。观光车有单人、双人、四人等车型,每小时租金从10元到30元不等。2016年“五一”假期,我就赚了3000元钱。一年仅观光车收入就超过1万元了。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女人可以赚这么多钱。

口述:何洪湘,全家7口人,缺劳动力致贫,2016年脱贫。

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何素英,是民俗表演队的节目主持人,她在自家的老房子里办起了农家乐,帮扶我和其他5户贫困户。我家里种了南瓜、七彩椒、花生,还自己养了鸡鸭,原来要走到桃川镇卖。她长期按市场价向我采购。去年,我一年收入了4000元钱。我的儿媳还加入了民俗表演队当领舞,表演一场50元,一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钱。

口述:何洪固,全家5口人,因病致贫,2016年脱贫。

我今年72岁,患直肠炎动3次手术花费了9万多元医药费,术后要经常吃药。妻子头部、胃部频繁疼痛,老两口医疗费用开销大;儿子打工收入少,还需抚养孩子。去年5月,扶贫工作队帮我定做了一批价值4万多元的民俗服饰,在家里开办一家民俗服饰精品展示商店,供游客参观、照相,月收入超过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