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三十六计”之二:助学济困

教育帮扶,春燕来到贫寒家

2017-04-06 16:00:2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赖泳源 卢小伟] [编辑:蒋俊]
字体:【

图为释演道在照看燕来寺领养的小孩。

图为释演道在学生家里进行走访。

图为释演道和义工前往贫困学子家庭了解情况。

“演道师父,谢谢您,您辛苦了!是您的无私帮助改变了我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我将时刻铭记您的这份恩德,努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4月初的一天,释演道收到来自贵州的一条短信。

这让她想起2005年9月的那封感谢信:“敬爱的演道师父,您好!在您的热心资助下,我已顺利踏进天水师范学院校门。在此,我向您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吴荣桓”。12年过去,纸页泛黄,但整洁干净。

短信中的“演道师父”,是怀化市新晃县燕来寺创建者、主持释演道。发信人吴荣桓,曾因家境贫寒险些辍学,是释演道的资助帮他完成高中与大学的学业。

穿越时空的信件背后,藏着那份不变的信念: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从2001年至今,包括吴荣桓在内,有900余名新晃县贫困学子接受过释演道及其爱心团队的资助。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像春天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帮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一个善行,或许改变孩子一生

燕来寺位于新晃县大湾罗乡,坐落在形似珠宝的山坡之上,后枕晃山,前临㵲水,被青山碧水怀抱环绕,为远近而来的香客守护一份难得的幽静。

梵音绕梁中,走来一位笑容满面的女僧人,正是燕来寺主持释演道。她身形偏瘦,但脚步稳健,说起话来语调从容而坚定。

十多年前,释演道在新晃各地及湘黔边界修行化缘时,目睹很多山村家庭的贫寒,很多孩子被迫辍学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她萌发了资助贫困学生的念头。

当时,释演道正开始着手创建燕来寺,资金毫无着落。但她没有退缩,也没厚此薄彼,为了让寺院早日落成,也为了让贫困孩子有学上,她几乎踏遍了湘黔边界的山山水水,忍受着饥饿、不解甚至奚落,毅然坚持帮助孩子们筹集学费。

当年,生活在新晃县凉伞镇坪南村的吴荣桓兄弟都是班上的尖子生,但家里的微薄收入来自卖猪卖粮,年收入千余元,实在无法支撑兄弟俩同时读高中。中考将至,家里决定,他念高中,弟弟去读中专,早点赚钱补贴家用。

哪怕这样的选择也于事无补。吴荣桓感慨地说,开学那天报完名,他转身就回去了,“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

释演道知晓此事后,每月资助吴荣桓120元,直到他考上大学。“我考上大学后,仍先后得到演道师父9000元的资助,加上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才顺利毕业。”吴荣桓感言,正是释演道的无私支持,让自己跨越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一个善意的帮助或许就能改变孩子一生”。释演道是这样理解的,帮助一个贫困家庭的最好方式是关注孩子的教育,只有把孩子培养出来,才能为贫困家庭带来根本性变化。

一种善举,助学细流汇聚成河

行善如修行一样,贵在坚持。在新晃县及湘黔边界的崇山峻岭,释演道的助学善举就像山间涓涓溪水,长流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事迹在乡村学校、贫困家庭和社会广为传颂,很多前来燕来寺拜谒上香的人也被触动感化。

2013年,在燕来寺举行的一次禅修活动中,来自清华大学EMBA工商管理八班的学员们,从当地义工口中得知孩子们和释演道之间的故事后深受感动,纷纷加入到助学济困的队伍中来。

湖南省一建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总经理喻朝晖是参加禅修活动的学员之一,他决定每年资助新晃贫困学子。在他的倡议下,公司其他14名员工也加入到“一对一”帮扶行动中。

此后几年,许多善良的人把爱心带到大山里,把贫困孩子的信息带出来,一传十,十传百,让助学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2014年,释演道的助学事业已经蔚为壮观。她在新晃县民政局的支持下成立燕来慈善协会,开展赈灾救助、扶贫济困、公益援助等慈善活动,积极帮扶孤儿、单亲家庭孩子和智障儿童。为了帮扶贫困学生,燕来慈善协会还专门设置了助学组。

经过宣传发动,目前协会已吸纳会员200多名,仅2016年就资助贫困学生89人次,共计发放善款19.79万元。今年1月18日,协会出资14万多元捐建碧朗赶溪小学,以改善贫困山区的教学环境。

一系列爱心助学行动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新晃县教育局副局长蒲曾坤评价说:“释演道主持长期捐资助学,组建了爱心团队,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进行救助,是社会助学的重要补充。孩子们获得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将来才有能力摆脱贫困。”

爱心助学,告别贫穷代际传递

在燕来寺后山,有一片祥云石群,石头形状奇特,表面有很多美丽的纹路。这里本来是规划建藏经阁的地方,北京奥运那年动工开挖时,释演道发现土里石头越挖越大,仿佛和山连为一体,而且石上纹路神似奥运火炬上的祥云,石群因而得名。

工作之余,释演道时常来祥云石群安顿心态,研习佛法。在她看来,爱心助学事业就像这这些石群一样,道阻且长,又像石块上的纹路,寓意着祥瑞和美好。因为受她资助过的很多学生,通过教育改变了自身和家庭的境况。

大学毕业后,吴荣桓几次工作变动,并于去年考入贵州黔东南州水利工程管理局,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工作期间,他被调往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从事脱贫攻坚工作。“释演道师父资助了我,让我实现了人生的突破。现在轮到我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了!”吴荣桓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弟弟也从他身上看到了知识的力量,边工作边读函授。此前仅凭种地养猪的吴家,因为两个儿子学有所成,日子也不再紧巴巴。

大塘村贫困户蒲晓云一家住到了当地政府安排的廉租房里,母亲一年也有2000多元的低保。在燕来慈善协会资助下,蒲晓云上了河北医科大学,每年接受1.2万元的资助,她的弟弟也从初三开始接受每学期5000元的资助。即将毕业回湘工作的她告诉记者,一定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更多的人。

教育扶贫效益最大,返贫率几乎为零:孩子们有了知识和技能,无需再回到大山,过着闭塞的生活,也无需重复父辈们低效的生产方式。穷根,因此被斩断,而告别的是贫穷的代际传递。

受释演道资助过的舒恋菊,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委培生,定向到沅陵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将从事教育工作;考上四川大学的吴贻培,实习期间已报名前往贫困地区支教……

助学济困之善行,其意义和价值已经毋庸讳言。助学有功德,爱心无边界。释演道在贫困学子们心里播撒下的爱心种子,又被他们带向更远的地方,在更多人的心田上发芽,开花,结果。(华声在线 记者 赖泳源 卢小伟)

记者手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必要手段,可以强国;也是维系家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法,可以富民。

对亟待改变现状的贫苦家庭来说,教育的意义尤为凸显,但往往也更容易被忽视。很多贫困家庭或因交不起学费,或深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而断送孩子的前程,整个家庭也失去一次扭转窘境的机会,从而陷入“一代穷,代代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教育,可谓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文化扶贫等一系列的扶贫措施里,教育扶贫虽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其作用不亚于其它任何形式的扶贫,甚至更为重要。

因为,教育扶贫不仅仅解决贫困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还着眼于人才培养,提高素质,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技能,使他们得到较好的人生发展。教育扶贫,更在于心智的启迪、健全人格的塑造,使之远离与贫穷相伴的不良习俗,也远离最该摒弃的精神萎靡,培养其进取的勇气和自强的斗志,不再是“扶不起的阿斗”。

惟有如此,扶贫效率才得以最大化,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扬汤止沸式的低效扶贫。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在三湘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