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在湖南]农村大姐迁新居转型“上班族” 去年全家都脱贫

2017-03-13 15:45:46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蒋俊]
字体:【

华声在线3月12日讯(记者 赖泳源)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易地搬迁,这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3月9日上午,“脱贫致富在湖南”湘西行报道团走进湘西州,探访当地乡亲易地搬迁的故事,寻找他们稳定脱贫的秘诀。

易地搬迁住新居

34户村民告别土坯危房过上好日子

“快请进来坐!”今年64岁,家住腊尔山镇夯卡村的村民麻金坤热情地说道。夯卡村雷公潭上寨(6组)、雷公潭下寨(3组)两个自然寨35户村民从雷公潭易地搬迁过来,在这里过了新年。记者看到60平米左右的房子里,座椅厨卫都很齐全,生活非常便捷。“我从土坯危房搬到了新家,一切都便利多了。”麻金坤说。

在屋外,平整的水泥路将苗家风格的房子连成一片,黄色的墙体,灰色的屋瓦,火红的灯笼……美丽的夯卡村用全新的面貌来展示自己脱贫致富的活力。

在易地搬迁之前,两个自然寨位于腊尔山台地边缘,那里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读书看病等公共服务难以延伸,经常要在悬崖上攀爬,走两个小时才能到10公里外的镇上。说到“看病”,麻金坤叹了口气:“我的两个儿子,9岁的老大和6岁的老三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在送医路上夭折的。”

现在一切都得到了改观。易地搬迁带来新气象,自来水、路灯照明、小学整修、村医务室等项目,迅速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现在日子越过越好,麻金坤的爱人杨凤香在村里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每年有6000元收入。曾因车祸而左腿残疾的麻金坤和爱人每年的养老金共有1800元,每年低保共2600多元。儿子在镇上打工,每年有近4万元收入。一家人都脱贫了!

因易地搬迁据而受益的不仅仅是麻金坤一家,湖南在2016年搬迁了16万贫困群众,768个安置项目如期完成。去年1月,湖南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无水源、生产资料缺乏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2015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下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安排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

“根据规定,中央和省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住房建设最低补助标准为800元每平方米。”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介绍,在实施过程中,市、县、乡各级在补助资金上纷纷“加码”,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得出,杜绝了因搬迁而加重贫困户负担。

“挪穷窝”又“换穷业”

农村大姐转型“上班族” 全家都脱贫

今年60岁的向荷花和麻金坤一样,也是从雷公潭易地搬迁过来的。

3月9日那天,她正在在崭新的家里休息。她告诉记者,家里之前靠4亩地过日子,生活太苦了。现在自己在镇上的养猪场打扫卫生,给工人做饭。“一个月有1800元钱,比以前好太多了。”她笑呵呵地说老公在镇上打零工,接到活的话,有100元一天的报酬,儿子作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浙江务工,也不用自己操心。就在去年,向荷花一家实现了脱贫。

在夯卡村外面的石板凳上,几位苗族大姐正围坐着绣苗绣。“苗绣的一朵花就有好几块钱,纯手工制作的衣服能卖300多块。”向荷花说,夯卡村成立了苗绣制品公司,自己有时间了也要去绣,给家里挣一点外快。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湖南在抓好搬迁建房的同时,更加注重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

为了确保搬迁对象能够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湖南优化搬迁地点和安置方式,坚持小集中、就近安置为主,以业定搬、以产定搬,确保搬迁后能脱贫致富。集中安置区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和就业容量,依托小城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就业容量较大的区域实施,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原则上不再设置集中安置点。

“2017年,湖南将完成全省33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黎仁寅介绍,湖南将按照“一户一产业”“一户一技能”“一户一保障”要求,培育发展特色种植业、手工业和乡村旅游,通过生态扶贫、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就业,实现搬迁户稳定脱贫。

相关专题:脱贫致富在湖南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