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宋,盛于兹,板板龙灯舞千年

2017-02-12 12:39:03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曾晓晨]

正在读高二、17岁的卢磊,第一次演板板龙灯,非常起劲。

图/文 湖南日报记者 刘桂林 唐俊 通讯员 黎小湘 杨年春

2月11日晚,慈利县龙潭河镇一派节日喜庆气氛。500多米长的板板龙灯在400余人的挥舞下,演绎了2017大吉大利、一笔“福”、太极图、金钱吊葫芦等内容,欢庆元宵节,为当地2万余名群众送福。

板板龙灯起源于宋朝,发源于慈利县龙潭河镇,是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大型文化艺术。

2月11日晚,慈利县龙潭河镇,板板龙灯在街道上游行,挨家挨户为居民送福。

相传宋代赵匡胤登位第三年,龙潭河有一名叫张大奎的匪首,纠集千人,盘踞山头,祸害百姓。官兵剿匪遇阻后,当地被百姓公认的“赶天二公”李盛,发动群众各家自备木板一块长五尺,上面点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龙灯”,诱匪出山观灯而擒之。以此有了“板板龙灯”一说。

板板龙灯的龙头和龙尾用竹篾扎制而成,内装蜡烛,外表用枸子皮纸裱糊。龙身由若干块木板连结,每块灯板长六尺九、宽五寸、厚两寸,上扎八方灯笼五盏,内燃蜡烛;板中下装手柄,两端凿有圆孔,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孔连接,短的可连数十节,长的可连数百节。参演队伍少则三四百人,多可达二千余人。夜晚舞龙时烛火闪烁,气势雄伟,千姿百态,具有古、土、野、美、稀的气韵和极佳的观赏价值。

2月11日,慈利县龙潭河镇,板板龙灯在街道上游行,挨家挨户为居民送福。

慈利县板板龙灯协会理事、67岁的董济民说,板板龙灯的精神是“家国精神和忠孝礼仪”,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喜庆,对五谷丰登、民族兴旺的渴望。

2006年,慈利板板龙灯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该县成立板板龙灯协会,致力于发展和传承非遗文化。

工匠精细裁剪,制作龙皮。

一条几百米长的板板龙灯制作需要很多竹子,90年代开始,董济民就开始在自家的后山坡上种植了一片竹林。需要制作板板龙灯的时候,他就会在后山坡上砍竹。图为:董济民冒着小雨砍竹子。

八方灯笼由竹篾扎制而成,内装腊烛,外表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皮纸裱糊。红色代表高粱、黄色代表稻谷、绿色代表雨水、蓝色代表蓝天,五只八方灯笼构成一板,代表五谷丰登。

参演人员用绳索将灯笼串连,防止在舞灯的过程中脱落。

董济民首次用LED灯替代龙头中的蜡烛,革新成功后他兴奋不已。他说:“龙头舞动幅度大,用蜡烛容易烧毁。”

2016年12月10日,村民们在调试板子和灯笼。不少村民骑着摩托车从十几公里远的山里赶来,清晨6时他们就赶到镇里,晚上12时活动完全结束才离开。

龙灯队在镇里经过。

无论刮风下雨,镇里的老手艺人都经常聚在一起练习舞板板龙灯的配乐。路过的老年乡亲们都会驻足欣赏。

一名年轻的舞龙者失衡让灯笼掉在了地上。这只板板龙灯队伍有三分之一是年轻人,临时上阵的他们显得经验不足。260多米长的龙身在转弯处十分难以控制,稍有不注意就会被惯性带偏,失去平衡。

从网络上了解板板龙灯后,西非贝宁共和国的毛利克(右)特地前来学习。

2016年12月9日,西非贝宁共和国的毛利克前来学习板板龙灯。经过老师傅的训练后,毛利克开始带队训练。

板板龙灯演出前,参与者在夕阳下举行祭拜仪式。

2016年12月10日18时,天色渐暗,板板龙灯的队员们开始点亮灯笼。

板板龙灯汇成一个太极图。

2016年12月10日,龙潭河镇镇政府,锣鼓声和爆竹声中,由220人一起参与、长约300米的板板灯长龙巡游送福,场面十分壮观。

每逢板板龙灯演出,人们都会在家门口点亮蜡烛,迎龙接福。

2016年接近尾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来镇里拍片,龙灯队摆出了“HAPPY NEWYEAR”的字样庆祝新年快乐。

在当地玩板板龙灯,代表家庭兴旺,后继有人,与乡亲们和谐相处,团结一致的象征。向大叔的儿子在市里上班,为了这次板板龙灯的表演这次他赶回镇里参加了板板龙灯的表演。图为:一家三代齐聚一堂,欢笑有声。

朱大归是镇里大归餐厅的老板,也是板板龙灯队的小队长。他跟董济民说,板板龙灯表演当天,他退去了客人的30桌酒宴,损失了几万,但是他觉得为了板板龙灯的发展,值!

一名小朋友在草地边玩耍,木雕龙的影子映在墙上。龙文化在镇里是忠孝礼仪、家国情怀的象征,到处都有龙的影子。

2月11日,当天是元宵节,慈利县龙潭河镇,龙头含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