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徒手击打1600℃铁水,湖南铁花艺人多是补锅匠

2017-02-12 11:36:0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字体:【  
几个汉子在滚烫的铁水中穿行,原始粗犷又诗意无边,烟花不具备这样震颤心脏的力量。打铁花是一门古老技艺,散落在中国的各个方向。河北有,陕西有,湖南也有。打铁花与冶铁技术相伴生,中国人找到了对铁最张扬的热爱方式。

▶2月11日晚,长沙橘子洲头,打铁花艺人将铁水击打出去,铁水在空中形成炫目的铁花,神秘而浪漫。 组图/记者金林实习生徐士洁

打铁花表演《春雷绽放》。

打铁花表演《火树金花》。

2月5日,长沙橘子洲头,艺人打铁花时穿的保护服。

2月8日,盛铁水的陶罐碎裂,宁金华赶紧将炉火熄灭,重新换上新的陶罐。

2月8日,宁金华用手往熔炉里加炭和铁。

2月8日,宁金华用左手手掌将铁水击打而出。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铁水扬起处绽放。每一次铁水飞起,都险象环生,惊心动魄,散落开来,又是绚烂花雨。

几个汉子在滚烫的铁水中穿行,原始粗犷又诗意无边,烟花不具备这样震颤心脏的力量。

打铁花是一门古老技艺,散落在中国的各个方向。河北有,陕西有,湖南也有。打铁花与冶铁技术相伴生,中国人找到了对铁最张扬的热爱方式。

北方打铁花铁水多,场面巨大,湖南的打铁花则是由生活演绎而来,艺人们练就了徒手打铁花的绝技。手艺人击打铁花的瞬间,既有对火与铁的敬畏,也有一种态度:生活是可以随处绽放的。

然而,从古代走来的浪漫,谁来坚守?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半个小时的表演,要准备八个小时

橘子洲头的表演团队来自北京延庆,从除夕到元宵节,每天晚上九点半在沙滩公园表演。他们年前就来到了长沙,北方人不习惯长沙湿冷的冬天,同样不习惯长沙稀稀拉拉的几十个观众现场。

“平时都是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看。”2月5日晚,与长城铁花的市场总监王军见面,他拿出在鸟巢的表演视频给我看,“可能是宣传没有做好,很多人不知道。”他有些遗憾地说。

为了每天晚上半个小时的表演,这些打铁花艺人要准备八个小时。

“清炉、制炉、温炉、起炉、熔铁、烘烤打铁花用具……很多工序,少一道都不行。”52岁的尹印朝吃过午饭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他学习打铁花三年,现在已经是熔炉的师傅。

前一天用过的熔炉已经不能再用,需要用新的耐火泥、耐火沙等材料重新制作,在铁皮桶中糊一道厚厚的耐火层,抵御高温的铁水。晚上八点,尹印朝已经起了炉,在电风箱的鼓吹下,熔炉喷射着蓝色火焰。“熔铁是打铁花最关键的步骤,铁水溶得好,铁花打出来才漂亮。”尹印朝穿着羊皮袄,不时往熔炉里加焦炭,用铁棍通通炉子,掌握着火候。羊皮袄是他们工作时的防护装备,哪怕是夏天,起炉、熔铁时也需要穿着羊皮袄,防止飞溅火星烧烂衣服或烧伤。生铁放入熔炉中,要一个多小时铁水才开始顺着炉口流出。“铁水鲜红的时候是有铁锈等杂质,温度达到1600多摄氏度,白色的铁水流出,才适合打铁花。”尹印朝拍熄不小心被铁水点燃的裤管,淡定地说。

打铁花前,将花棒、花铲、耐火材料做成的抬铁水包放在熔炉上炙烤的工序尤为重要。“不加热,直接盛高温铁水会炸裂。”王军解释,花棒是柳木做成的勺,用来舀铁水;花铲也是用柳木做成,用来击打铁水。“柳木韧性好,浸湿之后耐热。我们也试过其他的树木,都不行。”用柳木是前人的经验,在北方打铁花中,柳木不可取代。

烫伤了也得忍着痛继续表演

打铁花前,艺人们需要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头盔,全副武装。

晚上九点半,打铁花正式开始。两个打铁花艺人抬着铁水放置在广场上,一个人用花棒舀铁水,一个人持着花铲准备击打,前者将铁水倒出,后者准确击打,将铁水击散于空中,铁花飞溅,像一颗颗流星飞速滑落,流光溢彩。当铁水击向一棵树时,会在树上散落开来,成了“火树金花”。不多时,花棒和花铲都着了火,表演者不时要更换花棒和花铲。即使观众被疏散了很远,不时还是会有散落的铁花落在人群里,一阵惊叫之后,就是一阵欢呼。

延庆传统的打铁花是将铁水泼在城墙上,铁水打在墙上散落开来。长城铁花吸收了河南确山、河北蔚县等地的打铁花技艺,用花铲击打,也有用铁棍直接向上击打盛满铁水的花棒。这种表演只需一个人完成,一手用花棒盛铁水,一手击打。用花车打铁花则是他们的创新,将铁水盛放在花车的摇臂容器里,随着摇臂旋转,铁水开始散落,速度加快时,方圆百米都笼罩在铁花之中,铁花像喷泉般喷薄而出,漫天飞舞,灿烂夺目。半小时的表演,需要熔几百斤生铁,“每一勺有半斤铁水”。

1600℃的高温铁水,穿梭在铁花中的表演者不怕烫吗?“打铁花有技巧的,击打的角度、力度都有讲究,将铁水击打得足够高,击散的铁水会在空中冷却。这要考验两个人的配合默契度,不然可能击不中铁水。”表演结束以后,董献林脱下头盔已经是满头大汗。

董献林今年43岁,河北张家口人,学了一个多月就开始表演。“高度不够或者力度不够,不好看,还很容易被烫伤。”尽管全副武装,每天坚持练习,十几天的表演中,董献林还是被烫伤了几次,他伸出右手,手背上几处被烫伤的伤口。“铁水落在手上,直往手套里钻。”即使被烫伤,表演也不能中断,只能忍着剧痛继续表演。

补锅匠馈赠客人的节目表演

北方打铁花,铁水量多,场面浩大壮观。在湖南,打铁花艺人多半是曾经的补锅匠。

2月8日,元宵节前三天,宁金华就拿出伴随了自己几十年的行头,准备表演打铁花。宁金华是个老补锅匠,住在株洲攸县上云桥镇高岸村。虽然放下补锅手艺十几年了,但每年的元宵节,他还会被邀请到县里庙会表演他的绝技——徒手打铁花。

在茶陵、攸县这些补锅业发达的地区,至今保持着打铁花的习俗。茶陵补锅业曾一度垄断了湖南的补锅市场。明末清初时,茶陵的补锅匠开始向攸县迁徙。补锅匠将补锅剩余的铁水用来打铁花,打铁花最初是补锅匠在补锅完成之后,馈赠客人的节目表演,渐渐被赋予了驱邪、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美好祝愿。清末至民国时,在攸县城关地区,铁花取代了烟花,逢年过节,开业建房,都请补锅匠来表演,大多是以木板击打铁水的方式。

补锅不需要熔化太多的铁,剩余的铁水也不多,打铁花场面自然比不上北方打铁花的壮观。不过湖南的补锅匠们却创造了自己的绝活——徒手打铁花。有史可查的最早徒手打铁花传承人是补锅匠段道林,1891年,他在攸县上云桥表演带徒。

“你看,我的手跟别人是一样的。”2月8日,在高岸村见到65岁的宁金华,他就伸出他的左手向我们展示,除了满手的茧,和老农的手并无二致,“打了铁花后也一样。”他不无骄傲地说。

2009年,他被确定为攸县打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打铁花也成了元宵庙会必不可少的表演。这个12岁就学习补锅的匠人没有想到,让他远近闻名的却是“为了好玩”而学习的打铁花。宁金华年幼丧母,12岁就跟着茶陵的补锅匠陈十皮学补锅,他先后在村里带了12个徒弟,坚持到了上个世纪末,补锅的越来越少,终于无奈回了家。

“只是为了好玩,每次补锅都会剩下些铁水,就拿起来打。”少年宁金华胆大,看到有的补锅匠能徒手打铁花,自己也开始摸索,壮着胆子用手打铁花。“铁水打在指缝里了,手烧伤了,或者没有接住铁水烧到了脚。”练习阶段的宁金华没少受伤,后来他总结了经验,“要用手掌打,速度要快”。学成之后的宁金华经常会在补锅结束以后表演,四里八乡建新宅、新店开业会请他去表演,“打铁花能够驱邪”,对此他深信不疑。只是随着补锅业的式微,打铁花也被人遗忘了。

徒手打铁花要胆大、准、快

得知宁金华当天晚上要表演打铁花,不少村民聚集在他家里。“要等到天黑了才好看”,等到夜幕降临,他拿出熔炉和风箱,开始起炉。在熔炉里装进碎炭起了火,煨子盛满碎铁,将煨子放在熔炉里。煨子是他自己做的,“叫神仙土,要到醴陵挖”。他现有的神仙土存货是十几年前从师傅处拿来的,煨子要提前半个月做好,晾干。

生铁熔化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宁金华的徒弟、儿子轮流拉着风箱。在快要完成时,煨子却破裂了,“这个煨子沾了水。”宁金华只好重新起炉,他特意叫儿子宁新义去点了香烛,烧了纸钱,“起炉前要拜祖师爷的”,补锅匠的祖师爷是女娲。

在铁快熔化时,宁金华往煨子里加盐,“为了滤去杂质”,加铜则是为了铁花打起来更好看。铁水熔化后,他开始驱散围观的观众,用铁钳夹着一个小勺,舀起铁水,倒在空中,左手朝铁水击去,铁花飞溅,观众急忙躲闪,却不忘叫好。没有任何防护工具的宁金华并不以为意,击打得更欢了。曾经采访他的记者做过实验,将铁水滴在猪皮上,立马就烧焦了,铁水的温度达到1000多摄氏度。“徒手打铁花最重要的是胆大,击打得准、快。”问到诀窍,宁金华说。

不少人想跟宁金华学艺,但往往是看到滚烫的铁水就退却了。去年,河南来了两个人,在他家住了两个星期,也没有学会。县文化馆催促宁新义赶紧学习这项绝技,希望他发扬光大。“没时间啊,学这个东西需要花时间的,一家人需要我养呢,只能出去打工。”宁新义有些无奈。父亲并没有接到多少商业演出邀请,“如果全身心投入打铁花,太没有安全感了。”

前几年他试过一次徒手打铁花,烫得满手是泡,至今心有余悸。看着父亲打得畅快,他终于鼓起勇气上前用手接了几次,手没烫伤,衣袖却烧了个洞,不过,这给了他信心,“以后这项技艺,肯定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

打铁花的起源

关于打铁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是伴随着冶炼业发展出现的。只是,打铁花在明清时期才兴盛起来,曾经流行于冶炼业发达的豫晋冀地区。

河南确山、山西泽州、河北蔚县,打铁花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表演。确山为打铁花发源地,冶铁业与道教文化兴盛,铁匠与道士供奉同一个祖师爷——太上老君。两种文化结合,打铁花就成了祭祀祈福的仪式。确山铁花以击打花棒为主。山西泽州铁花与确山铁花类似,只是不搭花棚。河北蔚县的打树花是将铁水泼到古城墙之上,迸溅万朵火花,犹如树冠。河北地区泼在城墙上的打铁花形式据说源于古时用铁水抗击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