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走进十八洞|“十八洞”的“新一代”

2017-01-26 06:27:5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1月25日,大学生杨英华(左)给母亲帮忙卖小吃。彭业忠 摄

记者 彭业忠 通讯员 吴红艳

1月25日,农历腊月廿八,在花垣县十八洞村,家家户户糍粑熟了、腊肉香了、灯笼挂起来了,苗寨里年味越来越浓。

中午,村民杨秀富23岁的儿子杨英华在屋前院坝上的小吃摊前,帮助母亲给客人们盛小吃——魔芋豆腐。

杨英华是华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也是十八洞村第一个考上“985”大学的学生。

依然有些腼腆的杨英华,说起话来却显得很自信:“我们村里变化很大,精准扶贫好。你看,快过年了,来我们村里游玩的客人还这么多。”

2013年夏天,高考成绩出来,杨英华的分数很高,但因为家里穷,他非常懂事地选择到免费的华东师范大学读书,而且定向去西藏。

谈及选择定向西藏,杨英华告诉记者,同村表哥龙富高在西藏工作,所以他对西藏有些了解。报志愿时,家里人也同意他定向西藏。他还告诉记者,他在大学与来自西藏的校友有接触,给他去西藏增添了信心。

记者问他母亲龙拔二,舍不舍得儿子去西藏?开通的龙拔二说:“好男儿志在四方。”

提到援藏10年后回不回来的问题时,杨英华说,一切都是未知数,也许爱上了西藏,就在西藏扎根呢。

杨英华还说,他表哥龙富高才是村里“新一代”敢闯的代表,他从西藏又去乌克兰闯天下去了,还把村里的同龄人杨兵带了去。

杨英华对教育扶贫感受最深,当年他考上大学后,县里给他奖励了1万元钱,解决了他上学的路费、伙食费等大问题。杨英华说,山区资源有限,所以政府号召并组织劳力转移就业;而作为村里新一代人,如果能通过考学的方式走出大山,今后对一个家庭的带动作用会更大、更长效。但读书是需要费用的,所以教育扶贫工程对贫困生来说太重要了。

双龙镇副镇长、十八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施金通介绍,村里“新一代”不仅敢闯,而且都有知识。

今年24岁的杨湘文从湖南工业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工作,刚刚与就读于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妹杨敏,一同回到村里。

记者问杨敏:“学校早就放假了,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想爸妈吗?”

杨敏红着脸说:“想呀,但我要打假期工呀,给自己赚伙食费呀。”

“路宽了、水通了、房子美了。”谈及近3年来村里的变化,杨敏说,“村里还开通了免费WIFI,我很开心。我随手一拍,我们苗家的腊肉、木房、银饰、苗服、苗鼓、苗歌等,就传到全国各地去了。”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