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区静慎村:一方湖湘热土上跨越百年的“乡贤文化”

2016-12-15 15:54:2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玉锋 潘梁平] [编辑:蒋俊]
字体:【

【编者按】

它们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它们承载先辈乡贤精神,延续一方文化血脉;它们以文化立本,拓展乡民精神空间,发展观光休闲,探索特色产业。它们是望城区的美丽乡村。静慎村、九峰山村、团山湖村……它们都是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近年来,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望城区着力推进水韵、绿韵、古韵、品韵、礼韵“五韵望城”建设,坚持以点带面,全域化、全覆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今后3到5年,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村约100个,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望城模式”升级版。

2016年12月13日,采访团把目光投向这座名望之城、五韵之地,走进望城区美丽乡村第一站——静慎村,感受这座“新乡贤”村庄的人文历史、风情民俗,探索“人人争当乡贤”背后的文化密码、时代意义。

静慎村乡贤广场。

【望城美丽乡村档案·静慎村】

◎ 基本情况

2016年3月,静慎村静慎村和慎家桥社区合并为茶亭镇东城社区。社区地域面积9.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880人,分34个居民小组。社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合居住、度假、旅游和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及特色农业,是湖南省美丽村庄建设示范村和两型建设示范村。

◎ 建设目标

重点打造红薯粉、红辣椒、优质稻等农业特色品牌,形成产业链,大力弘扬乡贤文化,以乡贤文化助推社区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传统农村向新型公园式社区的转变,将东城社区建成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静慎村文星塔。

壹 “乡贤”记忆:古塔矗立百年,私塾书声回响

进入静慎村,迎面是一条笔直、干净的水泥路;视野尽头,一座古塔高高耸立。塔脚下是一条小河,从南至北,绕村而过,汇入湘江。

静慎村村支书姚罗华介绍,这座古塔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当地的大姓余氏家族捐资建造。余氏家族是朝中望族,耕读传世家,走出了不少文官,故将塔取名为“文星塔”,取文曲星下凡、紫微高照、文运昌隆之意。塔脚下的小河,取名为文星河。

抬眼望去,只见古塔檐角飞翘,势若凌空,像一个巨人一样静静守护着这方水土。

跟随姚罗华的脚步,采访团一行来到文星塔不远处,他手指一块空地介绍说,余氏家族还曾在此处捐资建立了余氏私塾,传承家族规训和传统文化,培养乡贤。据传,余氏家族非常注重对后代族人和乡民的培养,余氏私塾承担了这一重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学员不断,书声琅琅,耕读继世,诗书传家,延续着中国古老的传统和规训。

清末年间,余氏私塾演化成一座公开招生的小学,名叫静慎小学,闻名整个长沙城,“湘阴那片的学生,也到这边来读书。”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在国家民族存于生死危难之际,静慎小学走出了六、七位仁人志士,包括著名工人领袖郭亮之子郭志城。他们热血沸腾,振臂高呼,加入救亡图存的革命事业中,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精神血脉里,增添了新的特质。

如今,静慎小学已随历史化作烟云,只留文星塔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一代代村民生息繁衍,融化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62岁的村民余培阳回忆,小时候他和小伙伴经常来塔边上玩,“塔可漂亮了,周边都有护栏,五级楼阁式的建筑,每层都有三个门,上面挂满了铜铃。风一吹过,铜铃左右摆动,声音悠扬清脆,老远就能听到。”

余培阳也零星听过石塔、余氏私塾、静慎小学以及郭志城们的故事,先辈们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经过口口相传,成为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并随时准备被激活、放大。

静慎村文星书画院。

静慎村人人敬仰乡贤。

贰 “乡贤”现场:激活文化密码,人人争当新乡贤

沿着静慎村一路漫步,黄石塘组一条1.5公里长的黄泥巴路正在整修。不远处,是一张醒目的红色乡贤榜,村民们为修黄石塘路捐赠的近30万元款项,被一一列出。村支书姚罗华笑着说:“要大张旗鼓地贴在最显眼的地方,让更多的乡民们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争做新乡贤。”

人人争当新乡贤,共建美丽新农村,这个理念正出自姚罗华。还在2014年,他琢磨为村里办点实事,一条偶然间看到的微信,激发了他的灵感。

这条微信推文说:“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正是姚罗华对农村建设的期许。

“我们就是发扬新乡贤精神,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共同致富。号召村民都参与进来,都要服务奉献。”说干就干,2014年底,全村召开年终总结大会,姚罗华花了近两个小时,讲述新乡贤理念。有人赞同,有人疑惑。半个月后,由10人组成的乡贤理事会正式成立。

村民们慢慢发现,灰尘漫天飞的黄泥巴路,变成平坦的水泥路。快垮掉的水塘,慢慢蓄满了清水。村里的一份数据显示,静慎村已硬化道路66.7公里。村中的136口塘,大多都已修葺一新。

70多岁的姚建明和陈春华夫妇,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就起来到村里转悠,清扫垃圾;53岁的姚望新,是东城中学的老师,他参与撰写美丽乡村建设方案,为乡贤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姚罗华的乡贤文化建设“思维版图”,正逐渐拼接完成:成立乡贤理事会,各组成立广场、乡贤文化长廊,筹建文星书画院,每年定期展开“好婆婆”、“好媳妇”、“孝顺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

被重新激活的乡贤文化细胞,在村民的血液里开始重新流走。

静慎村成立“四季花海联合社”,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

静慎村生产的优质稻享有盛名。

静慎村出现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致富。

叁 “乡贤”续脉: 年轻人返乡,编织美丽乡村新图景

趁着中午,阳光正好。姚栋和文莎这对“85后”夫妻将加工好的红薯粉,拿到屋前的大坪上晒。他们是新乡贤中的年轻一代,带领着村民产业致富。

事实上,姚栋是被姚罗华“请回来”的。“美丽乡村建设,没有产业的带动不长久。”带着这种想法,2012年,姚罗华电话远在外地打工的姚栋返乡创业,他看中的正是姚栋丰富的从商经验。放心不下老家的发展,经不住 “老姚的软磨硬泡”,姚栋放弃年薪近十万的快递行业,返回家乡创业,转战田间地头。

“村里80%以上的土地,都种植红薯,以前村民把卖不出去的红薯加工成红薯粉自己吃,因数量小、难保存、销路窄,一直没有形成产业。”姚栋嗅到商机,将目光锁定手工红薯粉。从家庭小作坊起步,再做手工加工红薯粉品牌。

2014年,夫妻俩加入飞晟专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上百亩,将红薯种遍村里的山坡上,成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搭建网上销售平台,注册“薯夫妻”品牌,QS认证,实现土特产的华丽蜕变。姚栋牵头在村里,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面积、成规模地建立红薯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开发红薯粉、红薯片、红薯酸菜等10多个品种红薯系列产品。去年年产值高达1000万元以上,为村上提供了500个就业岗位。

如今,姚栋正谋划搭上网络电商这列快车,拓展产业链、丰富产品线,带着“薯夫妻”这个金字招牌,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什么是新乡贤?”戴副大框眼镜、稍显憨厚的姚栋,沉思了几秒,答案朴实:乡贤就是想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老百姓健康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大批“姚栋”们,如泥土地下的春笋般,在这座小村庄滋生、涌现。“85”后廖文波,专做茶籽榨油,年销量达100多万元,逢村上投资修建基础设施,他二话不说就捐款。已在长沙工作的90后姚宽怀,每逢周末都回家,为村里清洁环境,清理家门口的水塘。

“现在我们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相信几年后,我们这个村,就是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小个子的廖文波,说话掷地有声,像一个个音符,跳进静慎村每位村民的心上。

文/华声在线记者 刘玉锋 潘梁平

相关专题:长沙市望城区美丽乡村建设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