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璀璨:不沾光 要争光

2016-11-08 19:02:0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艺]
字体:【



华声在线11月8日讯(记者:肖永根 张一吟 阳光 摄像:谭勇军 易翔 蒋朝晖 潘璐)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跟父亲袁隆平一样,袁定阳也把杂交水稻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正在攻关第三代杂交稻的袁定阳一再推辞我们的约访,理由是他还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对父亲、对杂交水稻,他的态度是:不沾光,要争光。

因为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朋友们笑称袁定阳就是“杂交水稻”。和父亲一样,今年46岁的袁定阳皮肤黝黑,不喜欢穿西装、衬衣,他说穿T恤下田方便。这一点,也和父亲一样。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定阳:对父亲的光环,没必要刻意回避,也回避不了,但他不是炫耀的资本,更不能躺在上面睡大觉。

长沙近郊的这块试验田里,几百种水稻材料高高矮矮,长得任性。品种通过审定、种到农民田里之前,这些水稻都叫做“材料”。这几垅高得打眼的“材料”,是袁定阳等人历时六年,初告成功的第三代杂交稻。

袁定阳:这只是初步成功,真正应用,还需做更多。

一向话不多,更不说满话,性格内向的袁定阳有些腼腆。几个钟头前,86岁的老父亲也来过这丘实验田,挑选了一把穗子带走,这一回,袁定阳看出来,父亲有了一点儿兴奋劲儿。从样本数据看,第三代杂交稻破解了常规杂交育种的瓶颈,选育好品种更灵活高效,制种繁殖更安全简便,这也意味着,杂交水稻育种将迎来一个新时代。但在这之前连续五年,袁定阳面对的,除了父亲期待的目光,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定阳:为什么屡败屡战,乐此不疲?因为前方总是充满希望,心想下次可能会成功。

第三代杂交稻,技术方法上可行,但从“材料”变成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久前,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在湖南武冈测产,就没能达到预期。许多育种专家,一身泥,一身汗,一辈子,也可能选育不出一个好品种。他们的行话叫做:终生不育。

袁定阳记得,高考那一年,盛夏之后马上就是低温,导致大面积制种绝收,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全线下马,父亲的事业跌到了低谷,但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学农。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怕失败的人不要搞研究,哪有那么一帆风顺呢,搞一百次试验,能够有一两次成功就不错了。失败的时候,你不能灰心丧气,要总结经验教训,重振旗鼓;成功的时候,你不要骄傲自满,一骄傲自满,你就不能前进了。总书记给我颁奖的时候讲,希望你继续努力,再攀高峰。这句话对我来讲是个巨大的鼓舞,也是个鞭策。

从试验田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试验田,长沙东郊马坡岭的这条路,袁定阳走了22年。1994从广西农业大学毕业, 2004年又在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他就没几天离开过这里。 “袁隆平的儿子,能挑得起杂交水稻研究的重担吗?”从他选择杂交水稻那一刻,这份压力就无时不在。

袁定阳介绍:继续保持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领先地位。

10月中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会前一幕,没有谁在意。抬着长条桌布置会场的高个子,正是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袁定阳。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新奇:有的时候,我们也会介绍一下,说这个是袁先生的儿子,他马上肯定会摆手,要你不要说。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莉:跟他出去我们开会,都不知道他是袁老师的儿子。

接下来的五年,袁定阳将联合45家水稻科研单位协作攻关,培育一批强优势品种,确保中国杂交水稻继续领跑世界。袁定阳受命之初,血压一下子飙到200,不得不住院降压。

袁定阳妻子段美娟:很吓人啊,到医院住了一个星期院,才把血压降下来。

从医院一出来,袁定阳又继续守着自己手上的那些“材料”,指望它们破茧成蝶。一亩田的产量是高是低,秤杆子上面一见分晓。他喜欢这种踏实的感觉。

袁定阳两个女儿,有清、有明。清就是雨水,明代表阳光。名字是爷爷给取的。

作为分子育种专家,在攻关第三代杂交稻的同时,他还用了十年时间,希望把玉米和藻类高效的光合机制安装到水稻上去。如果成功,水稻产量可提高30%。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搞事业还是搞科研,方向要搞准,然后百折不挠,不怕失败,最后可以成功的。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