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地理丨芷江明山:多彩容颜在深山

2016-11-02 14:54:55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金灵]
字体:【

俯瞰明山山顶。(杨志东 摄)

芷江往北,大山在秋日的浸染下,像打翻了的调色板,变得多彩起来。

有这样一座山,曰明山。这座主峰海拔1008.2 米的山峦,前临五士坡,后倚西晃山,从脉蜿蜒曲折,峰起峦回,委蛇层迭。越往里走,就会发现越不一样的风景。

在芷江人的心里,明山是一种节日的向往,有着民俗的缤纷,还有着休闲的归途。每一个芷江人的心里,都住着不同容颜的明山。

那么,是怎样的故事,让这个山峦变得如此丰富呢?今年来,记者数次走进明山,一次次地去攀登这一座大山,倾听大山物语,挖掘你不曾知道的明山故事。

明山迭翠:越行走,越美丽

出芷江县城往北,驾车行驶10 公里后,就到明山山脚了。

在明山山脚,有一处被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誉为“世界第一美峡”的百瀑峡,由“玖峰拾沟佰条瀑”组合而成,风景优美,很适合休闲、度假、旅游、探险、野营。

今年上半年,在芷江人李华的陪同下,我们几次走进了百瀑峡,去感受它的美丽与刺激。从明山脚向前,不过几公里的行程,就到了百瀑峡。这是一处典型的亚热带原始次森林,里面瀑布成群,古树参天。进入景区,古朴的农家小院打造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小憩的去处。往里走,几公里的行程,挂满了瀑布,高的低的,飞溅的水花,在我们的尖叫声里,点缀出别致的风情。

“这里离县城近,景致好,越来越多的人周末选择爬明山、观百瀑峡,好不惬意。”李华说。

被层层翠绿笼盖的明山,每个季节,都呈现给大众不一样的景致。在春天,姹紫嫣红的烂漫山花,让我们沉醉在秋天的绚丽色彩里;在夏天,满眼满眼的葱翠,让人心头为之一振;秋天,红黄相间的秋景物语与满地的落叶,又是别一番味道;冬天,大雪又为它披上了白色的衣裳,晶莹剔透。当然,无论四季,空气却永远那么清透。每呼吸一下,都感觉有沁人心脾的味道在鼻翼里张扬。

据宋代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国子监助教马元吉(号明山)退隐沅州,于山麓建明山书院讲学,自称明山先生,死后葬于明山。因此,明山也是为纪念马元吉而得名。古文云:“缛浓翠色层叠,螺堆黛染,峰峰相对,岭岭相衔,遥望者但如屏风九叠,锦障千层”,故明山曾以“明山迭翠”列为芷江外八景之首。

“小时候,上山还没有水泥路,是一条狭窄的便道。”李华告诉我们,以前的登山旧路,已经被硬化的水泥路所取代。一路向前,山路盘旋蜿蜒,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高耸的大山。在大山里行走,一路上,我们倾听鸟的啼叫,感受风的抚摸,那一刻,身心得到极大地放松。李华告诉我们,明山上生长着红豆杉、金丝楠、银杏、水杉等珍稀物种,有杜鹃花、山茶花、桐油花、樱花等花草,还栖息着喜鹊、画眉、八哥、锦鸡、百灵鸟等。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登上山顶。此时,一座巨大的牌坊出现在面前,继续往前,便是明山的观景台了。“芷江的景致真美啊。”在山顶,我们碰到了来自郴州的游客许玉凤。前夜里刚欣赏完芷江夜景的郴州人许凤玉,对于这座大山,充满了喜爱。

站在山顶,迎着温柔的风,俯瞰山下的芷江古城,一切尽在眼前。氵舞水环绕,城郭整齐,桥廊横跨,晴烟四起。俯仰间,芷江名城是那么的精致而多姿。

明山庙会:“三月三,朝明山”,传承千年的百姓狂欢

在芷江,流传这样一句话:“三月三,朝明山”,至今已有千年。

据《沅州府志》记载,宋代以前,明山就建有寺庙,且香火旺盛。北宋熙宁6 年,中书检正官章淳率部征讨懿州(今芷江)酋领田元猛,累攻不下,章上山祀于庙,夜梦神人授予机宜,后田元猛果然降服归顺,于是章淳奏明朝廷改懿州为沅州,封明山神为“顺应候”,敕建顺天祠。明天启年间于山顶祠内修真武殿,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修,改真武殿为三官殿,后毁于火。光绪11 年再次重修,立庙额为明山观。

农历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诞辰日,临近各县以及衡山驻地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多者达数万人。

直至今日,三月三庙会成为芷江民间的重要节日。每当春暖花开时节,明山上云雾缭绕,空气新鲜,山花烂漫,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宜人。百姓们在“三月三”踏青郊游、求神还愿,络绎不绝。

我们从观光台往左,拾阶而上,走完236个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台阶后,明山观便在眼前了。63 岁的张秀松道长刚和道友们念完道德经,正一起打扫道观的庭院小径。

“明山观的历史啊,久远着呢!”坐在充满神秘感的庙宇里,张秀松开始给我们讲述明山观的传说来。

相传,与芷江交界的新晃新店坪镇有农户家的小孩,得了急症,多处求医问药,仍不得好。后来,在芷江求医的路上,遇一身穿白衣、须发皆白的老人。听说孩子身患重病,老者将随身携带的药给小孩服下,随后,昏迷多天的小孩便清醒过来。农户欣喜不已,赶紧问老人姓名,曰姓“真武”,便向明山方向飘然而去。后来,农户在芷江明山的寺庙朝拜时,发现当恩人白发老人与庙里的真武大帝十分相似,于是,便认定是真武大帝显灵,救困难百姓于水火。

张秀松道长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千百年来,执着于真武大帝的善心与灵验,当地百姓便有了“三月三朝明山”的民间传统活动了。

“每年三月初三的这一天,前来明山烧香的百姓,至少都有三四万人。”在明山观修道10 多年的张秀松说,这一天,已经成为了当地百姓每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节日的喜庆在里面,也有精神寄托在里面。”张秀松说,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喜悦,他们祈祷,未来的岁月,会越来越好。而李华也告诉我们,朝拜明山,是芷江人的情怀所在,无关迷信,是一种节日的狂欢。

在道观门口,8 块残缺的碑文整齐排列。这些旧碑,有明朝的,也有清朝的。和着那一堵同样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老墙,千年沧桑,就在一瞬间。据张秀松介绍,明山观在解放初期毁于大火。1985 年, 在当地政府和乡民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重建。1997 年,当地又对明山观进行大修。现在,一切残存的文物,都在修缮保护中。

明山观后,写满历史风尘的二天门,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处二天门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张秀说,二天门是明山观里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了。从二天门往下看,一条羊肠小道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便是最初的上山旧道了。坐在空旷的山地上,千百年来,老百姓们登山朝拜的镜头,似乎在这里慢慢回放。那些狂欢的笑容,有虔诚,有希冀,有幸福……

明山石雕:讲述“紫袍玉带”的前世今生

回城路上,雾气已散,大山的轮廓,更加清晰起来。半路上,有一处石材加工厂,工人们忙个不停,正在取材加工。“这里加工的,就是有名的明山石了。”李华说,在明山,产有一种石头,叫做明山石,又称“紫袍玉带”。该石质地均匀细腻,色彩纷呈,文理清晰,软硬适度,成板性能好,是历代理想的石雕工艺和建筑装饰材料,曾被定为贡石送往朝廷。

在芷江史志办,相关资料也验证了李华的这一说法。据史料记载,明山“紫袍玉带”石所制之砚,在南宋、明清时期就作为贡品敬献朝廷。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

一书中写道:“明山石雕镂刻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极为精致;雕刻北斗、八角、古琴等各种造型和图案,叹为观止。” 芷江县志记载:慈禧太后兴建闻名天下的颐和园时,被称作“紫袍玉带”的明山石,曾作为贡石进入了玉砌雕栏的行列了。可见,明山石雕历史之悠久,技艺之高操,知名于全国。

“明山石是承载着大山的味道的,而我们的明山石雕,也是一种美的创作与传承。” 明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胡杨说:“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生命,在雕刻的过程中,不断发掘石中所蕴含的内容,根据石料的特点进行创作。”

作为新生代明山石雕的传承人,2009 年,胡杨首次为明山石雕行业取得国家级银奖;2010 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为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湖南省唯一获得者;2011 年胡杨雕刻的贺兰石作品《和谐》被宁夏贺兰石博物馆收藏;2012 年4 月,作品《和谐》获国家金奖,实现了怀化市工艺美术界国家级金奖零的突破。

据胡杨介绍,明山石雕种类繁多,有建筑石雕、祭祀石雕、宗教石雕、牌坊石雕、桥亭石雕、园林石雕等。改革开放以后,传承千年的明山石雕技艺精益求精,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的完善结合,大放异彩,在省农博会、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省工艺美术大奖赛等频频荣获的金奖,使得芷江明山石雕名扬中外。随着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重游芷江,该县以“九龙砚”相赠。明山石雕更是开始逐渐走出山城,走向世界。

原来,看似简单的石头,是有故事的,有情怀的。

正如明山, 走进去, 才发现,有那么多的故事,有那么多不同的容颜。

千百年来,明山就矗立在那里。看上山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看山里的景致,换了一幕又一幕。看山里的石头,走了又来了……(本报记者 史琴 通讯员 龚卫国)

从明山可远眺芷江县城。 (杨志东 摄)

明山秋景。( 本报通讯员 摄)

明山的盘山公路。(杨志东 摄)

明山石雕传承人胡杨在雕刻作品。(本报记者 陆晓鹏 摄)

明山风光-百瀑峡。(本报记者 陆晓鹏 摄)

相关专题:湘里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