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事业总规模位居全国第7位 基本解决"有学上"问题

2016-10-19 16:54:3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新闻发布会现场。

华声在线10月19日讯(记者 邓桂明)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湖南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喜人,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正在朝着“上好学”新的历史阶段迈进,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初步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

今日上午,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长沙举行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肖国安,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王建华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近2.7万所,在校学生约1250万人,在职教职工约84万人,教育事业总规模位居全国第7位。教育体系和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每个市州至少设有一所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格局,构建了每个市州和主要行业至少办有一所高职院校、每个县重点举办一所中职学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普及程度稳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3.2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99.94%。特殊教育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规定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21%,实现了从全国平均水平线下到线上的跨越。

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教育在全国保持较大影响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持续攀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等关键指标均进入全国前10位,有的指标还进入前5位。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前教育方面,五年来共计投入16亿元,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1571所,公办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全省幼儿园的比例超过50%。

义务教育方面,全省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了合格学校,“全面改薄”项目累计支出120亿元,校舍竣工面积622.51万平方米,设备采购22.26亿元。

职业教育方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8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37所,新增国家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校101所,遴选建设了21所省级卓越职业院校、78所示范性(骨干)中高职院校和150个示范性特色专业(群)。

高等教育方面,全省高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一般图书资料均稳步增长,教学仪器设备值相比五年前增长54%,先后有9所高校列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学校,4所高校列入“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学校。

教育信息化方面,“三通两平台”基本覆盖全省,46个县市区建成教育城域网,建成了“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公共服务平台,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特别奖和 “2015年中国民生示范工程”称号。

校园安保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平安校园建设工程,校园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全面升级,全省教育系统连续多年保持和谐稳定。

教育公平加速推进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实施城乡统一的免费教科书和贫困生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比中央规定的时间提前了半年。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政策,规范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政策。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有效解决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问题,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

深入实施 “阳光高考”,不断规范和完善高考加分政策,取消了所有鼓励类加分项目,落实了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的加分政策。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三大计划,近5年累计录取1.7万余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逐年递增。

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2015年向51个贫困县下达的教育专项资金占全省总盘子的49%,高出学生占比10个百分点。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资助标准逐步提高,受助学生面不断扩大,近五年全省平均每年发放各类资助金近30亿元,资助各类学生达240万人次。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孩子累计享受到近51.6亿元的膳食补助,今年又将该计划扩大到8个沿西部边境县。

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率与整体就业率大致相当。

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制定并实施《湖南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率先出台了《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是该领域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制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配套文件,将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实施。规范了特殊类型招生实施办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扩大到全省所有高职学校。

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2个、学前教育改革试验区1个、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2个,省级课改样板校62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创新开展了多部门联合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在全国率先实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考核和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考核制度。

大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每年资助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600余项,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20余项,累计建设500多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训基地,今年我省高校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30枚奖牌。

出台了《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推进全省高校职称评审改革。义务教育教师县域均衡配置改革试点扩大到所有市州,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力度加大。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省属公办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已全部完成,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创新教育督导制度,在全国率先实行县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挂牌督导实现全覆盖和常态化。

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湘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连续9年承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荣获教育部“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称号。

师资建设持续加强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教育、激励、惩处等多措并举,整体提振全省师德师风面貌,涌现出杨建一、段江华、谭兰霞、张京华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

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目前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1万余名“一专多能”型乡村教师,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骨干。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扩大到75个县,累计为1万多所农村中小学补充了3.9万名教师。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从2013年5月起,在4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个档次,每人每月分别发放700、500、300元的乡村教师津贴,今年已将这项政策覆盖到省内所有贫困县。自去年起,又为农村教师落实了200至500元不等的乡镇工作补贴,且不抵扣乡村教师津贴。自2014年起,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目前已建成6.7万套。今年9月,我省在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大力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5年新增“两院”院士11人,共有1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8人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6个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职业教育对接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基本覆盖到全省产业的各主要工种和岗位,5年来共向社会输送了170多万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全省高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8个, 3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据统计,我省新增的国家自科基金、科技重大专项、973、863等重大科研项目中,80%以上由高校主持或参与。在今年6月举办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上,我省共有5项重大成果在国家重大专项等展区展示,其中“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海牛号”深海钻机等4项重大成果来自高校。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省高校已与 2万多家企业进行了实质性合作,签订科技成果转让合同2200多项,孵化出红宇耐磨等科技型上市企业。积极推进大学科技产业园建设,目前入驻企业已达21家,3D打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水性UV涂料等一批高校研发项目已成功签约。

答记者问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今年7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请问湖南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乡村学校弱、城镇学校挤”等问题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湖南积累了一些经验,创造了自己的模式。

我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推动办学条件的“均衡”。按照“合格即均衡”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并将合格学校建设纳入省为民办实事工作加以推进,至2015年,全省累计投入190多亿元,建成合格学校近1.1万所,所有完全小学和初中已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并通过“全面改薄”计划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着力推动师资配置的“均衡”,通过定向公费师范生培养、特岗计划的实施,建立生源到县、就业到乡、定岗到校的机制,解决农村教师补充难的问题。目前已招收农村教师公费师范生4.1万人,毕业1.4万人,99%的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出台了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指导意见,实施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城乡师资配置日趋合理;三是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通过对口帮扶、协作同盟、捆绑发展、委托管理等多种模式,积极推进学区制办学、学校联盟办学,扶持薄弱学校,提升办学质量,通过信息技术使农村学校 受更多优质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目标,加快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加大城镇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力度,着力消除大班额。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必要的教学点。统筹配置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强化控辍保学,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关爱。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吹响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号角,省教育厅也在暑期召开了相关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请问湖南在“双一流”建设方面有哪些基础和优势,建设目标和思路是什么?

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部署实施“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新目标,也是湖南后发赶超的新机遇。推进“双一流”建设,我省具备较好基础:从学校层面看,湖南现有“985工程”高校3所,仅次于北京、上海,与陕西并列第三位,属于全国第一方阵;从学科层面看,有3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从科研层面看,高校承担了全省80%以上重大科研项目,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走出一条具有湖湘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

我省“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科建设为引领,采取分三步走、稳步推进和提升的战略步骤,力争使一批优势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或全国一流行列,从而推动少数高校进入世界一流、一些高校进入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一流行列。2020年是第一步,其目标是努力使40个左右的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50个左右的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的前列;50个高职特色专业群进入全国高职学院同类专业群的前列。在此基础上,争取3所大学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内特色大学行列,5所学院进入国内一流应用学院行列,5所高职学院进入国内一流高职学院行列。

为确保“双一流”建设成效,我们将统筹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遵循“分类发展、争创一流,学科引领、突出特色,提升水平、服务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注重实效、动态调整”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着力实施领军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学科(专业群)建设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科学研究计划和产学研平台计划等六大计划,全面提高全省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为湖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脊梁”。努力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体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我省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举。请问我省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近年来,我省坚持定向培养、改善待遇、动态核编三管齐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定向培养方面,一是实行订单培养。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招生计划由县市区提出,招生时考生与培养学校、县市区政府签订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到签约学校定期服务的机制。之后,又不断完善,如去年开始实施“男女招生比例相对均衡政策”,今年又启动了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公费定向培养计划试点等。二是改革培养模式。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方向分流教育+教师教育+全学程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做到每门课程有试讲,毕业实习全程顶岗,培养“一专多能”型乡村教师。三是保障经费投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分担、以省为主的培养经费保障体系。根据全省培养的需要,省财政近年已安排6.96亿余元,其中2016年1.38亿元,比上年新增0.45亿元。四是培养成效显著。全省共招收免费定向师范生3.62万余名,已毕业1.05万余名,99%以上的毕业生已到签约乡村学校任教。这些学生都是从初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生源优良,经过系统培养后,综合素质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校、学生及家长欢迎。

在改善待遇方面,一是自2013年5月起,在4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个档次,每人每月分别发放700元、500元、300元的乡村教师津贴,今年又将这一政策覆盖到省内所有贫困县,其他县市区也普遍实施了自己的乡村教师津贴政策。二是自去年起又落实了每月200-5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且不得抵扣乡村教师津贴。三是自2014年起,将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统一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目前已建成6.7万套。四是今年8月,省政府对全省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对落实不到位的县市区进行通报和问责。乡村教师津贴政策的实施,使我省乡村教师最高每月可多拿近1600元的津贴,在湘西泸溪县、凤凰县等地还出现了高水平教师争着下乡村的可喜局面。

在动态核编方面,我省今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重新核编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国家统一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政策。二是按照省级统筹、县管校聘原则,统一按照国家编制标准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改变过去有的地方富余、有的地方缺编的状况。三是对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班级比为1.7:1的标准单独核定基本编制。四是将农村中小学附加编制的比例由3%调整至5%。同时明确今后每3年对各市州编制总量调整一次,解决了有编不补、退而不补的难题。

弘扬“工匠精神”,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湖南也响亮提出了打造“芙蓉工匠”的宣言,请问湖南职业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答:职业教育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适应经济的转型发展需求,突出就业导向的指挥棒作用,紧扣培养“有用之才”这个核心,抓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关键。

近年来,湖南通过推进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改革措施,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为职业院校学子提供了更多服务社会、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是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职业院校开办的专业覆盖了湖南九大千亿产业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岗位与工种,有效提供了针对性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与智力支撑;二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鼓励支持校企协同开展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构建了省、市、县、校四级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实施了全省学生专业技能抽查、高职毕业生抽查、与部门行业共同举办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制度,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今年,我们的高职组获一等奖22个,位列全国前5;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新风,组织全省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激发学子“读职校光荣”自豪感,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芙蓉工匠”工程实施,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大力推进卓越职业院校、特色专业体系、农村职业教育攻坚、专业教师素质提升等“四大计划”,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深化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方式,完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经常性协作对话机制,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打造一大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芙蓉工匠”。

教育扶贫是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请问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以来,湖南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

答:自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以来,全省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全覆盖行动也同步启动。

一是实施了“校校结对帮扶工程”、“教育教学资源云覆盖工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程”以及“控辍保学工程”等五大工程,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造血”功能。二是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5年筹集资金6700万元,累计资助1.6万余名学生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培训计划,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三是试点实施了县级农村教师定向公费培养扶贫计划,今年,我们从桑植县选拔了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进入有关师范院校进行师范专业培训,毕业合格后由桑植县政府安排到本县各中小学任教。这种“教育—培训—就业”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培养一人、脱贫一户”的精准脱贫目标,在全国尚属首创。《中国教育报》给予了专题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四是实施面向农村学生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2016年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787人,使寒门学子有了更多的人生出彩机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发展难题进行集中“会诊”,通过“一县一策”,实现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同时,加大专项督查力度,引导贫困地区财政加大“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资金投入比重,切实增强贫困县教育事业发展内生动力,提高教育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贡献力。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