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县域总面积221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27万,其中苗侗人口占74%,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靖州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美丽地方。
苗侗祖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战国后期,形成以苗侗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峒款军事联盟部落,至唐末宋初,为十峒古邑。千百年来,靖州被苗侗人民认为祖地,至仍今保存有祭祀飞山太公的飞山庙总庙。
商贸重地。自唐天佑七年(911年)以来,靖州历为州府所在地。明朝为湘黔桂三省接边商业重镇,清乾隆后形成“八邦会靖”的繁荣局面。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全省小城镇发展的成功典范,被誉为“靖州现象”。今为怀化南部、湘黔桂接边区域商贸、文化、医疗、教育中心。
文化圣地。飞山自古为“易学源头、苗侗根祖、南蛮首府、祈福圣地”。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曾在靖州传播理学,创办鹤山书院,“时湖湘之士不远千里从学”。
生态绿地。靖州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湖南省林业十强县,森林覆盖率达75%,有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五龙潭国家湿地公园。
特色产地。靖州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是中国茯苓之乡,有全国最大的茯芩交易专业市场,每年集散茯芩7.8万吨,占全国的70%;是中国杨梅之乡,杨梅基地7.6万亩,居中南五省第一,为国家杨梅标准化示范区;是国家山核桃栽培与综合加工示范区,有山核桃基地5.4万亩,居湖南第一。正在建设的中国杨梅生态博物馆,是我县探索“加工园区+种植基地+科研中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县域经济新模式的有效实践,被誉为“描绘在苗乡侗寨青山碧水间的产业画卷”。
二、文化艺术
地区方言
靖州境内有三种语言:汉语、苗语、侗语。汉语是县内唯一通行的交际语言。靖州汉语方言即靖州话不仅是县内汉族人民的共同语,而且是县内各少数民族对外交际的通用语。靖州话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
靖州话内部差异主要体现于语音上,而词汇、语法基本一致。据其内部差异,靖州话可分为四片:
①城厢片:包括渠阳镇、飞山、江东的大部分、坳上、艮山口、横江桥。该片话为靖州话代表语。其特点是:音调平稳、起伏小。该片有90000余人。
②北片话:包括甘棠、太阳坪、文溪。该片有40001余人。
③东片话:寨牙。该乡与绥宁县接壤,语音受侗语影响较大。该片有7000余人。
④西片话:包括三锹、藕团、大堡子、铺口、新厂、平茶。因与贵州相邻,语音中又多带苗、侗语音,人们称之为“酸话”。该片有70000余人。
建筑衣食
苗乡侗寨依山建造的“吊脚楼”和被誉为侗族建筑“三宝”的鼓楼、凉亭、风雨桥令人叫绝。旧时盖房上梁有“上梁歌”。香喷喷的酸菜、油茶、米酒及糯米做成的“盖箩粑”、“富贵粑”、“贺喜粑”、“懒汉粑”等风味小吃。苗民侗民头戴绣花头帕,身穿绣花衣、绣花裤、绣花鞋,佩戴的银冠、银簪、银花和银制耳环、项圈、项链、银扣、手镯、戒指。
三、旅游资源
飞山景区
飞山位于靖州县城西北,距县城约1公里(从县城乘坐车到飞山脚下约10分钟左右),海拔744米,是古代兵家必争的要塞,历代宗教之胜地,有“忽一峰飞至”因名飞山的传说。集“名、奇、险、古”为一体。有寻根祭祖的飞山庙、雕梁画栋的飞山大殿、头宝鼎、二宝鼎、三宝鼎、灵宫殿、玉皇阁、皮卢寺、大小天门寺、磨针庵、迎仙桥。
地笋苗寨
位于靖州县三锹乡境内。全寨现有居民120户、人口670人,苗族占总人口的95%。该苗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发源地之一,拥有以苗族歌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现有歌师5人,会唱歌鼟的人数占80%。苗族风情吊脚楼民居建筑特色鲜明,整个自然团寨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田园相融。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服务点。
四、靖州杨梅
靖州杨梅是指分布于靖州地区的杨梅种群,包含栽植杨梅。具有色泽呈乌,果实大等特点。
一提起靖州,人们第一印象就是杨梅。靖州杨梅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史。它以色泽呈乌、酸甜适度、果大核小、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而著称。《靖州乡土志》诗云:"木洞杨梅尤擅名,申园梨栗亦争鸣,百钱且得论摊买,恨不移根植上京。"清代,靖州杨梅是朝圣的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