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老北正街教堂后,藏着这样一所百年小学

2016-09-21 09:52:55 [来源:长沙范公众号]  [编辑:万姗姗]字体:【  
80后这一代人的童年着实没有太多美好的回忆,而学校对他们来说却是记忆里格外珍贵的一部分。在长沙城北培元桥附近的北正街教堂后面,隐藏着一所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学校,它就是老北正街小学。

80后这一代人的童年着实没有太多美好的回忆,而学校对他们来说却是记忆里格外珍贵的一部分。在长沙城北培元桥附近的北正街教堂后面,隐藏着一所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学校,它就是老北正街小学。这所由教会创办的学校,当年因教学最正规、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收费最高,成为解放前长沙人眼中最好的私立“贵族”学校。如今,老北正街小学早已停办,但当你踏进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站在一百多年的银杏树下,仿佛依稀还可以听见麻石教堂里传来的风琴和歌声,还能听见民国建筑风格教学楼飘出的郎朗读书声、校园里银铃般的奔跑欢笑声......

■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着实没有太多美好的回忆,而学校对我们来说却是记忆中格外珍贵的一部分。我还记得每天下午伴着麻石教堂里的风琴和歌声,散了学的小伙伴将两个书包当球门,瘪了气的足球在脚下滚来滚去。风一吹,院子里那棵一百多年的银杏树,总是掉下银杏果,砸在脑壳上。”

■ 毕业于北正街小学的浣灿,讲起自己的学校,总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亮光。他告诉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总喜欢来学校走走看看。而如今北正街几乎从人们的眼中消失了,对于这所老校园,很多在此毕业的学子都有一种不安及担忧,怕在不久后的某一天,这所小学也会一同消失掉。

■ “一楼的后面有个粉铺,是学校办的,我们读书的时候,最喜欢来这里嗦粉,一块钱一碗,又好呷又便宜。对了,还有个小卖部,里面么子零食都有。那时候我是学校里的小霸王,每次口袋里没一分钱都敢跑到小卖部买一排太子奶喝,妈妈来学校接我,总要第一时间先去小卖部把赊账的钱给老板。一楼的右边是科研室,那时候总觉得里面是坏人干坏事的地方,我胆子细,走那里过身都有点害怕,里面黑漆漆的,不晓得有什么妖魔鬼怪。”

■ 顺着扶楼,我们走进了北正街小学这栋中西合璧民国建筑风格的灰砖教学大楼。在浣灿的介绍下,我们仿佛也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一员,随着时光一起穿越到了童年,穿越到了那个只有欢声笑语的学生年代。“二楼的右边是音乐教室,我读书的时候,学校的老师们很注重音乐课。左边是劳动科技教室,我最不喜欢上劳动科技课,要买各种绘画板、蜡笔、水彩笔,有时候还要上雕塑课,要提前一天去街上搞泥巴,名堂好多哩。”

■ 追溯到北正街小学的前身,它曾是解放前一所著名的教会小学,又名长沙市私立三一小学,位于圣公会教堂(今北正街教堂)后面。而圣公会教堂一共民办过三所小学,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药王街建堂时,曾在吉祥巷办过一所初级小学。1905年迁来北正街时,又在潮宗街办了一所小学。1908年在北正街教堂后面,办了一所雅各中学。1924年在北正街新建造一座四层灰砖教学大楼,办了三一女校。1929年雅各中学停办,圣公会几所小学合并于北正街,男女兼收,即为长沙私立三一小学。

■ 解放后,长沙私立三一小学改名为光明小学,1952年由私立改为公立。后全市小学统一以街道命名,遂又改名为北正街小学。溯其源,该校至今应有114年的校龄了。

■ 按圣经教义,有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三位一体之说,长沙圣公会教堂为三一堂,故其所属小学三一小学。其校徽是3个相等相切的圆,一个在上,两个在下相切相连,三圆心又连成一三角形,就连学生的作业本上都有标记。

■ 据长沙文史专家杨锡贵老师介绍,三一小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又因是规模大、教学设施齐全、历史渊源流长,成为了长沙最具特色的小学之一。学校的大门开在北正街上,校门的一侧就是圣公会教堂,全用麻石砌成,庄严肃穆。读书的细伢子们老是记不住教堂的名字,索性都喊它为麻石教堂。

■ “我翻阅了不少资料,据一些老学生回忆,当时三一小学的建设规模不小,学校的地形是呈L形状。前临北正街,后依六堆子,北邻左局街,南边却全是部队。从学校的大门走进来有一面长长的镜子,当时是给老师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的。操场中间有个遮雨亭叫做“知我亭”,可惜早已拆除掉了。那棵柚子树旁是学生们的休闲娱乐场,有沙坑、滑梯和吊杆,还有几张乒乓球桌,体育设备当时是全长沙市的小学里面最齐全的。”

■ 早期的三一小学,每天都有朝会,由校长代学生做祷告,祷告完毕,学生要同声齐应:“阿门”,代表自己是诚心所愿。除了部分教会子弟学生享受的特殊待遇,比如老师会教圣经课、表演宗教剧等。对音乐特别重视的三一小学,要求初小的学生必须学会简谱,能独唱、齐唱、轮唱;高年级要学会正谱、能二部、四部合唱。另外,为了吸引众多非教徒家庭的子女,学校额外会向非教徒家庭的子女传授圣经故事、圣经诗歌,特别是圣诞节的节目表演及复活节的寻蛋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来直接传教。

■ 其实在教育管理上,三一小学采用的是教会内部的教学方式,有一套自己非常完善的教育模式。据毕业于三一小学后又在此任教的李遇恩老师介绍,三一小学除了名义上接受市政府的领导外,实际上教会内自有一套领导机构。圣公会鄂湘郊区所属湖北、湖南的小学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期末考试都是由教区统一制卷,同时举行,专人监考,当时开卷,统一评分标准的。教学科目除按国民政府所规定的以外,中高年级还有堂圣经课,四年级(后改为五年级)以上每周两节英语。

■ 另外,三一小学的收费在当年的长沙是最高的,用现在的话语来形容,就是一所私立“贵族”学校。学校的学费高是因为聘请的教师工资待遇高。抗战前,长沙小学教员的最低工资只几块钱一月,而三一则有25块光洋左右,且一直维持到解放前夕。学杂费则更高,列入开学征收项目的,有全部的书籍、课本、笔、墨、砚台、校舍修缮、教具添置、办公用品等项;开学后做校服(每学期一套)及各种活动费,也很惊人。

■ 虽学校各种项目的开支高,但自有它的道理。学校在培养学生这一块是注入了很大的心血与成本。当时学校还有图书馆,里面的分类非常丰富,有幼童文库、儿童文库、万有文库等,每周老师都会带着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一次,课外还可以借一本书回家阅读。教学大楼外曾有个玻璃框。那是各年级班刊的汇总处,文章写的好的学生会被老师登报发刊,学生还有稿费领哩。

■ 在这所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北正街小学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杨锡贵老师,为我们现场讲述这所学校的历史变迁。如今,对于学校的取消及今后去向,他表达出来的情绪很复杂,虽不是这座小学毕业的他,却在此工作了十几年,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感情。

(图/中南大学教授 陈赫)

■ “学校虽然不在了,但仍有不少的毕业学子返回到此,多方打听曾经的恩师与同学。从他们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们对感情的根深蒂固,是那么的单纯及美好。有时候,我坐在二楼办公,时常看见院子里有孩童在此逗留,他们四五个人结伴,在不大的操场上踢足球,稚嫩的叫喊声回荡在这所早已空旷的校园里,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无忧无虑的神色,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模糊中的母校。这种感觉真的特别美好,是言语无法表述出来的。”

■ 当我们问及北正街小学以后的去向,杨锡贵老师一脸担忧地说道:“早些时间,听有关部门说,这里已经被重新规划,可能会拆除建新的楼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的好可惜,那些毕业学子连个回校留念的地方都没有了,对他们而言,有些残忍,这是硬生生地抹去了他们记忆中最珍贵的一处地方。”

■ 我又想起了那位在2000年毕业于北正街小学的浣灿同学,他也曾用紧张又迷茫地口气问过:“你们是做媒体的,资源广泛,可不可以帮我问一下这里会不会被拆除掉呀?要是真拆除了,好可惜啊。我的童年全都在这所小学里面,要是以后它再也看不到,那只能长眠于我的梦中了。”这样的疑问,我却不知如何回答他,却在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到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 窗外的那棵百年银杏树,在微风中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我看见楼下一位老人时不时地弯下腰去捡那些掉落下来的银杏果。校园里的一切显得那么宁静又美好,我的心沉醉在此,却又好像漏了一个洞,有一种情感从里面向外不断地涌出来......我不禁想起了罗大佑的那首《童年》,轻轻哼出声来:“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摄影|老茂 文字|廖美丽 主编|老茂

【特别鸣谢】“长沙范”文史顾问:杨锡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