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016-09-08 15:20:07 [来源:大果情商] [编辑:蒋俊]
字体:【

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想来令人唏嘘。情商是一门关于成长和改变的学问。不管这个帮助的对象是自己或是孩子。也常常会听到家长困惑:怎么孩子就是不改变?或者道理都懂,就是执行不下去。若是要改变,就先要知道关于“改变”的运行机制——改变是如何被激活、启动并持续完成的。本文介绍的是方法论,希望对果爸果妈有所启发。为了解释清楚,先来假定一个场景:

“小明做事情很磨蹭,喜欢边玩边做。结果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吃饭都很慢!

这是无数家长梦寐以求要改变的状况!实践证明这并不容易。首先“拖拉”是孩子自己的习惯,只有他自己能改变。他如果抗拒,那改变是必然无法发生的。因此第一步要“激活”,让孩子产生改变的内在动机(即改变不是外界强迫/利诱他的,而是她基于自我意志做出的决定。)光有意愿远远不够,还要知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状况,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改进,改进的办法具体是什么。这就是第二步“启动”。有了办法后,要切实落地执行,避免半途而废,才能保证最终的“改变”的完成。

第一步:激发痛感

首先要“激活”改变。激活意味着激起了孩子本身的意愿。意愿的产生是基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对现状的不满;二是对目标的向往;意愿是情绪下的产物,情绪越强烈,意愿也越强烈。比如,我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美女,身材相当曼妙,我很羡慕也很向往。如果上帝不花一丝代价也让我实现,我当然欣喜万分。但由于对自己现状并没有很厌恶,所以改变的意愿并没有被激活。同样的,小明要改变“拖拉”这个习惯,不仅仅是小明知道这样是拖拉,爸爸妈妈说拖拉是不对的,而是在情感上要能够感受到自己拖拉行为带来的恶果,自己要有“痛感“。并且能够体验感受到高效带来的愉悦,而且这种情感体验越深刻越好。

通常,激发孩子对现状产生“痛感”的较好的办法是承担“行为——后果”,最差的办法是“说教”。激发对目标产生向往的较好的办法有“身边榜样的激励”和“自身小步累计的成功体验”。

第二步:启动改变

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出什么导致了现状?应该从哪里着手?改变的具体方案和路径是什么?

到这一步通常要做大量相关资讯的收集,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做彻底了解,然后跟孩子一起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模式,定位出真正的问题。年初推荐过的一本书《瞬变》之中提到过一些非常有效的方法:

1要找到“亮点”

所谓“亮点”就是别人成功的经验。那些曾经非常拖拉的人现在不拖拉,他怎么做到的?花80%的时间探究别人的成功的原因,并且想办法复制。人们觉得“改变”很难,需要很大的毅力。而我自己最大的领悟却是:如果找不到钥匙而使用蛮力,再多的坚持也不会有回报。

2制定关键的行动步骤

比如“拖拉”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环境、心理因素、身体情绪状态都会导致拖拉,但若是开始着手,就必须有非常清晰的一个行动指南。那么对于“拖拉”的关键行动步骤可能是在“清楚计划”和“聚焦当下任务”上。花专门的时间“做计划”和使用各种工具帮助自己“聚焦当下”,会成为最关键的行动要点。

第三步:行动持续

在第一第二阶段,实际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到“行动持续”阶段,就开始是“行为层面”的了。这个部分非常有挑战,需要更强大的自律能力才能坚持下来。比如做计划或是使用番茄钟,一时兴起就开工。可是坚持没几天又打回原形。据说100个想改变的人只有最后7个人持续行动并实现了目标。那么这7个人的亮点(诀窍)是什么呢?就是一开始他们确实是用自律建立这个行为,而后,想办法把这个行为固定成一个Ritual“例行动作”。例行动作是一个惯例,减少了思考的阻力,会变成一个自然反应,降低了对人们自律的要求。比如起床后刷牙,从走进浴室、拿起牙刷、挤牙膏…. 是一个惯常动作,必要任何的思考。因此,如果想坚持一件事,就必须把这件事所有的行动都标准化,以减少思考带来的压力。比如做作业之前一定先填计划表,哪怕今天的作业只有1项而且你脑子里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这会帮助你形成惯常行为。

任何一个改变,都会经历上诉三个阶段。看过这篇文章,你知道孩子为什么难以改变了吗?你觉得在你育养孩子的过程中,哪一个阶段最困难呢?欢迎给我“写评论”。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