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物语】湘鄂川黔省委旧址:照亮心灵的航标

2016-09-07 06:48:1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湘鄂川黔省委旧址的雕塑。(资料照片)

通讯员 赵宗山 记者 陈勇

我矗立在张家界市永定区解放路179号这个位置近100年了,是一座中西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四合院,有中式木板房,也有西式天主堂,最早被西洋传教士用于传播基督教。我的辉煌源于红军长征,从此,我成为伟大革命的参与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1934年10月,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以后,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决定“主动把敌人多背点过来”,发动“湘西攻势”,横扫湘中、湘西北、沅澧平原区,当年11月24日占领大庸县(现张家界市永定区)。根据党中央电示,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我所在地天主教堂,先后成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

作为革命根据地指挥机关所在地,任弼时、贺龙等军团首长就住在院子东头一排木房里。我见证了他们勤奋工作的白天黑夜、坚定如钢的革命意志、大局第一的宽阔胸襟。他们在这里发出多项建设和巩固根据地的决议、指示,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壮大红军主力,组织地方武装,肃清地主武装和土匪。革命活动范围达31个县市,建立区一级苏维埃政府51个,乡苏维埃政府306个,使1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扩大上万人参加红军,形成了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每天清晨,军团首长和机关红军干部战士一起,在院坪里做操,锻炼身体,官兵亲如一家人。还是在我这个大院,贺龙亲自将蹇先佛介绍给萧克,他们就在这里喜结良缘、举办婚礼、进入洞房,成就一段佳话。

这是我经历过最轰轰烈烈的岁月。其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先后被用做大庸县人民卫生院、县织布厂、县机关干部职工宿舍。

老区人民从来没有忘记我,也不可能忘记我。1971年,大庸县开始组织修复旧址,县政府筹资30万元,各界群众踊跃捐款43万元,充分表达出他们对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后来,经过多次修复和扩建,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修旧如旧,院东头三间小屋是军团首长休息之地,院中栽有桂花树、摆有石桌石礅;西头是省委礼堂,166位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留下光辉足迹的将帅照片,挂满墙壁;北面一字排开11间办公室,当年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革委粮秣部、财政部,省军区政治部等三大机关13个直属部门均在此办公。同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成开馆。2006年5月,国务院将我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特别是去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四合院正中,塑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的铜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整修一新,陈列着300余幅大型图片和100多件实物,再现了当年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

今年6月8日,铜像和纪念馆均对外开放。现在,我这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他们读图片看实物,谈往昔、颂贺龙,把历史融进血液,只为不忘初心。

我仿佛觉得任弼时、贺龙等人重新回到了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让我再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成为了一座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传承革命精神的载体、开启心灵智慧的航标。

相关专题:长征物语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