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透亮的“湘江”

2016-09-02 09:17:5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绪义] [编辑:万姗姗]
字体:【

刘绪义

我曾经对友人说,湖南有两条湘江,一条是蜿蜒于三湘腹地,养育着三湘子民的自然之江;另一条,是浸染着文化的血脉,流传在纸媒上的文化之江,这便是湖南日报的《湘江》副刊。

老长沙们知道,城里可见的湘江原来是很短的,沿着江边走几百步就走不得了。现在的长沙人却发现,城里的这条江越来越长,从城南到城北,沿着湘江风光带走,可能让你走半天还走不到头。湖南日报的《湘江》副刊也一样,原来一周才来一次,半个小时就看完了;现在尽管也是一周一期,但一来便是四个整版,可以让我慢慢品一周。

这一可喜的变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新成果。“湖南日报君”乘势改版,别的纸媒改版是压缩副刊,而湖南日报《湘江》副刊却逆势扩张,罕见地增加为四版,辟有“湘韵”“艺风”“悦读”等艺术专版。这些内容其实原来都有,这一次扩张后如同春潮涨水后的湘江,越发丰盈可爱,越发姿容百态、景致万千了。

摆在我面前这本精美的《〈湘江〉年选·2015》,便是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这一年的集体展阅、精华再现。

“作家”专辑写人。最大的特点是作家写作家,湖南人写湖南人,湘味浓郁,没有套路。我特别欣赏周实写未央,用5封信串成一篇人物画像,将淡隐多年的诗人未央的真性情展示出来,让人感觉这个老头有思想,真可爱。宋元写何立伟,让你一下子记住了那个因光头而彰显文人气质的何立伟;张战写王跃文,是妻子写老公,似乎完全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王跃文不一样,“呆里呆气”(多么亲热的说法),换言之,这完全是真实的王跃文;沈念写阎真,活画出一条“慢牛”——不仅生活中老得慢,而且写作也来得慢的作家形象;王涘海写姜贻斌和姜贻斌写刘克邦,更是一个有趣的组合……

“湘韵”专辑描情。这里既有自然风情(如《过雪峰山》),又有人间亲情(《如大地清明》);既有乡关故里之情(如《一个人的秋天》),又有哲理怡趣之情(如《君子知“怕”》)。《桂东在高处》,一个“高”字便将人心带到了那一片“洁净而安宁”的土地上;《黄二狗家的粉店》和《沉默即疏远》都是写狗,各有妙韵:前者写一家牛肉粉店里的狗,实际上写的一段难忘的记忆;后者写狗,要表达的却是“人疏远了,两条狗亲热起来”的尴尬。《旁听的滋味》写奶奶由一家的主角变成“旁听”,挖出了人间至亲让人落泪的爱;《别用力过日子》则道出了人生中不经意的一个哲理滋味。总之,“湘韵”中的文章篇篇都传达出一种令人感觉一新的韵味。

“艺风”专辑悟道。书画印是我国特有的“国学”。王跃文说,“画里乾坤大”。谭谈说,“画中最妙言山水”。苏高宇说“作画是治病”,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女神,这女神可能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湖湘文化史上涌现过许多著名的书画印名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但是,一般人还真不容易了解。《湘江》提供这样一个园地,不仅是传播湖湘“艺风”,更是一种审美引导。读“艺风”里的文字,不仅是读书画印等,也是悟人生之道。

“悦读”专辑品书。“济人一时德,济世百年书”。湖南人爱读书、爱写书、会出书已成为一大文化风景;讲读书之道,传读书之法,悟写书之乐,也是《〈湘江〉年选·2015》的一大主题。这些文章跳出了传统的书评樊篱,不虚美,不造作,而是直通书中的灵魂,真诚地与之对话。无论是写本土作者的书,还是读传世名篇,都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干净、透亮,写出了各自的独到感受。

百年前的湘江,是湖南伢子毛泽东激扬文字的地方;今天的《湘江》,是当代湖湘才俊抒写才情的阵地。读《〈湘江〉年选·2015》,颇能激发起当代湘人的文化自信,这是一抹与众不同透亮的“湘江”。

(作者系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授,著名文史作家)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