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波:做足芦苇文章,致富一方群众

2016-07-28 08:25:13 [作者:张浩 乔锐] [编辑:蒋俊]
字体:【

7月18日,沅江市泗湖山镇湖南平芝食品有限公司,陈建波(左二)在检查芦笋罐头生产情况。记者 赵持 摄

◆人物档案◆

姓名:陈建波

年龄:44岁

誓言: “3年内,帮助50户群众脱贫。”如今早已超额完成。

滚滚洞庭水,轻轻芦苇荡。在益阳沅江市的赤磊河畔,大片的芦苇作为造纸厂的原材料,成为了周围村民的经济支柱之一。近年来,因环境污染、技术革新多个因素,满地芦苇不再走俏。

“芦苇本身就可以食用,有很多功效。”2011年,陈建波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了赤磊河畔。通过芦苇产品的研发、加工和销售,打开了芦苇作为一种食品的市场,改变了此前的尴尬局面。如今周边的乡民,依靠这一片片的芦苇荡,重新走上了致富之路。

【创业】

转换角度,开辟另一块市场

距离沅江市约60公里的东边,是盛产芦苇的泗湖山镇。在镇子不远,是陈建波集收割、加工于一体的厂房。公司共占地24亩,现有员工287人。

“芦苇一直是沅江独特的资源,共有80多万亩。”陈建波说,上个世纪,芦苇一直是造纸最主要的原材料。可今年以来,由于环境污染、技术革新等因素,整个芦苇产业渐渐陷入困境。

2013年,沅江市委、市政府开始考虑产业转型,把芦苇造纸转型为芦笋食品加工,并出台一系列举措扶持帮助芦笋加工企业。

在一些企业观望、犹豫的时候,陈建波抓住了这次机会。当年,他和自己创立的平芝食品有限公司的团队,率先加大投入、研发和销售的力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成了行业里的领路人。

短短三年不到,陈建波的芦笋食品加工年产值也从2013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6000万元。今年,预计年产值较去年翻一番。

【帮扶】

从农村出来的他,最懂得的就是感恩

今年44岁的陈建波告诉记者,自己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如今小有成就的陈建波,最懂得的就是感恩二字。

在企业发展之初,也是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即便如此,陈建波也主动找到政府部门对接,要求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起初,他根据部分贫困人员的自身条件,通过捐资解难、助学、提供就业岗位、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帮助村民们脱贫。

刘勇是沅江草尾镇人,2岁时母亲外出没了音信,从小跟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4年前,通过熟人介绍,刘勇进入到平芝食品有限公司打工。进入到公司那一刻,刘勇格外珍惜这个机会。每天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

这一切,陈建波看在了眼里。“扶贫是目的,但更要提供给他一个致富、奋斗的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工作才两年多的刘勇被拟提为公司车间主任。这一决议,获得公司领导班子一致通过。

如今的刘勇,也成了公司的股东,年收入30多万元。

【传承】

曾经受过公司帮扶,如今向他人伸出双手

今年40岁的皮敬波,父母早逝,家里兄弟姐妹多,全家人靠6亩田地来维持生活。2013年,在外打工多年的皮敬波回到村里,被陈建波请到公司当车间工人。

从起初的车间工人,到后来借钱入股,如今皮敬波已成为公司总经理,且每年有100多万的分红。如今的皮敬波,也成为公司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的一员,开始帮助更多需要帮扶的人。

此外,公司还成立了一家专业合作社,负责芦笋的采摘、运输和加工。而参与合作社的人员,都是临近村里的村民。陈建波算了一笔账:平芝食品有限公司在2016年芦笋收购旺季,需要临时聘请员工3000多人,采摘期达到35天,每天每人采剥芦笋收入为200元,仅此一项,当地农民收入就达到2100多万元。

“3年内,帮助50户群众脱贫。”这是当年陈建波立下的“军令状”。如今,陈建波的公司早已超额完成。

■记者 张浩 实习生 乔锐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