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寻访新乡贤|李元成:“司令”村官立奇功

2016-07-07 08:52: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左丹 周勇军] [编辑:万姗姗]字体:【  
李元成退休回乡担任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已10年了,大伙儿还是习惯喊他“司令”。这个“司令”不简单,带领大伙建校、修路、办专业合作社……10年间,将一个偏远山村变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李元成。

6月20日,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李元成(中)和村民一起下田除稗子。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6月20日,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刘炎学校,李元成(右一)和老乡们拉家常。

■人物档案

李元成,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人,1949年12月出生,1968年高中毕业,曾任生产队保管员、生产队长、大队会计等职。1970年11月应征入伍,曾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参谋、师作训科科长、集团军战勤处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广东省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2005年退休后,回归家乡,担任刘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至今。

湖南日报记者 左丹 周勇军

李元成退休回乡担任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已10年了,大伙儿还是习惯喊他“司令”。

这个“司令”不简单,带领大伙建校、修路、办专业合作社……10年间,将一个偏远山村变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6月下旬。盛夏。我们的汽车抵达桃源县后,在马鬃岭镇党委书记钟茂胜的带领下,沿着一条水泥路向刘炎村进发。汽车翻越一个又一个小山丘后,钻进一个绿色的海洋:车窗外大片大片的绿色,山坡上、水塘边、房前屋后,到处是树木花草。一栋栋乡村小洋楼藏在绿色中,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水塘,依山而出的稻田,山林中白鹭栖息起舞,近处柑橘园、玉米地郁郁葱葱,虫唱蝉鸣……宛若人间仙境。有人这样赞美刘焱村:“满山翠绿涌,花香游人醉。童嬉飞鸟惊,橘熟遍地金。山间稻浪舞,小桥流水清。晨曦穿树梢,落日留池深。”

汽车在一处牌楼前停下,只见牌楼上方写着“生态家苑”,两旁写着“护山水田园,享自然秀色”。

这就是李元成退休后的家。个头不高、身材偏瘦的李元成就是眼前美景的勾画者。

1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业的苦,体会太深”

2005年,55岁的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李元成退休回到家乡。李元成说,退休归乡的心思,其实早在1999年就有了。

那年回乡探亲,一大早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匆匆赶路,他问:“伢子,这么早去上学?”“不早,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原来村里没有学校,村上孩子要走4公里多的山路去上学。

刘炎村因抗日将领、原新四军第一师政委刘炎在该村诞生而得名,村内群山竞秀,绿野平畴,是马鬃岭镇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最穷的一个村。虽然产柑橘,但道路不通,下雨天外地拖柑橘的车进不来,一筐筐的柑橘烂在橘园……因为穷,当地甚至有“嫁女不嫁刘炎村”的说法。

退休后的李元成,婉言谢绝了深圳朋友们高薪聘请的挽留,选择回乡。桃源县委组织部任命他为刘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有人说:“人家大司令,怎会回来当个小村官。”没想到,李元成满口答应。“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业的苦体会太深。农村太需要人才了,我想回来帮助乡亲走出一条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李元成说。

2 “和大家一起在街边小摊上买盒饭吃,不像当过大官的”

司令员回乡当了村官。大伙发现,他还是当年那个能吃苦、能耐劳的人。

村里没有学校,他先在深圳朋友中募资,动员老婆和女儿捐款加上自己的积蓄,拿出了20多万元,接着又跑到省里、市里争取资金,先后筹措了200多万元建设资金。

学校的建设,大事小事他都亲手操办。学校原校长罗希元说:“教学楼上8个大字的校训,是司令带头背上楼顶的。有一次,去常德帮学校买空调,司令和大家一起在街边小摊上买盒饭吃,不像当过大官的。”

学校建起后,大伙提议叫元成学校,他连连摆手说,还是叫刘炎学校。每年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他都会自己掏钱到学校慰问师生,假期他还掏钱请教师去深圳旅游、学习。 如今学校有师生300多人,解决了本村和附近5个村孩子就近上学的问题。6月21日,记者随李元成来到刘炎学校时,正逢孩子们下课。“司令爷爷好!司令爷爷好!”一声声问候在校园内此起彼伏。

有了孩子们的校园,李元成又办起了村民夜校。他说,美丽新农村,首先是人美。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打好歼灭贫穷的翻身仗。

司令办夜校,可来的人稀稀拉拉。为将大伙请进教室,李元成自掏腰包,谁来听课发50元听课费。于是,教室里外挤满了人。村民夜校每月一讲,10年来风雨不间断,讲科技致富、讲培管土地、讲如何做人。不仅自己讲,还请农业专家、高校老师前来助阵。后来不发听课费了,村民也将课堂挤得满满的。大家说,司令讲课有味!

刘炎村因刘炎烈士而得名,但村里的年轻人只知道这个名字,淡忘了他的事迹。李元成回乡后提议修建刘炎烈士纪念亭。他跑山东临沂烈士陵园、市县档案馆,寻访刘炎的英雄事迹,积极筹资建起三层纪念亭,还请刘炎的后人回乡宣讲刘炎的故事,每年清明、“七一”,组织学校师生和党员干部开展纪念活动。“刘炎烈士纪念亭的修建,唤醒了村里党员群众继承光荣传统的意识,也给了大伙用革命精神建设刘炎村的精神动力。”曾当过教师和村干部,今年66岁的陈昌豪感慨道。

3 “领导就是带头的!”

“要致富,先修路”。刘炎村地势高,山路泥泞,交通不便,一直是村民们的心病。李元成回乡后就扛着锄头带领大伙修路,他从有关部门争取到资金后,带头填路基、拉砂子……10年过去,如今刘炎村道路成网,家家户户出门都是水泥路。村里还建起了柑橘大市场,成立了柑橘产业合作社,修建了招待所。

路通了,李元成又开始琢磨建居民小区。“乡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村民散居在这个山坳、那个山脚,生活很不方便。集中居住,是农村今后的发展方向。”

从李元成家到村部,有条1公里的水泥路。为动员大家集中居住,村里开出优惠条件,凡在这个地段建房的,地基、水泥预制板免费,地基不稳的村里免费打桩。10年过去,这条道路上,太阳能路灯、垃圾池、垃圾箱等设施一应俱全。50多栋小楼房坐落在道路两旁,家家通了自来水,道路尽头是村部、学校、商店和卫生室。村部前还有个街心花园,可供村民跳广场舞。偏远山村也有了自己的社区!

小区有了,李元成带头搞卫生整治。他自掏腰包给村里每户人家发垃圾桶。每天一大早,打扫完自家庭院后,就扛着扫帚扫马路,大年初一也不间断。村民说,“司令,你是大领导啊,还上街扫地!”李元成笑着说:“领导就是带头的!”村里的经销点以前是垃圾重灾区,李元成就上门做经营户的工作,大家都不好意思乱扔了。刘炎村现在已有20多处垃圾池,村里有专职垃圾收集人员,村容村貌整洁干净。

4 “什么对百姓好,他就做什么”

归乡当村官,李元成有三个心愿,一是让农村变社区,二是让农民变居民,三是让农业生产产业化。

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是李元成最大的心愿。听说有种柑橘苗不错,他自己掏钱买了5000棵拖到村部,喊乡亲们来领;又听说桂花树值钱,他又买了两车桂花树发放给大伙种……

“什么对百姓好,他就做什么。尤其是他现在办的专业合作社,我最拥护。”84岁的黄泽彪是李元成的老邻居,种了3亩多田,近几年哮喘严重,做不动了,抛荒又舍不得。2015年他将自己的田流转给李元成办的水稻专业合作社,国家补贴归自己,3亩多地能收近1000元租金。

黄泽彪不是个例,村里主要是老人种田,种不动或没人种后,一些良田就抛荒了。2013年,李元成到外地考察学习后,在刘炎村成立了水稻、柑橘、农机3个生产专业合作社,自己亲自担任水稻合作社社长,将田地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作业,农民每亩收取300元租金,生产时可以来帮工,合作社按天付工钱……刚开始,少数农民思想不通,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一年下来,大伙一算账,发现给合作社耕种划算多了。于是,水稻合作社从第一年的70多亩到第二年的700多亩,现在已有1000多亩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村里也没了良田抛荒的现象。

10年来,李元成先后筹措500万元资金,将自己的50万元积蓄全部拿出来用在了家乡建设中。刘炎村彻底甩掉了穷帽子,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多元。而李元成自己仅剩3万元积蓄,他说:“钱是用来花的,用在为大伙办实事上,我开心。”

他现在又有了新的计划,准备搬迁村部,建一个更大的广场,修建读书室、健身房等。一个更美的刘炎村正在酝酿中。

众说新乡贤

他是点燃乡亲们

致富的“明灯”

从李司令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追梦的执着精神。

2002年,李元成还在深圳警备区担任副司令。他看到家乡的教育落后,就亲自上市里、跑省里争项目找资金。怕资金不足,他又到深圳找老板、找朋友,硬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筹集到2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所集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于一体的刘炎希望学校。

李司令担任刘炎村党支部第一支书后,引资建了自来水厂,修了村部大楼,拉通了全部村级公路,在主要路段装了路灯,办起了水泥预制件厂、大米加工厂、幸福食堂、度假别墅和垂钓娱乐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山村面貌。

他全身心地扑在村里的产业发展上,不仅在村里成立了柑橘和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还担任了合作社的社长。村民们成了收租的“地主”和拿工资的产业工人。这个富裕梦在他的亲力亲为下正逐步变为现实。

——桃源县马鬃岭镇党委书记钟茂胜

2004年,李元成从副司令岗位退下后,放着清福不享,偏要回到故乡,担任刘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么多年来,李司令跟我们普通村民在一起,没有一点官架子。他舍得吃亏,是一个办实事、霸得蛮、有爱心的人。在刘炎村的建设中,大到发展规划,小到细节实施,事必躬亲,李司令以实际行动获得了我们刘炎村村民的敬重。

我亲眼所见,这些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了节约资金,李司令每次都和大家顶着正午的烈日,一起劳动,在路边摊吃7元一份的盒饭,不熟悉的人以为他是村民呢。去年,李司令鼓励我当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覃家溶分社社长,负责管理村民流转给村里的100亩水稻田。李司令说:“赚了钱你和村里得,亏了算我个人的。”虽然去年遭遇旱灾,但按照超产部分五五分成的奖励办法,去年我还是得到了超产奖金1万多元,加上每亩50到80元的管理费用,以及在田里劳动的工资,我的全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这是往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村民覃建成

10多年前,我们村没有学校,没有自来水,公路坑洼不平,村部房屋破烂,可以说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而今不一样了,我们村成了常德市乃至全省都很有影响的美丽乡村。说实在的,村里能够一年一变样,李元成功不可没,他就是点燃乡亲们致富的“明灯”。

——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干部刘民中

(湖南日报记者 周勇军 整理)

采访手札

不失本色

不忘初心

左丹

采访大人物、老典型,每次心中有些“小担心”,担心大人物有架子,担心老典型挖不到新材料。

但从走进刘炎村,见到个头不高、身材偏瘦的李元成的第一刻起,我发现自己的担心多余了。

他亲手帮我们倒水,交谈起来态度诚恳亲切,没有一点架子,就像当地老百姓说的,“完全不像一个当过大官的”。

李元成无论当副司令员还是村官,他从没把自己定义为“官”,用他自己的话说,“领导就是带头的”。他带头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捐献出来搞建设,带头参加各种劳动,带领乡亲创造幸福生活。他退休不褪色、不退工、不退学,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刘炎村因抗日将领、新四军第一师政委刘炎诞生于此而得名。那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同是军人的李元成身上传承者、发扬着。

55岁,身体还好,有一定社会资源的李元成,退休后选择回乡搞建设。他修建刘炎烈士纪念亭,在村里提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建校、修路、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将自己多年积蓄花得只余3万元,去年他评上了常德市先进人物,市里奖励他个人20万元,他却用这些钱将村里的路灯全部换成了太阳能路灯,剩下的全给了村部。

两天采访下来,记者问他, 有些当了官的人,退休了还放不下官架子,您怎么看?他答:那是思想上的问题。

思想上的问题,其实就是忘记了初心、失去了本色的问题。无论为官为民,都要不忘初心,心中装着老百姓。

李司令也有烦恼,他说,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希望政府能重视乡村的规划,用政府的力量将农村建好,让更多的农村变美。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乡贤,李元成自己的话显示了他的本色:“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业的苦体会太深。农村太需要人才了,我想回来帮助乡亲走出一条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他回家乡修路、办学、办专业合作社、做山村社区,搞卫生整治……彻底改变的家乡的面貌,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家乡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改变,更在于让农村变成了社区,让农民变成了居民,让农业生产得到了产业化,而这背后,则是让老老小小的村民们精神世界随之得到了改变和提升。

特别令人感慨的,是李元成舍我为公、奉献自己、服务桑梓的道德力量,他在改变物质生活环境与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重建,使刘炎村的新农村建设落到了实处。这,正是乡贤李元成的启示意义所在。

相关专题:

寻访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