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80后建筑师在湖南老家盖了一座家宅

2016-07-05 09:06:34 [来源:建筑师的非建筑]  [编辑:万姗姗]字体:【  
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青年建筑师,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试图以建筑空间的组织形式梳理并改善农村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家的本质。当一张张图纸变成实物,一时竟有些惊惶失措起来,不过这应该属于每一位建筑师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吧。

我的家宅

一位80后建筑师的自建家宅

引言: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青年建筑师,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试图以建筑空间的组织形式梳理并改善农村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家的本质。

大概在三年前我就开始构思老家的房子了,可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关于家里人何时开始萌发建新房的想法,记忆有些模糊。建新房这个话题在我们家似乎也从未上升至家庭大事的高度来进行公开谈论过,所以回头想来,房子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就被建起来了,以至于此刻回想起当初看到哥发给我的第一张桩基照片时,我和妻子在上海的小屋中惊呆了。当一张张图纸变成实物,一时竟有些惊惶失措起来,不过这应该属于每一位建筑师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吧。

对于家里人强烈建房的想法,现在想来,我脑海中已没有清晰的印象,但零零散散还是能拼凑出一些记忆。我妈在我每年屈指可数的那么几次归乡中,总会时不时在我耳边叨唠说要建新房,我却从未认真听过她说的原因,或许在我潜意识中也觉得建新房是理所应当的吧。不过近几年,我突然愈来愈强地意识到老房子似乎不能很好的满足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需求了。当姐一家每次回来的时候,她总会抱怨屋里又脏又乱,没热水,什么都不方便,连住哪都成了问题;我也在回来次数愈渐趋少,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短的情况下,渐渐难以适应老房子中的生活,尤其当我成家后妻子也来了,各种生活的不便堆积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成了这个家的过客。当然除了已经常年离家生活在外的我和姐两家,哥哥嫂子一家其实有比我们更直接的渴望,只是我从未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过。所以,这样说来,建新房似乎也不是一件那么突兀的事情了。

设计,大概花了大半年,也就是在这么半年中,完善了一些自己在农村建房的想法。其实更早一些已经有过对农村住宅的思考和尝试了,真正从血缘关系来构建一个家的空间早在我第一个农村住宅的设计中便已有了萌芽。这是来自于我一个远房表哥的家宅设计,同样的三兄妹和父母二老,随着时空和各自生活环境的改变,曾经所谓的家实际上已支离破碎。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其实早已司空见惯,于是儿女分家,另起炉灶往往成为必然。空间距离过远,容易使家人之间产生隔阂;距离过近,则往往矛盾、争吵不断,更甚者,亲人反目成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了对这种农村典型但又非典型“集合住宅”的思考,即如何通过空间来组织起这样一群有着不同需求但又血脉相连的多代同堂的家人的生活。

无疑,空间可以构建建筑的内外形式,如同血缘构建起一个家庭。因此,依据血缘关系来进行家宅的空间规划也就顺理成章了。父母哺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留守老家,女儿远嫁他乡,小儿志在远方,而今都已各自成家。一个家衍生出三个独立的小家,家宅亦如此。建筑在形式上呈现出四个体块的组合关系。

概念草图

一层大铺开的坡屋顶(象征父母和传统,一层墙体外立面上悬挑出构造框,框内垂直堆排家乡传统青瓦)支撑起三个独立的方盒子(代表被托付起的三个子女,向往现代简约的生活)。

一层瓦墙及瓦屋面鹅卵石小径

一楼是爸妈,奶奶以及公共的起居空间,局部一楼二楼是姐姐的套间,二楼及局部三楼是哥哥套间,局部三楼及四楼是我的套间,每个套间内部通过小楼梯组织两层空间,公共楼梯则将哥哥与我的套间联结在一起,从公共起居空间中直上,而远嫁他乡的姐姐套间则完全独立在东侧,与主体起居空间脱离。在农村,长子往往成为承担父母养老的主体,因此哥哥的套间自然而然的就应非常接近父母生活的空间以便照顾,而我常年生活在外,于是将我的套间设置在较上的体块。由于父母和奶奶依然延续着农村的传统生活,而子女往往习惯并趋向于城市的套间起居生活,彼此都有着不同的空间需求。因此,在首层的平面设计中则延续了农村传统布局形式的诸多元素,并引入了院落空间(位于堂屋前面,左侧为水池和公共休憩空间,右侧为景观种植区,中间则是进入建筑的主要路径)。

一层平面图

入口庭院空间

南北向剖面图

平面组织以堂屋为基础,堂屋左侧主要是一家人共同的公共起居生活空间,包括玄关、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父母的卧室,以及连通楼上套间的公共楼梯。

一层公共起居空间

堂屋右侧第一开间则布置了一间储藏室及客房,第二开间则是姐姐的套间,由于姐姐一家几乎很少在家居住,因此该套间的一层主要为奶奶使用,包括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客餐厅和卧室。从客厅直跑楼梯(结合电视背景墙、储藏空间一体化设计)直上是姐姐一家的主卧、书房、次卧。书房西侧一推开门,便可以上到覆有传统瓦片的斜坡屋顶。

姐姐套间客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