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寻访新乡贤|老后:用光影托起"花瑶"

2016-06-30 08:58: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薇] [编辑:万姗姗]字体:【  
老后兴致勃勃地教花瑶妇女扭秧歌。老后,本名刘启后,隆回县退休干部,民俗摄影家,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者,今年73岁。老后,用他半辈子的光阴,用他的生命和智慧,终于托起了花瑶这支鲜为人知的古老瑶族支系,把璀璨绚丽的花瑶文化推向了世界。


老后和老伴朱春英对他们收藏的花瑶挑花珍爱不已。


老后兴致勃勃地教花瑶妇女扭秧歌。


老后在采风。

■人物档案

老后,本名刘启后,1943年出生于湖南隆回。民俗摄影家、作家、民间文化研究者。长年对花瑶挑花、呜哇山歌、滩头年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搜集,致力把古老奇特的花瑶文化推向世界,为挖掘、整理、记录、抢救、保护与传播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誉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曾荣获“2015年度CSR中国文化奖·杰出贡献人物奖”“全球华人2014中华文化人物”“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人物”“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湖南省十大道德模范”等殊荣。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老后是谁?

居住在湘西大山深处瑶族山寨的花瑶人很多认得他。

满头花发,矮矮墩墩,背着相机,走村串户。40年来,他围着花瑶山寨走了一圈又一圈。

若是问起当地的瑶民,哪儿值得一去?瑶民会说:“问老后咯!他比我们还清楚咧!”

那里的山坳、村寨,民舍、人家,古树、巨石,印在了老后心里。

老后,本名刘启后,隆回县退休干部,民俗摄影家,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者,今年73岁。

1 不是在瑶山,就是在去瑶山的路上

6月21日清早,老后又动身去瑶山了。

自从30多年前,背着相机的老后无意闯进这个地方,他的人生轨迹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在瑶山,就是在去瑶山的路上。

老后去的瑶山,是湖南隆回县北部高寒山区一个叫虎形山的地方。大山深处,居住着一个坚守古老传统、乐观、浪漫的瑶族支系,那里的女人们特别爱美,个个着装令人惊艳,被誉为“花瑶”。老后发现“花瑶”前,这里和这里的人不被外人所晓。几十年里,老后不断用他的镜头、他的笔对外宣传推介“花瑶”,使得这个独特的瑶族支系被世人所关注。

“哎,老后,你又来哒!”虎形山大托村的奉堂妹见到老后,亲切地打招呼。似亲人,又似朋友。

初见老后时,奉堂妹才13岁,还在读初中。“老后总是背着包,带着相机拍照,当时,很多人不准他拍,怕把魂勾走了。老后还喜欢拍花瑶妇女穿的挑花裙。他总是鼓励我说,堂妹,你的花挑得很好,要努力学挑花,要珍惜传统艺术。没有老后的努力和奔走,我们的‘花瑶挑花’很难有今天。”50多岁的奉堂妹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的优秀传承人,还带了好多徒弟。她说,多亏几十年来老后软磨硬泡地劝说瑶山妇女们把自家的挑花裙借给他拍照,他收集的2000多种传统挑花图案,为“花瑶挑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立下了汗马功劳。

“哎,老后,你又来哒!你还好吗?”虎形山草原村的陈世达见到老后,热情走过来握手、拥抱。“我们都感谢老后咧!没有他的宣传和鼓励,我们的‘呜哇山歌’哪能唱出今天的名堂咯?在他的支持下,我和徒弟还去过北京、港澳台表演,看了大世界呢!”年近八旬的陈世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呜哇山歌”传承人,见到老后,他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当着记者的面夸赞老后。一度被当地人嫌弃太老土的“呜哇山歌”,被老后慧眼识中,他经常和瑶民一起唱山歌,还用镜头和录音记录下“呜哇山歌”、花瑶情歌近2000首。“花瑶呜哇山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后手头的资料又发挥了大作用。

老后永远在行走,行走在花瑶的村村寨寨中,行走在花瑶的山川田野里,行走在崇山峻岭上。饿了,啃个生红薯当一餐;困了,随意躺棵树下打一盹。行走中的老后不断挖掘出花瑶独特的民俗文化——新奇的婚礼、古朴的葬俗、质朴的农耕方式、独特的打葛烧炭……难怪当地瑶民说:“你们去找老后咯,他都知道,没人比他更懂花瑶,没人比他更了解花瑶的文化。”

2 “听老后的,没错!”

今年1月,老后荣获“2015年度CSR中国文化奖·杰出贡献人物奖”,应邀赴京出席颁奖盛典。随他同行的,还有两位民间文化传人:邵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隆回县北部山区“梅山手诀”传人伍瑞军。在颁奖盛典现场,他们各自表演了拿手绝活。

原来,在老后的身后,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只要是老后开口,这些平时不为名利所动的民间文化传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跟他走。71岁的刘永安说,选择务农在家的他,在老后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重操旧业”,参与布袋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由国家发工资给他。“梅山手诀”是梅山文化中秘不外传又濒临消亡的一种“法术”,世人难得一见。在老后盛情邀请下,深山的“法师”也出山了。首次见识“法师”伍瑞军展示这些古朴诡秘的“梅山手诀”,观众们啧啧称奇,惊呼大开眼界。

在瑶山,只要老后一声吆喝,瑶民们就会一呼百应。老后说,你们向远方的客人展示一下花瑶的魅力吧!美丽的瑶妹们就会换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瑶山的“歌师傅”们就会挂上十来斤重的锣与鼓仰天高歌,年轻力壮的瑶族小伙会扛着百来斤的轿子干劲十足……可老后是一个外乡人呵,当地的瑶民为何对这个“外人”言听计从?

“老后不是外人咧,他是我们的亲人!”“老后为我们瑶山,为大托村民操了这么多心,吃了这么多苦,他是我们的恩人。”“老后早就是我们自己人了,还被授予了‘荣誉瑶民’称号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围着老后,生怕他被人抢了似的。

长年累月在山中行走,连瑶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识得这位头发银白、背着相机的老人。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木、自然天成的奇异巨石、壮美险峻的瀑布峡谷……数不尽的花瑶美景都是老后一步一个脚印探寻发现的。

瑶山大峡谷,如今是瑶山最热门的景点之一,曾经却是瑶民的禁地,当地人谁都不敢去那里。老后认为,大峡谷里必有许多绝佳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劝说大家去探秘,挖掘旅游资源。在他的游说下,以大托村支部书记沈德度为首的几十号男女山民,拿砍刀,背绳索,扛着鸟铳,牵着猎狗,还有人挑着锅鼎碗瓢,跟着老后浩浩荡荡朝神秘的峡谷出发了。沈德度回忆说,这一路,好不艰辛!山路湿滑,石壁陡峭,溪水湍急,还有突如其来的暴雨。经历十几个小时的跋涉,被淋成落汤鸡的“探险队”,直至晚上10时才平安回到寨子。累啊,苦啊,却掩不住大家的喜悦,只因这大峡谷里面的景色太迷人了,那水、那潭、那壁、那瀑、那石,简直就是一幅幅绝佳的山水图画。大伙都说此行收获大,听老后的,没错!

3 折腾几十年,老后终于把瑶山“闹”起来了

“老后,最近有新发现吗?”“老后,下次带我去采访花瑶的民俗啊。”“老后,有好稿子记得先给我们报纸哈!”……

新闻界的同行,隔三岔五就会给老后打电话。老后的“爆料”,往往就是一条好新闻。

隆回花瑶,通过老后的镜头、笔端,频频在国内外各大报刊亮相,多年来他累计发表的民俗题材组稿就达800余个专版。全国多家电视台找到老后来瑶山拍摄。连英国BBC的著名制片人麦克也来了,还邀请老后担任他的民俗顾问;央视国际频道《发现之旅》栏目也邀他做民俗顾问。

老后还不失时机地把隆回民俗文化推向联合国。先后五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民俗摄影理论研讨会”的他,每次去联合国开会,总要带滩头年画赠送给国际友人,朋友们如获至宝,赞叹不已。

折腾几十年,老后终于把瑶山、把花瑶“闹”起来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金银花之乡”“挑花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魅力乡村”“湖南最美少数民族村寨”、首批“省级优美乡镇”、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无尽的荣誉与耀眼的光环涌向了瑶山。千百来来隐藏在大山中的花瑶山寨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有魅力。自信心高涨的花瑶族民,敞开大门,笑迎四方宾客。

老后,用他半辈子的光阴,用他的生命和智慧,终于托起了花瑶这支鲜为人知的古老瑶族支系,把璀璨绚丽的花瑶文化推向了世界。他了解文化的魅力,他帮助隆回花瑶树立了传统文化的品牌,帮助花瑶人找到了绿色发展的路径,更帮助花瑶人找到了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就一定会有辉煌的希望与未来。

众说新乡贤

“老后不老,瑶山之宝”

老后是一位从摄影家跨越到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殉道者。我之所以用“殉道者”,不用“志愿者”这个词儿,是因为志愿多是一时一事,而殉道则要付出终生。居住在这虎形山上的6000多花瑶人都没把他当作外乡人。花瑶人的“呜哇山歌”和“挑花刺绣”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后是有功之臣,他多年收集到的大量挑花图样和花瑶民歌派上了大用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

魏源让中国看世界,老后让世界看隆回;老后站在隆回的肩上看瑶山,瑶山站在老后的肩上望远方。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后不老,瑶山之宝!

——“感动隆回十大人物”颁奖词

老后为了将我们花瑶文化推向世界,耗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和精力,是我们瑶家的恩人,我们子子孙孙都会记住他。

——隆回县副县长奉锡样(瑶族)

老后为我们瑶山,为大托村民操了这么多心,吃了这么多苦,是我们的恩人。村民们已经商量好了,要免费为老后修一座木房子,还要为他树一尊铜像,以此感谢恩人。

——隆回县大托村党支部书记沈德度

我唱首歌送给刘老师吧。“毛毛雨不离天,麻雀不离屋檐边,燕子不离高楼巷,蜜蜂不离桂花园,十八领导个个贤,我们这些绣花的不离刘老师这个带路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优秀传承人奉堂妹

我们不能忽视这个世界上也有像老后这样的“傻瓜”,为了自己喜欢的花瑶文化,大半辈子行走在花瑶的大山中,因为他,花瑶被全世界瞩目。他的执着,为花瑶的文化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特别共同研究员阮将军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整理)

采访手札

留下一份

不可再得的文化记忆

陈薇

老后曾说,隆回和瑶山的点点滴滴都在他的心里。隔一两个月不去瑶山,他心里就不踏实,就可能要生病了。

退休之后的老后住在长沙。从长沙到瑶山,往返一趟是800公里。老后这些年来来回回两地跑,最疯的那一年,跑了26趟。

今年,老后待在长沙的日子比往年多些了。

原来,6年前老后从冯骥才手中接过一个关于《诡秘的梅山文化》的书稿任务,今年他想尽快整出书的初稿给冯骥才看。73岁的老人,每天对着电脑整理大量的图片、文字,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真不容易。

老后总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他老伴朱春英说:“他呀,恨不得每天有48个小时,还不够用。”

有件事情,让老后有些忧伤。花瑶人的传统习俗,连花瑶自己人都说不清了,他们都说:“去找老后,他都知道。”

这种文化还能传承下去么?一旦老后真的不在了,那去问谁?

老后常把自己想成“秋后的蚂蚱”,离耄耋之年没几年了,他这只“蚂蚱”还能蹦跳几下?

咳,还是莫想太多了,能跳几下就跳几下吧。老后安慰自己,小心翼翼地筛选着长年积淀珍藏的大量图片资料,用一个一个专题的形式整理集结,编辑成书。2007年,他编著的《神秘的花瑶》出版,为花瑶这个独特、善良、坚韧、达观的古老瑶族支系留下了一个鲜活、真实的历史身影。

如今,老后又整理出两本书,尚未出版。一为《我的父亲母亲——老后的大山情结》,一为《花瑶女儿箱》。

《我的父亲母亲——老后的大山情结》中,老后用镜头记录了大山深处的老人们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用笔端记录了这些留守老人的喜怒哀乐,冯骥才为其亲笔题赠:“这些脸上藏着一部中国农民史”;《花瑶女儿箱》中,老后图文并茂地将花瑶女人专有的神秘木箱及她们精美的挑花裙娓娓道来,随书附录的2000余种珍贵花瑶传统挑花图案,堪称书中精华。老后说,花瑶文化正逐渐被现代文明浸染,如今去瑶山,即能找到的花瑶传统挑花图案也不过百余种了。这本书是他为瑶山留下的一份不可再得的文化记忆。

老后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道德力量文化识见,以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赢得了花瑶人民的崇敬。他以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心力,敞亮了一方水土的美丽、发掘出一个族群的魅力。在他坚持不懈的宣传推介下,花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扬。他以自己的艰辛努力,推动、引导了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文明进步,增强了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文化自信。

德泽乡邻的土著长者,富贵还乡的慈善之人,是为乡贤。虽身居都市,却心系瑶山,用几十年时光记录花瑶文化,解读传承花瑶密码,老后无愧为瑶山的“文化使者”,无疑也称得上乡贤。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相关专题:

寻访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