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故乡书写的质朴之美

2016-06-24 09:38:3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知英 晏杰雄] [编辑:曾晓晨]
字体:【

氤氲故乡书写的质朴之美

——从散文集《乡土呢喃》看湖南散文创作

由湖南散文学会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乡土呢喃》共收录作品105篇,基本由湖南本土作家所写,可说是乡土湖南在散文体裁中的集中展示。湖南散文作家们从这片土地的众多隙屑入手,以浸润着写作主体生命意识的乡土为书写客体,以祖辈传承下来的本土民俗风情为叙事背景,平实中见真情,质朴中有深意,勾勒出一个原汁原味的“大湖南”,展现出一幅宏大、精美、散发出浓浓乡土人文气息的画卷。

对于湖南省散文学会而言,这部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几乎省内所有骨干散文作家都有作品入选,可谓近年湖南散文优秀之作的集束式展现,可以代表近年湖南散文的一线水平,为湖南散文创作打造了一个纯文学的新起点,从此出发,湖南散文可能走向一个纯正之途和兴盛愿景,在当代湖南散文发展史上颇具独特意义。《乡土呢喃》更是湖湘文人在散文世界里一次集体性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一种质朴之美。

1

流水潺潺花摇曳

——文采之灵动

散文之美莫过于其飞扬的文采、流畅婉转的基调,以及由文字所流露出的拳拳真情,就像一个女子,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低眉回首嫣然一笑,让人神魂颠倒,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乡土呢喃》开篇《汪静宜的梨花》文字缠绵悱恻,细腻如水的叙说,透出作者方雪梅女性之深情。对于寂寞坚守,秦小珊《我在无色花开的日子里》也有温柔又倔强的解读,爱情的本质是孤独,她为“爱情天梯”而感动,她的文字淡淡的,像女子心湖微微泛起的涟漪。杨跃清《炊烟起,我在黄昏里等你》以粗布罗裙的农妇内心的情感波澜为落脚点,引领读者对“紫鹊界”这个带着历史烟尘的所在展开想象,美好得像一场梦。梁艳飞《懂得春光》对春光花事作细致观察和书写,语言微妙,如“最初的春天,像远房亲戚的到来,含蓄腼腆,谨言慎行,不敢贸然满世界窜来窜去”,像极了一个小腹微隆的少妇,羞怯和喜悦欲说又止,恰到好处的拿捏了春天的步伐。

除了女性般的柔美,散文也是传递力量的重要载体,就像阳刚男子黝黑的皮肤、坚毅的面庞、强健的骨骼和肌肉,给人以无畏风雨的力量和勇气。《乡土呢喃》中的此类文章,当首推谢宗玉《一棵奇怪的树》,笔力老道,意蕴无穷。张天夫《壶瓶独卧》颇有侠客风骨,文字简练,形象生动,对山的描述、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充盈着慷慨豪情。刘晓平《淌过大地的生命河》把大地比作母亲,而河流是大地的儿子,作者的生命之河从他出生的大山开始流淌,直奔大海,篇幅虽短却显示出海纳百川的宏大壮阔。范如虹《湘酒写意》文字如酒,挥洒自如,以“意”为主,醇香的酒气沁人心脾。

也有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怡情励志两相宜的美文,如杨汉立《爷爷的金色田野》是一首洋溢着希望的田园诗,爷爷的卷烟芬芳四溢,漫过田野,漫过整个四季,漫过农人的一生,热烈的收割承载着农人的喜悦。林涛《乡村的味道》捕捉乡村碎片加以诗性描摹,纤毫毕现的呈现出村庄之美。伍益中《流淌的生命》语言如诗,如“溪流钻进远方,秋天的脸色很白,分娩出丰收后的虚脱”,文章形散神聚,飘忽的朦胧呈现了散文言语之美。赵宇的《像天使一样》、胡晓江的《青砖黑瓦》以及萧通湖的《月光井水》、彭晓玲的《再遇多脉青冈》等文章也优美地显露出作家们不凡的文字功底。

2

炊烟袅袅云上梢

——情意之真切

立足乡土,乡情当然是绕不过去的情感丰碑。周伟的《望乡曲》说“只有乡村才证明了我真正的存在”,通过对挂青扫墓、搪瓷缸、腊肉血肠等乡村特有事物的描写,吟哦出一首望乡曲。张建安《童年的草籽花》承载了作者蓬勃生长的故园深情,草籽花成为一个符号,盛开在作者记忆的伊甸园里。杨旭昉《故乡雷鸣塘》中,写常年在外漂泊,但故乡“总是在梦里穿过思维的栅栏走近我的视野,在我的心宇烙下深深的印痕”。沈念《通往岛上的路》中,写跟着父亲到洞庭湖割芦苇最后陷入泥沼的少年,小小年纪远走他乡,失却了湘西大山里的故乡。

亲情是故乡的根,所谓故乡,是因为那里有家有爱,有人们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和亲人一起咀嚼过的苦辣酸甜。王芳《比水静,比草低》思念逝世的母亲,从个人情感升华到人类普遍的情感故乡的失落,哀而不伤。姚进军《中秋情殇》在月圆之夜忆作古的亲人,文章最后的追问深入人心。肖定舟《民以食为天》忆父亲,文章最后为父亲而作的挽联仿佛作者滚滚而下的两行热泪。刘定安的《奶奶》回忆奶奶去世前最后一段时光,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却因其真实而让人感动。安敏《我那乡间的儿子》带给读者另一种感动,“乡间的儿子”是作者一家结对领养的贫苦孤儿,但他们之间的情感朴实而伟大。袁道一《被雨水淋湿的屋檐》、谢枚琼《柴米夫妻》、胡建文《教母亲写字》等文情感充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间道尽人世悲欢哀乐。

湖湘多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也颇多情趣,如肖念涛《头等舱》写自己阴错阳差坐上头等舱的奇妙心理,王涘海《不老姜贻武》写深恋酒文的姜爹,晏来《乡村学校》写自己在乡村学校里度过的童年和少年,谢子元《脚鱼、甲鱼、水鱼、团鱼及其他》写由吃鱼引起的所思所想,都显示出湖湘儿女的生活和性情。

3

圆月皎皎夜深沉

——民俗文化之朴实淳厚

乡土浸染着民俗,民俗氤氲着乡土。刘克邦的《德夯小溪》为德夯古朴典雅的民居、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勤劳善良的苗胞而惊叹不已,流连忘返,睹物兴情,为读者贡献了一份想象中的视觉盛宴。九妹的《黑凤凰》通过摄影艺术将纸墨黑白的凤凰呈现出来,使历史、风景、文学、人生熔于一炉,平实中见华彩,既接地气又散发着艺术气息,文章以《边城》的结尾“那个人或许明天就回来,或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作结,仿佛摄影的镜头远推,给凤凰注入了空灵悠远的淡淡的希望和哀愁。谢德才的《一个人的凤凰》以凤凰的特色景点为小标题,逐一展现其风光和历史。申瑞瑾的《云端的溆浦花瑶》揭秘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溆浦花瑶。邓宏顺的《山背梯田》则写了溆浦花瑶迤逦的梯田风光,生动描绘了梯田四季不同的美感,感情浓烈,引人入胜。

有人说,乡土中国是被城市文化发现的。卢年初《城市暗号》是从城市到乡村的溯流而上,使读者在奔忙的城市脚步中回忆起韵味无穷的村落。张家和《阳雀坡,太多的记忆》情感丰沛、言辞优美地一层一层拨开阳雀坡的古老面纱,使这个古村落在现代城市的灯红酒绿中翩然起舞。熊幽的《千年乾州》以乾州的“味道”为轴心,从乾州人的口音、大街小巷遍布的小吃、乾州的日常生活等方面,纵贯历史,将古城的纯朴与古雅串成文字的音符,谱成了弥漫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歌。张天明《生命的低回吟唱》聆听柔弱低回、委婉细腻、朴素深情的湖南民歌,蓦地潸然泪下。邓朝晖《雾失戏台》写小时梦想成为一名荆河戏演员,云鬓轻绾,水袖长扬,即便后来雾失楼台,远走他乡,她的心也因这样的文化滋养而丰盈灵巧。魏佳敏《唤醒土布》赋予沉寂的民间土布以“永恒的精神之膜”,唤醒生命最底层的原初本色。

成就乡土文化和乡土文学的,除了悠悠历史中劳动人民的智慧、习性、传统,还有故事——那些湮没在时间里的惊涛骇浪和儿女情长。唐友冰看到了柳子庙里的柳宗元,诗家不幸,却成就了潇水畔边的小城。唐友冰《走过风雨沧桑的小巷》文字古朴安详,不紧不慢的将永州还原给了历史。凌鹰《怀想风雅》对江西进贤的文化渊源进行了感性而细致的脉络梳理,并进入遐想,表达自己洒脱自适的雅士情怀。曾国荃第七代玄孙女曾珊迟的《迟归》寻根曾氏故里,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拉近,落入真实琐碎的现实中。邓跃东的《归去来辞》对张自忠和孙二勇将士之间舍命相护的情感和军令如山的铁血军纪流露出由衷的钦佩和敬仰。何红玲《永远的骄杨》中湖湘女子“生死都不做俗人之举”,让人唏嘘慨叹。黄冰《钱钟书与桥头河的萝卜》中钱钟书先生在蓝田镇任教时对桥头河萝卜的赞誉,和小时候在桥头河拔萝卜的记忆,穿插相溶,从平凡的萝卜咂摸出了生活的味道。聂元松《无愁河上忘忧歌》写黄永玉捐建的“肥”“爱”“花”“醉”四桥,此桥看彼桥,须臾之间,仿佛在与古老的吉首做一场倾情的对话。

城市中的湖南缩影也颇具生活气息,奉荣梅的《在长沙跑江湖》以倒叙手法忆起初到长沙的情形,将长沙浓烈生动的生活气息写得趣味盎然。纪红建《团山湖的温度》既有回溯也有展望,对雷锋故里团山湖展开了深情描写。许艳文《关于一棵树的遐想》以独到的眼光和笔触,述说了乔迁新居后栽下的一棵“幸福树”从枯萎、凋零到重新勃发生机的过程,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谛。

《乡土呢喃》是一部讴歌湖南乡土的优秀作品集,是故乡之子的囔囔倾诉,其文字之美、情感之真、文化之淳,为广大读者尤其是湖湘儿女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故乡。故乡在心里,在梦里,在这质朴的文字里,笛音起,便蹁跹而至。

(刘知英,中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晏杰雄,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