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新乡贤是对乡村人文理想的重构

2016-06-24 09:3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
字体:【

6月13日开始,《湖南日报》推出《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已陆续刊发《韩少功:寻文学之根、守乡土之魂》《黄祖示:将军解甲不下鞍》《陈黎明:老马识归上雪峰》《周衡光:守望周家大院》等篇章。该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新乡贤文化的关注与热议。专家们梳理乡贤文化的历史,探讨新乡贤文化的特点与意义,对《湖南日报》“寻访新乡贤”系列报道提出了热切希望。

让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 涵育文明乡风

每个时代,总有一群人,立足于乡间,从事于教育、慈善、赈灾、治安等活动,荣光乡梓,是谓乡贤。

中国人素来崇拜贤者,历朝历代均有对先贤的祭祀,以教化黎民。通过先贤祭祀典礼,士人们感受着先贤们的风骨气节,激励自己效法。

在重视祭祀的古代中国,能列入先贤祠享受祭祀,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肯定,是无上的荣耀。到了明代,官方规定离职官员必须返回原籍,成化年间,苏州府学率先将先贤祠分为乡贤与名宦两个祠堂,前者祭祀出生在苏州的乡贤,后者祭祀曾在苏州任职的官员。此后各地纷纷效法。嘉靖十三年(1534)官方将乡贤界定为:“生于其地,而有徳业学行传于世者,谓之乡贤。”

各地乡贤择取的标准,主要是立功、立德、立言,造福于一方者。立功,地方上的士人出仕后政绩卓著,或致仕后效力本乡者。立德,从品德上考察,凡为官清廉,孝行感人,不依附权贵,清高隐遁等,都可以视为立德。立言,则是以文章传世,影响士风,教化地方者。诸多乡贤,立足于地方,设义仓、建义田、设义学、建桥修路、救灾、助婚丧、开渠、学医救人等。乡贤都是本地之人,地缘上的亲近,使乡贤更具有榜样作用,更容易激励人们效法。

乡贤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支柱,他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士绅中的杰出人物。乡贤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自强、勤奋、爱国等诸多价值观。而在当代,一批具备新时代色彩的新乡贤涌现来,《湖南日报》进行新乡贤系列调查报道,展示了新乡贤的风姿。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贤以守卫文化、传承文化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乡贤们挚爱地方之心,传承文化之意,可谓古今一律,精诚感人,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出资出力,帮助乡亲。今日的新乡贤周衡光老人,守望周家大院,整理传播永州传统文化;新乡贤陈黎明扎根于雪峰山,修建山路,整理文化,以新的面貌将曾经闭塞的瑶寨展示给全世界,吸引无数游客。他们的努力,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带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往昔的乡贤相比,今日的乡贤所发挥的社会功效更广大深远。

传统乡贤,无不热衷于教育。新乡贤韩少功,隐居于八景村中,扛着锄头去写作,热心教育,他为地方上无力读书的孩童交学费,为八景学校题写校名,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为学校捐助奖学金,乡间飞出了诸多金凤凰。在教育领域,新乡贤不让于传统社会的乡贤们。

在当下,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社会。《湖南日报》新乡贤的报道,展示了新乡贤们的风采,期待能有更多的新乡贤被发掘,激励一批批新乡贤效力乡里。

(袁灿兴 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著有《中国乡贤》、《军机处》等。《中国乡贤》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乡贤文化历史的著作)

乡贤如同一面旗帜

对乡贤的寻访是对传统的重拾,对美德的追寻,对乡村人文理想的重构。乡村是很多人的根脉,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秀美的自然风光,更需要优良的道德、淳朴的风俗、和谐的人际关系。乡贤就如同一面旗帜,引领一方乡土的道德取向和精神走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有更多乡贤出现,给日渐褪色的乡村增添更多的温情、诗意和人文光辉。

(刘学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

《湖南日报》推出的这组新乡贤系列报道,立意深远,传播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能量。报道涉及的人物有老将军、著名作家、艺术家等时代精英,他们以自己的专长、经验、学识以及财富造福乡梓,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彰显了社会主义新乡贤的精神追求和乡村情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新乡贤及新乡贤文化,有利于重构乡村共同体,重塑乡村文化与价值体系。发挥新乡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孕育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的氛围,搭建新乡贤有效投身乡村建设的机制和平台,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正式制度和乡村非正式制度的有机结合,推进新乡贤和乡村社会结构的有机融合,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的形成,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黄海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