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习总书记提到的七位湖湘先哲名家

2016-06-22 09:24:1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万姗姗]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到了中国历代许多先哲名家,其中有7位是湖南人。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李达、翦伯赞、吕振羽。这让湖南人十分自豪。湖南为屈贾之乡,岳麓书院享有“潇湘洙泗”之美誉,湘江是一条流淌哲学的河流。这些湖湘先哲,你可知道他们的理论影响和贡献?他们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湖南日报本期深读为您呈现。

翦伯赞

翦伯赞

呕心沥血主编

《中国史纲要》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整理

人物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研究,是“新史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翦伯赞调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后兼任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职务。其著述颇丰。1938年出版的《历史哲学教程》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著作,奠定了其在“新史学”理论研究的地位。1961年主编的《中国史纲要》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典范,印行30多年,长期作为高等学校历史教材。

人物故事

1961年4月召开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委托北京大学著名史学教授翦伯赞、邓广铭、邵循正等人编写《中国通史纲要》,作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后来正式定名为《中国史纲要》,由翦伯赞任主编。

在《纲要》的编写和讨论过程中,翦伯赞经常即席发表谈话,娓娓而谈,有的放矢,发人深省。如他认为那时史学领域有“新教条主义”的种种表现,就针锋相对地提出,写历史要反对“六化”:一不公式化,又能条理分明、脉络贯通,勾画出历史轮廓,显示出历史倾向;二不概念化,又能把历史问题提高到理论的深度和原则的高度;三不表面化,又能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出本质;四不简单化,又能摈弃繁琐,写出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典章制度;五不片面化,又能区别主次;六不“现代化”,又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他的这些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翦伯赞作为《纲要》的主编,力图把它写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历史教材。要把《纲要》写出特色,会碰到许多难题。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先秦部分古史分期问题。他是主张“西周封建论”的,按照这个观点写,就会写出特色。但是翦伯赞一开始却主张按郭沫若所主张的“战国封建论”写。他认为,学术上可以“百家争鸣”,但作为教材,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便于教学。

为了写好《纲要》,年近古稀的翦伯赞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他黎明读马列,深夜读《汉书》,在北大历史系传为佳话。仅《汉书》他就读了八九遍。为了写好《纲要》的“春秋”部分,他把《左传》翻阅了19遍,书都翻烂了。在他的书房里,有一个大玻璃书柜,里面整齐地排列着装订成册的史料摘抄笔记。

同志们所写的《中国史纲要》稿子,翦老总要仔细看两遍,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一丝不苟,不顾年老体衰日夜奋战。他说:“我从来没有这样负责过,《纲要》写好了,就可以到马克思那儿去报到了。”

专家点评

翦伯赞作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其主要贡献是对中国“新史学”的创建。上世纪20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大革命失败后,翦伯赞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先后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等论文,开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研究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新天地。接着,翦伯赞在上海开始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并参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他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是封建的生产方式,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历史哲学教程》一书,奠定了他在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地位,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并称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五大名家。

他是一位具有学术品德和人格魅力的大师,人称“红色历史学家”。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周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