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为了百年梦想照耀下的湖南愿景

2016-06-20 07:32:14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万姗姗]
字体:【

为了百年梦想照耀下的湖南愿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湖南的认知与行动

晨风

(一)日出东方,叩启苍穹。目前全球最长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线上,磁浮列车“追风者”安静地“飞翔”在长沙火车南站至黄花机场的区间。它跑出的不只是18.5公里的物理距离,更是一道“湖南创新”的风景线、“湖南智造”的产业线。

标注湖南高度的绝不仅仅是磁悬浮——从高铁出海到核电技术走出国门,从“天河二号”刷新全球最快运算速度纪录到参与C919大飞机制造……一串串湖南元素,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画卷中。

湖南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中国号”航船行稳致远的“总发动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无论是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是改革的系统集成,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闪耀着新的思想光辉。

——2013年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面对面指导湖南的全面工作:首提精准扶贫理念,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湖南作出“一带一部”新定位、新要求。寄望之重,令人激荡;关怀之殷,如沐春风。

从“分类指导建设全面小康”到“精准脱贫”,从“四大板块联动”到“一核三极四带多点”,从“两型社会建设”到“长株潭自主创新”,从“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到换届选举“约法三章”,从“四个湖南”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湖南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照耀着湖南人民的美好愿景。

(二)每一次的重新出发,都以对自身坐标的清晰定位为前提;处于每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都必须对“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怎么走”作出清晰的回答。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将湖南的位置表述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

“一带一部”一锤定音,它既是地理坐标,更是发展方位。

“一带一部”上承“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启“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区域细分,将湖南置身于区域、全国、全球的多重发展半径,极大延伸了全省的发展维度,敞开了更多发展机遇。

向外,湖南出长江、入大海,以“不怕苦、霸得蛮、敢创新”的姿态迎来开放发展新态势:中车株机挟轨道交通装备优势,勇当走出去的“火车头”;电力机车开往亚非欧,工程机械覆盖五大洲;一块茯砖茶闯出万里茶路……2015年,湖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达440.5亿元。

向内,湖南强中心、谋融合,龙头舞动、群雄竞进的局面业已形成:“长株潭”从一体化、城市群的单向概念,向“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领区”的多维理念伸展;岳阳、郴州、怀化“三极”联动,打造新增长极;高铁红利、全域旅游热潮,将“四带”打通,形成特色经济带;遍布全省的新“增长点”,与“核”、“极”、“带”互为依存、互相呼应,一同构成了湖南发展的“全景图”。

找准“坐标系”,明确“路线图”,“湖南作为”其景日新。

(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发达经济体走势分化,新兴经济体增长反复波折;审视国内,“三期叠加”的结构性压力,让发展的每一步都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当此之时,更需要先进理念的引导。

“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既牢牢盯住发展,又处处充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悠悠万事,发展为大”。“发展”是徐守盛书记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新常态之新,新在速度变化,更新在结构优化”“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做好‘减法’‘除法’和‘加法’‘乘法’,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谋篇布局,牢牢掌握湖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2016年春节前召开的全省“两会”上,湖南经济发展成绩单出炉,世人瞩目。

“经济更好”烙印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经济总量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十,2015年达到2.9万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

“结构更优”书写在转型升级的画卷上——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服务业年均增长11.3%,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7%以上,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6.3%,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

“质量更高”呈现于殊为不易的突围中——

移动互联网、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业态快速呈现,新动能快速蓄积;“互联网+农产品”“旅游+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更优、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新增城镇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多赚钱敢花钱,反过来支撑消费升级;创新创业浪潮,激发每个角落的活力。

“后劲更足”展现在奋进不息的态势中——

看韧性,湖南在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资源配置、竞争理念等方面越来越理性成熟。看潜力,“五化”同步推进、融合发展空间巨大;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空间很大;扩大有效需求,也大有潜力可挖。看回旋余地,全省区域城乡发展水平梯次明显,“东方不亮西方亮”;产业门类齐全,“这业不兴那业兴”。

定力,来自对“时”与“势”的深刻把握;信心,来自对复杂局面的高超驾驭。更快、更优、协调平衡,湖湘雄风劲,百舸争流急。

(四)“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富足安康的生活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夙愿,更是湖南愿景的内核;“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为这一梦想定下了时间表。

“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相比改革开放之初“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梦,追求的是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她的轮廓更为清晰、饱满、美好。

唱响“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湖南,必须跨越的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全面小康进程梯度明显、差距很大等一道道门槛。

清晰的认识是成就梦想的发端。2013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出台。以“三量齐升”为总要求,依据各地发展程度、资源禀赋将全省划分为长株潭、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分类考核。有了这根“指挥棒”,各区域很快校准“发展坐标”,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盘点“十二五”期末建设小康的成绩单,四大板块蹄疾步稳,梯度推进,如期建成全面小康,湖南的底气更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是湖南建设全面小康征途中最刺眼、最紧迫、最不能耽搁的“短板”。

历史将永远铭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自此,湖南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

唤起干群千百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湖南以全省总动员、脱贫责任制的力度,打响了轰轰烈烈的攻坚战役:全省贫困人口3年减少300万;在精准识贫、产业帮扶、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的“湖南经验”、“湖南样本”。

近日,省委深改组又审议通过贫困退出机制:确保到2020年以前,全省51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8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退出。

2016年新春伊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讲述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这,既是总书记视察所到之地扶贫工作交出的初步答卷,更是湖南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

(五)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狭路相逢,“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变革、发展和坚定前行的背后,是理念的变化、思想的更新、战略的升级。两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24次中央深改组会议。每一次会议,既是对重大改革事项的深研擘画,更是对改革方法论与执行力的耳提面命。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湖南始终遵循党中央治国理政的要求,真抓实干保证各项改革措施落细、落地、落实,促其生根、开花、结果。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湖南将商事制度改革摆在“首发”位置;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共识,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3年时间里,各领域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2014年,出台9大类、48项改革任务、15项改革试点;2015年,9大类193项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和6大类31项全面依法治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16年,9大专项改革节奏加快、力度加大、程度加深。

改革的纵深推进,给湖南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更多惠民和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落地,更多改革“中梗阻”取得突破。伴随改革而来的红利,快速衍化为每个个体看得见、触摸得到的“获得感”、“幸福值”:放宽落户,推行不动产权登记,国企负责人基本年薪跟职工工资挂钩,乡镇区划调整……伴随着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湖南发展新的动能快速集聚。

法治,既是规则之治,也是理念之治。遵循十八届四中全会勾勒的蓝图,改革与法治,构成了助推中国梦的两翼。作为湖南引以为豪的“名片”,推进“法治湖南”建设所营造出的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正为湖南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打赢深改攻坚战,一方面改革举措要实要硬、改革落实要准要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改革落实过程中缺位、空转、低效等问题的督察整治力度。”省委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守盛发出新的指令。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正在进行的硬仗,也是下一步的主攻方向。

在湖南这片谱写过一曲曲历史壮歌的热土上,新的改革激情正在迸发!

(六)大凡民族、国家的复兴,最终有赖于文化的勃兴。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是安放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石。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纲领性讲话,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铿锵前行。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总书记的讲话,如惊蛰春雷振聋发聩,又如春风十里温暖人心。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素以“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著称的湖南,积极践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交出了一张张亮丽的“湖南答卷”——

宣传思想工作坚持突出主责、主业、主线,注重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在全省培育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蔚为大观;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等“48字”职责使命,内化为全省新闻舆论战线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将“湖南好故事、中国好声音”传遍全国、传向世界;

全省文艺界人士努力把自己还给生活、还给社会、还给人民,创作推出了一批湘味浓郁的扛鼎之作,“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与“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交相辉映,将中外优秀文化的种子遍撒湖湘大地;

瞄准集团化、信息化、国际化“改”出活力、“融”出空间、“走”向蓝海:八大文化产业集团业绩骄人,文化产业不断升级,已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位居中西部第一,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达5.9%;

“五大发展理念”,牵引着湖南文化发展的轨迹,融合创新,激荡着湖湘文化发展的活力:湖南卫视单频道广告年创收过百亿,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2015年列全球出版企业第7位,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新湖南”客户端上线9个月,下载量超过1000万,“时刻”客户端发展势头迅猛;

“要精心打造‘湘字号’社科品牌,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系统工程中作出湖南应有的、独特的贡献”。立足湖湘文化资源优势,面向改革前沿人民需求,全省社科工作者奋力书写新时代的“人文担当”。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文化的繁荣发展,正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澎湃先声和强劲动力。

(七)“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底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根本的原则,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必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勤政为民,心系百姓,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春节期间,省委书记徐守盛向陪同一道走访基层的干部吐露心声:“我出身普通家庭,小时候也常吃不饱饭,知道困难群众的甘苦。”他反复叮嘱大家:“扶贫工作要用心用情。用心就是责任心与事业心,把贫困群众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来办;用情就是要带着感情、责任与担当做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工作。”

在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和与会代表促膝交谈,“要在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让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将来可以逐步留在城市。”

对群众有了感情,制度和政策就显示出“成色”。三年来,湖南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民生财政理念逐年凸显:2015年,全省民生支出达到3929.6亿元,是5年前的2.3倍;民生支出占比达到69.1%,比2010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月补助、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等财政补贴标准逐年提高,一笔笔支出、一项项补贴,直接连着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指数。

解决民生问题,就要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年来,省政府每年确定重点民生实事,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位。以2015年为例,全省投入近千亿元,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建设农村公路5298公里,为15532公里普通公路建设安保设施;解决715.6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21.33万户,改造农垦危房32396户;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新开工20.09万套,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27.77万套,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1.39万套;新增城镇就业77.31万人;帮助5330名0至7岁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治救助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11148人。

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暖暖的民生温度。

(八)“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发展、两型生活是美好愿景,也是时代必然。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山”与“金山”内在关联的阐述,体现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几年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一系列探索先行先试,路子越走越宽。从蓝图到现实、从理念到实践、从“盆景”到“花园”,“绿色湖南”底色越绘越美。

“认识力”决定执行力。“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作为“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升格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按照“一部法统领、一把手推动、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的方针,经过近3年共同努力,湘江保护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工作合力基本凝聚、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一度桀骜不驯、水患频仍的洞庭湖,进入系统化的一揽子治理计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岳阳综合枢纽、四口水系综合整治,河湖连通,百湖湿地修复,农田土壤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城乡环境同治。“一江一湖”的巨大变迁,折射出湖南全新的发展理念。

“方向感”左右取舍观。瞄准长远发展,势必舍弃眼前利益,杜绝污染的GDP、带血的GDP;追求“绿色”、“和谐”,就要改变粗放、低端的发展方式,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仅株洲市,3年多时间投入各类资金147.3亿元,关闭搬迁工业污染企业及生产线近200家(条),关闭畜禽养殖企业461家,拆除城区烟囱115座,截流湘江污水直排口19个。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就是最好的回报。

“看齐意识”催生大局观。既抓治理重点项目的“急所”,也着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节奏”:培育绿色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打造品质城市,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崭新思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让城市“骨骼强、血脉畅、气质美、活力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日渐成为湖南愿景中的一道亮色。

(九)“打铁还需自身硬”,正风反腐无穷期。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通往百年梦想的征途上,党向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紧跟中央部署,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到“三严三实”,再到“两学一做”,全省300多万名党员、1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系列活动中对思想之尘、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自律与他律同进,治标与治本并行。湖南一方面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抓干部队伍信仰加固、素质提升、作风改进;另一方面以全覆盖、零容忍、无死角的决心惩治贪腐。露头就打,动辄得咎。仅2015年,湖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5039件,处分15623人。吸取衡阳破坏选举案的深刻教训,省委明确“约法三章”,划定“九个严禁”,确保换届选举风清气正。

既打虎,又拍蝇。针对群众深恶痛绝的身边腐败,湖南部署对“雁过拔毛”的集中治理。仅4月一个月内实行党纪政纪处分168人,移送司法机关24人。

正风反腐,同样是发展的动力源。从高档酒楼的“门前冷落”,到机关部门的风清气正;从老百姓“办事的名堂少了”,到干部与家属“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再到“清”“亲”政商关系的归位,通过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的作风建设,全省干部作风、队伍面貌发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显变化。

“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有了“四铁”精神武装起来的干部队伍,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目标将不是一句空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湖南篇章将书写得更为光昌流丽!

(执笔:欧阳金雨 尹虹 朱永华)

(新闻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专题: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湖南打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