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寻访新乡贤|韩少功:寻文学之根 守乡土之魂

2016-06-13 08:59: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欣] [编辑:万姗姗]字体:【  
初夏5月,记者来到汨罗八景,兰龙辉站在一座小院里乐呵呵地笑,身边两丛紫色的绣球花也在雨中开得喜气洋洋。在汨罗市八景乡(现已合并至三江镇),若说起“韩爹”不晓得就是著名作家韩少功,只怕乡亲们会笑话你。 1999年5月,时任海南省文联主席的韩少功和夫人,回到他曾插队过的汨罗建起这座小院子“梓园”。八景学校的老师兰龙辉成了他的邻居。

寻访新乡贤

韩少功:寻文学之根 守乡土之魂

5月的梓园,绣球花开得热闹。 湖南日报记者 刘桂林 摄

韩少功(右)与乡亲交谈。通讯员 摄

韩少功在菜园搭架子。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肖欣

“再过3年,韩爹来我们八景,就满20年啦。他从来没在八景过个年。我讲20年了,要破个例。韩爹说他就是我们八景人,当然要在八景过年。”

初夏5月,记者来到汨罗八景,兰龙辉站在一座小院里乐呵呵地笑,身边两丛紫色的绣球花也在雨中开得喜气洋洋。

在汨罗市八景乡(现已合并至三江镇),若说起“韩爹”不晓得就是著名作家韩少功,只怕乡亲们会笑话你。 1999年5月,时任海南省文联主席的韩少功和夫人,回到他曾插队过的汨罗建起这座小院子“梓园”。八景学校的老师兰龙辉成了他的邻居。

每年3、4月间,韩少功从海口回八景,11月份再去海口。

1971年的除夕,在汨罗插队6年的韩少功曾“决心逃离农村。”45年后,冬飞海南,春回八景,韩少功与这片土地再不可分。

为何归来?归来如何?

1.“扛着锄头写作”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山南水北·扑进画框》)

似乎能想象,韩少功刚在电脑里敲下的这行字,一转眼就变成了有胳膊有腿的小人儿,一溜烟蹦到书房外的大阳台上,扑通几声全跳到那一汪碧蓝中游泳去了。

韩少功的梓园,正是被这片他一眼看上的湖水——兰家洞水库的碧波环绕。这里的一景一物都活在他写的书里,伴着时光一起长。脚下小径的青苔深了黑了,抬眼处竹林的尖梢似乎又窜了几窜。楼梯角下,锄头、耙子等各式农具,叫人想见戴草帽的主人在太阳底下流黑汗的样子。

迁居八景以来,韩少功的创作包括生活方式都向更广阔的田野主动开放和沉降。他写下来的文字似乎也落地新生,一种本色真诚的赤子情怀,如水顺势而流、随心而从,也像眼下这座五月的梓园,春来就开花,秋至就结果,应时而发,妥帖自然。

2014年1月,韩少功在梓园创作的第三部小说《日夜书》,获得南方周末2013年度文化原创榜虚构类图书的致敬:“将创作的智慧化为清冽的深流,以沉静、自然的素质,体现了文学洁身自爱的能力。”在获奖感言中,韩少功称,“这个时代的文学当然需要技巧、观念、知识、创意、灵感、天马行空……但也许更需要一颗诚实的心,所谓‘修辞立其诚’”。

八景的乡亲们看到的,就是一位“扛着锄头写作”的大作家诚实的生活、诚实的心。

2. 大作家就是“自己人”

韩少功刚来八景时,村里人有些疑惑:人人往城里跑,他为啥住到乡下来?是不是犯了什么错?得知他是个大作家,村里又传说他曾在人民日报上出过一个上联,全国人民都对不出下联……

慢慢地,乡亲们发现这位大作家不仅穿“丑死人”的黄胶鞋,还经常挑一担粪桶到学校的公厕去担粪泼菜。屋里的桌椅连树皮都留着,比农民屋里的还“古董”。

再后来,乡亲们认定大作家就是自己人。那年道儿冲水渠坏了,三四十亩田无法种,他就掏了5000元给村里修水渠。为了乡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他先后向当地三任市委书记写信“讨”过钱,有时还开起车子带村官们去“讨钱”。有一回,福果路还没有修好,但扶贫队按规定马上就要走,兰龙辉给已经去海口的他打电话,过几天,一封特快寄到了有关领导案头……

有件事,韩少功和乡亲们念叨得最多,就是要保护环境,不要乱丢垃圾。 兰龙辉发现,“韩爹”在八景这么多年,自己家里的垃圾,从来不随便倒,都是要分类的,纸袋子旧书报等给敬老院一位收垃圾的五保老人,其他的用蛇皮袋装好,开车子带出去丢到废品站。好几次,兰龙辉看到他和夫人梁老师,还有他的姐姐和姐夫,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子一把火钳,在八景学校的操坪里帮孩子们捡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