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打造湘商产业园 形成带动邵阳经济快速发展的集聚区

2016-05-29 08:56:4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打造湘商产业园

形成带动邵阳经济快速发展的集聚区

——湖南打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十二)

① 航拍下的邵阳市区邵水河步月桥段。(资料照片)

② 正在建设中的湘商产业园厂房。(资料图片)

③ 湘商产业园内已经投产的邵阳口味王槟榔生产车间。(资料照片)

均为申兴刚 摄

制图/李雅文

1

湘商产业园是

引擎、舞台、孵化器

湘商产业园是在湘商尤其是邵商获得迅猛发展、返乡投资意愿强烈的背景下诞生的主体园区。

湘商产业园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擎。邵阳作为老牌工业强市,曾一度错失发展机遇,工业生产在全省处于落后水平。2015年,我省正式实施推进创新创业园区发展“135”工程(支持100个创新创业园区、新建300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引进5000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邵阳决心乘此东风建立创新创业发展园区,引天下邵商,再现邵阳工业的历史辉煌。而早在2014年,邵东县作为民营经济强县,就率先推行工业地产模式,大力建设工业园区并初见成效。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来邵考察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并将园区定位为“邵阳湘商产业园”,指示邵阳带头先行先试,为全省创造可复制的经验。2014年11月28日,邵阳召开湘商产业园区建设动员大会,将湘商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1号工程”予以强力推进。省政府随即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从用地、资金、体制机制各方面给予湘商产业园实实在在的支持。

湘商产业园是吸引“湘商”“邵商”建设家乡的舞台。“湘商”、“邵商”作为近年来强势崛起的创新创业群体,在国内外工商领域拥有广泛知名度和强大影响力。2015年,国内外湖南商会已发展到196家,拥有会员企业6万多家,资产总额超10万亿元。中华邵商联合会拥有会员2.8万多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6万亿元,投融资能力约30万亿元。“湘商”“邵商”群体建设家乡、回报桑梓的心情十分迫切。而邵阳依托原有工业基础和近年来的发展培育,拥有熟练产业工人100多万,六所大中专职业院校每年能培养1万多名职业技术人才。邵阳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形成了一县一品的产业特色,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基于上述优势,湖南省和邵阳市及其下辖县(区)三级政府决定大力建设湘商产业园,打造内陆省份“经济特区”,以科学布局、优惠政策、高效服务吸引“湘商”“邵商”回流,充分释放邵阳乃至全省经济发展潜力。

湘商产业园是推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与提质增效的孵化器。新常态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小微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邵阳历来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遍地开花。然而近年来,小微企业在生产场地、资金筹措、政策对接、信息获取、污染控制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湘商产业园以标准厂房为载体,承接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小微企业,有助于引导小微企业向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升级转型。园区作为一级发展主体,可帮助小微企业抱团对接政府有关优惠政策,对接银行融资,向规模企业、科技型企业方向发展。同时,通过统筹园区资源,可发挥好大企业、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配套发展、互利共赢。

2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园区建设新做法

因地制宜精准定位——

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外地成功经验经常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究其原因,是犯了“一套模式包打天下”的教条主义错误。为此,邵阳市在推进湘商产业园建设时,根据全市八县一市三区的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实际情况,从建设规模和产业规划两个方面进行定位布局。建设规模方面,全市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19平方公里湘商产业园、建成39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招商入园650家企业。产业定位方面,市区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制品、电子信息、鞋类皮革加工等重点产业;各县区均根据自身传统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政企联动主体多元——

为集聚更多资源,政府积极发挥“杠杆效应”。当前,园区形成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政府投资,明确要求市县两级政府要拿出资金建设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厂房,用于出租出售,起到市场带动作用。如宝工区湘商产业园由政府投资建设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二是“工业地产”模式,由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自行出售或招租。如邵东县由企业投资的“工业地产”建设标准化厂房近80万平方米;三是政企联建,由兴办实业的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投资兴建标准化厂房自用,政府以优惠供地价格的形式参与建设。湘商产业园重点推进政府投资建设和“工业地产”模式,并规定这两种模式建设完成的标准化厂房面积原则上不低于总量的70%。

要素保障多措并举——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企业建设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资金和技术。为保障湘商产业园建设的要素供给,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土地供应方面,一是各地对湘商产业园建设优先供地,邵东、洞口还启用储备的存量土地,以满足建设需要;二是投资标准厂房等工业地产的,可以依规分割办理产权。在资金扶持方面,一是省里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对两年内完工标准厂房给予补贴,省财政对每个园区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对标准厂房入驻企业按照年租金的15%予以为期3年的补贴;二是市县给予补助。市政府安排1000万元园区建设工作基金,县市区提供县级专项补助;三是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政策。在投融资支持方面,社会资本投资园区标准厂房,享受财政贴息优惠政策;购买标准厂房的,可以使用按揭贷款;市县财政还创新金融服务,推出“存贷挂钩模式”“助保贷”等业务,争取省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为湘商产业园建设提供8亿元授信担保。在技术支持方面,园区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智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二是推动园区企业建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或园区产业协会;三是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对接政府产业政策与项目。在优化工作环境方面,一是简化政务服务,推行园政合一,相关审批在园区“一站式”办结;二是试行市场化服务模式。如宝工区成立了园区投资公司,以市场化模式管理运作湘商产业园建设;三是注重产城融合。如洞口县推进城园一体化,在园区配套建设了医院、公租房、学校等基础设施。四是优化治安环境,严厉打击违法阻工,快速处理矛盾纠纷,优化园区治安环境。

引招并重融合发展——

园区发展理念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招商引资理念,实现了由一味推崇“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到既要“外来和尚”又要“自家孩子”的思维转变,着力推进外来企业和本地企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着力引导本地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一是推动小微企业进驻。在不违反各类规划与环评等前置条件下,放低进入门槛,聚集了一批原来散布在城乡的“小作坊”,这些企业入园后实现了提质升级。二是引导行业协会抱团进驻。本地小微企业所在商会(协会)负责园区企业的设计、筹资、建设、招商、运行。如邵东把全县24家印刷企业引入湘商产业园。另一方面,强力推进招商工作。市政府将招商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实行目标考核,设置专项奖励。市县建立了招商项目库,通过湘商大会、“湘商邵阳行”等活动和政府官网进行招商。同时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由市级领导带队常年分片定点开展招商活动,2015年全市共召开推介会85场,会见客商12000多人次。

3

引领带动

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湘商产业园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已成为引领和带动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标准厂房建设全省领先。目前,全市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完成投资4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占比超过70%。2015年,全市标准厂房累计开工建设面积280万,投产面积70万,开工率达年度建设任务的107%。截至2015年底,邵阳标准厂房开工建设面积和获省财政奖补面积居全省前列,市政府和邵东县园区分别在省政府召开的“135”工程现场推进会议上做经验介绍。

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全市园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近30亿元。如宝工区实施了“三化”(亮化、绿化、人行道硬化)、“敞口”(在交叉口修建休闲小型生态广场)、“畅通”(消灭断头路)工程。

招商引企初显成效。2015年,全市签约入园企业共270家,已入园企业150家,签约率为市政府下达年度任务的104%。入园企业投产后,吸纳劳动力就业、贡献税收等效果初步显现。宝工区邵阳口味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投产,吸纳4000多人就业,2015年实现税收1000万元;武冈市永锐电子、长丰食品等7家企业投产,2015年实现税收166.47万元,吸纳就业465人。

产业升级与产城融合趋势明显。一是产业提质升级。基于园区的集聚放大效应,产业提质升级进程加快。宝工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轻纺、饮料食品业已成崛起之势。邵东小五金、打火机、皮具箱包产业日益壮大,“兴德缝制”于2015年10月30日成功挂牌,成为邵东县本土民营第一家上市企业。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园区扩容增效。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上中下游企业纷纷入驻,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生产成本因此降低。如宝工区湘商产业园吸引11家发制品企业入园,打造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出口基地。洞口县由“慧创电子”自主招商10多家周边配套企业同步入园。三是加快产城融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园区周边的医院、学校、市场、车站、公租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人力、物流、资本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园区流动,一个湘商产业园成就一座新城正在变为现实。

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力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湘商产业园共吸纳劳动力2万多人。用工人们自己的话来说,是“既挣到了票子,又照顾了孩子,还修起了房子”。2016年,湘商产业园计划引进企业300多家,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到2018年,将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这对于促进家庭和睦、减少留守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

经验与启示

启示一:必须加强标准化厂房建设。只有建好标准化产房,才能在优惠政策、优良资源、优势区位和优质产业规划支撑下,较快吸引各方投资,形成产业集群,产生集聚效应。目前,在标准化厂房建设推进较快的几个县域,园区产业全链条式发展来势看好,正在催生新的县域主导产业或提质原有县域主导产业:一批电子企业落户洞口园区,一批裘革企业落户新宁园区,邵东一批原有箱包企业搬入园区。

启示二:必须强化模式主导与政策引领。模式主导指的是湘商产业园重点推进工业地产和政府自建这两种模式。因为这两种建设模式顺应中央创新创业要求,符合小微企业孵化器的定位。同时有助于同质化、上下游企业集聚,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有助于园区多元产业形成,避免单一产业的脆弱性。政策引领主要体现在手续环节的“简”与相关费用的“惠” 两个方面。“简”,就是简化标准化厂房的规划、用地、环保、建设等手续与企业落地手续。“惠”,就是通过减与补,让标准化厂房建设更“轻装”,让企业入园更“轻松”,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

启示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一是吸引创业者。湘商产业园秉持“多予少取”政策,以低门槛准入和高质量服务吸引有创业梦想者入园创业,并创造“安静安全”“省心省钱”“生存生长”的环境,助推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善待就业者。努力统筹好园区企业职工的社保、医保、工伤等保险保障,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与企业开工同步到位,建设好园区周边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公租房、文体设施、购物中心等公共设施。三是激励管理者。通过建立优质服务规则、实施约束与奖励机制等举措,激发园区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进取心。

启示四:必须努力实现园区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园区服务专业化,体现在园区政务实行审批流程图与“一站式”办结模式等,体现在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的规范化,还体现在总结推广“助保贷”以及工业地产抵押、按揭购买厂房等金融创新上。园区服务市场化,表现在宝工区、隆回县等地成立园区投资公司,以市场化模式来建设、招商、管理政府自建的标准化厂房,大大提升了园区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园区服务现代化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建立互联互通的园区信息与电商平台;二是加强园区的品牌建设与文化创意;三是推进产业融合与产城融合。

启示五:必须立规矩、强督导。对于标准化厂房建设企业,园区在建筑的容积率、绿化率、层高、太阳能发电等方面制定约束规则,确保企业达到建设与运行的标准;对于投产企业,园区在产业规划、环保、劳动保护等方面加以约束。邵阳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建设强有力的督导考核,确保了湘商产业园的建设方向与进度。

启示六:必须在扩容、提质、减压方面下功夫。要继续拓展园区空间,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入园。要注意招商先行,减少标准化厂房的空置;要做好前期调研,避免浪费财政扶持资金;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理念,加快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服务企业的重点在于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政府要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可通过设立基金、实施风投,对创新型、科技型、成长性好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园区建设应尽可能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轻政府自身压力。坚持“工业地产”的建设模式为主不变,这些“地产”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尽可能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引导商会(协会)或行业龙头企业定向定点开发,政府给地、给政策、给标准,开发商先招商筹资、再建设开工、后自我管理;推行PPP建设模式,政府与开发商共建,由开发商完成园区开发并协助政府招商引资,政府从园区企业获得税收后,再支付开发商前期负担的成本;引入工业物业与服务外包机构,对于投产后的企业提供物业管理、财务辅导、投融资、技术创新、政策对接等市场化服务。

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专题: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湖南打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