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要成为有国际品质和湖湘特色的创新开放之都——专访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

2016-04-08 19:39:19 [来源:人民网] [编辑:刘艺]
字体:【

2013年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品质提升,民生改善,长沙市已经成为中部崛起的代表城市之一。2015年,长沙市经济总量超过了宁波、佛山、大连等沿海城市,也超过了沈阳等省会城市。在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评比中,长沙位居榜首。以“十二五”期间的优异成就为基础,长沙立志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和更高追求的创新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人民网近日对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在他心中,长沙的这盘创新开放的国际大棋如何下。

长沙如何做大?

2016年2月16日,刚一开年,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即赴一线调研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图为考察万通科技。

人民网:长沙“十三五”期间的经济总量要达到13000亿元,跨入中国万亿城市行列。支持长沙达到这样规模的基础是什么?

易炼红:一个地方的经济“蛋糕”有多大,关键在于发展。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长沙“十三五”期间的经济总量达到13000亿元,是科学务实的目标,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什么概念呢?2015年长沙的经济总量已经是8510.13亿元,未来五年的增量是4500亿元左右,实现“十三五”目标年平均增速需要9%。而长沙“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年平均增速是12%,考虑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因素,我们对长沙“十三五”经济发展定位为“三个中高”,即:增长中高速、产业中高端、消费中高级,其中,经济增长由高速调到中高速区间。这既符合经济规律、符合中央要求,也符合长沙现阶段发展的实际。

需要强调的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含金量”的GDP。长沙作为湖南730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总量达到万亿级是必然要求。

当然,经济总量跨入“万亿俱乐部”对长沙发展来说是一个大跨越、新高度,我们预计2017年就能实现。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支撑长沙经济总量做大的基础在哪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产业。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如果把一个地方的经济比作一片森林,那么产业就是树木。对长沙的产业发展,我们是有基础、有条件的,也是有信心、有底气的。

人民网:自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易炼红:首先是产业平台在拓宽。平台多就意味着发展的天地宽。长沙现在有5个国家级园区,其中3个是千亿级产业园区,分别是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和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的经济总量也接近千亿。长沙还有9个省级园区,更重要的是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长沙的园区、新区、示范区还处在成长期,大有潜力可挖。

其次是产业结构在优化。长沙过去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工程机械,我们称之为“一业独大”。近年来,我们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一业独大”的状况已经大有改观,呈现出六大千亿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文化创意、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旅游产值分别达到2145亿、2068亿、1706亿、1700亿、1360亿、1351亿。

再次是产业后劲在增强。长沙近年来抓经济发展,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抓住项目建设这条“生命线”,毫不动摇,持续用力。2013年以来,引进投资过50亿元的产业项目就达24个,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比亚迪、北汽福田、格力、中兴、中信、中国联通、华强、华谊兄弟、宜家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长沙,这给长沙带来源源不断的产业发展后劲。汽车产业今年有望成为千亿产业集群,以远大住工为代表的绿色建筑产业也在加速崛起,这些都是长沙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增长极。同时,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5.2%提升到2015年的32.1%,五年接近翻一番,创新驱动引擎正在强劲发力。

人民网:长沙做大的国际机遇是什么?

易炼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长沙不仅要“睁眼看世界”,更要“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长沙的机遇是什么?一是创新,二是开放。

就创新来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发展的基点和着力点瞄准了创新,如美国的再制造业化,德国的“工业4.0”,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长沙作为拥有51所高等院校、58名两院院士和80万科技人员、57万在校大学生的科教高地,理应在“创时代”分一杯羹。

就开放来讲,现在世界各地是“请进来”与“走出去”频繁交流、深度互动的更高水平双向开放,“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的新开放格局正在形成,有利于长沙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长沙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129.53亿美元,应在融入国际国内开放型格局中加快形成千亿美元量级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人民网:如何判断长沙做大的国内机遇、省内机遇?

易炼红:从国内来看,长沙未来发展和经济做大既有共性机遇,也有独特机遇。

所谓共性机遇,就是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长沙可以在新经济、分享经济、绿色经济领域大显身手。比如移动互联网产业,长沙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聚集企业1693家,总规模超过300亿,将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第五城”。

所谓独特机遇,主要是战略地位的大提升和交通区位的大改善,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同时拥有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三大战略平台,京广、沪昆与“十三五”规划中的渝长厦三条高铁交汇,都是重大发展利好。

从省内来看,长沙是湖南名副其实的发展“龙头”和“极核”,经济总量占全省的近30%。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中,“一核”就是长株潭。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当仁不让要在发展上做全省核心中的核心,这种核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效应和资源吸纳能力是其他市州不可比拟的。

人民网:长沙做大,除了经济总量之外,还有哪些指标或参照?

易炼红:长沙做大,我们的落脚点是能量更大。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能量大就意味着实力、能力、号召力、影响力大。长沙做大的标志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总量做大,有着丰富内涵和更高追求。

城市容量要升级。长沙目前的建成区面积是36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是397万,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建成区面积可以达到629平方公里,人口可以达到629万人。所以,我们以湘江为轴,实行“一江两岸、跨江发展”,构建500万人以上特大型城市格局。长沙的城市容量升级更着眼于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容量的升级,也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尊重”、“五统筹”要求,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品质长沙,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谁来建设城市”三个重大问题。

市场容量要升级。加快构建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经济圈,利用高铁枢纽优势形成辐射1亿人口以上的大市场,构建海陆空立体化、现代化的大物流。

开放格局要升级。着力打造“双引擎”、建设“两高地”。“双引擎”就是做大做强湘江以西的湖南湘江新区、湘江以东的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实行东西比翼、双核驱动。“两高地”就是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来助力。其中,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是临空、临铁、临港“三位一体”的,未来将成为长沙乃至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门户”。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