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湖南篇】解燃眉之急,传茶苗之香

2016-03-31 08:28:12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文杰] [编辑:万姗姗]
字体:【

【春天的交响▪精准扶贫进行时】

解燃眉之急,传茶苗之香

从改造水电路房,到政策扶持产业培育,仙缸村的年轻人陆续归来


3月23日,扶贫队副队长李放争和谌正安一起查看50亩的高山茶园。


3月23日,在谌水先家,他向我们展示扶贫队来后装好的饮用水管道。

扶贫点简介

对口地点

安化县东坪镇仙缸村

帮扶单位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

乡村介绍

仙缸村位于雪峰山辰山东侧,平均海拔600米,16.8平方公里,47个村民小组,1082户4100余人,稻田2700余亩,山林1.2万亩。2014年人均纯收入仅2300元,有贫困户180户574人。

帮扶措施

基础设施:通村公路、电网、人畜饮水、广播电视、建村办公楼、恢复学校等。

产业扶持:黑茶茶园基地建设、规划特色养殖、发展竹笋加工等。

村容村貌:规划垃圾处理、路灯架设、家园整洁。

组织建设:调整充实优化村组干部、进行技能培训、党员发展。

楔子

谌正安一家四口,最落魄时,只能巴望着1亩水田的粮食勉强填肚。

跟其他村民一样,他也努力尝试过各种“新路”:种药、养牛、放羊,汗没少流,可钱没挣几个。

各种挫败,谌正安只得出去打工,苦累不堪,也难存钱。

扶贫队把这个努力的伤心人拉出了泥潭。

■文/图 记者 张文杰

实习生 夏之潮

3月23日,春雨淅沥,安化县仙缸村暗香浮动,谌正安已告别不堪。

48岁的他撑着伞,细看着自己的黑茶苗。他仍像曾经一样努力,但脸上多了自信,少了往昔的忐忑。

“去年赚的近20万全投在这了,扩建基地,还在后山开发了高山茶园。”他笑说,别人说他傻,但他坚信能做大,因为现在他有了“智囊”。

在省委省政府新一轮扶贫工作安排下,去年4月8日,农行湖南省分行组建专业扶贫队进驻仙缸村,帮扶三年。

不同以往,这次的扶贫队很细心:在村庄里,他们从调研到出方案,从修路、改危房、建人畜饮水工程、制定农户贷款发放新政策到产业扶持……

【“四无村”】

喝水靠天,进城没路 细访拿出“三年计划”

3月23日,湿冷,仙缸村临时村部。支部书记谌英洲说,村子由原八家、王头、丰元、湘家、福利5村合并而成,以前除了187名低保户,还有一群无房户、五保户、重症困难户、孤儿、失学儿童。

“扶贫队进驻那天,挨家挨户拜访,了解村民愿望诉求,共商脱贫对策。”扶贫队队长、益阳市农行副行长李昌寿回忆。

四处荒山野地,李昌寿内心沉重。村民对他们说,饮水靠管道从山上直接引,枯水期没水喝,大雨天喝浑水;夜晚电灯像灯笼;进城就是一身泥,绕路得多花四倍时间。

一番考察,扶贫队查清了仙缸村的“疑难杂症”:村支两委没场地办公;八家、王头、丰元600多户还靠小水力发电;人畜饮水工程几乎为零;村组间无互通公路、村级12公里道路未硬化;全村无教学点、不通广播、有线电视和网络;村上无经济来源。——“这是标准的四无村。”

“结合村子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三年扶贫计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发展、村容村貌美化、组织建设等四块规划,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精准扶贫。”李昌寿说。

【济困】

从水改到路,再改危房 从养殖贷款到产业基地

到36岁的谌水先家时,夫妻俩正坐在新电视机前,86岁的老父亲去湘家村赶集卖扫帚了。

一家六口,2亩山林田地,谌水先曾做木工养家。2002年他左手失去四指,妻子患心脏病,82岁的母亲瘫痪,两个小孩在上学。

“平日吃青菜,孩子礼拜天回来才买点荤菜,养猪是为了过年。”谌水先说,电视、冰箱都是别人送来的,以前接不起管子,喝水要从别人家挑。“村里在山上选址,修蓄水池、接管。”谌水先说,至今,村里解决了1050人的饮水改造问题。

“谌水先父亲赶集走的路,也是去年通的。”副队长、安化县农行副行长李放争说,他们已修通1条公路,恢复了3条到组公路,还硬化了2.5公里道路。

去年,在扶贫队的帮助下,仙缸村已开通400户闭路电视与网络;维修了96户危房户,2户无房户搬进新居;还给村级综合服务平台选了址;产业基地开发以及养殖业贷款新政策也已出台。

【助富】

“失败者”当“茶苗园主” 产业+技术+政策=坦途

“以前也扶贫,三年换个点,多是出钱帮扶。”安化县农行副行长朱建社说,如今更立体,得有好政策、好产业,“不会扶贫队一走,村民退回原形。”

按政策,小额农户贷款3万-5万时,需有资产抵押。朱建社说:“单个农户大多无资产抵押,贷不到款。对此,我们出台了三人联保政策,三人有一定经济实力,互相作保。”他们还出台了针对农村大户的“财银保”,“大户贷款突破5万时,保险公司担保、政府贴息、农行审发。”朱建社解释。

除了政策的突破,结合安化实况,扶贫队还调整当地产业,重点开发茶园基地。

谌正安一家山田不多,他外出打过工,跟别人种过药材,尝试过牛、羊养殖,都没成功。2002年,谌正安开始尝试培育茶树苗,未活一棵。直到2015年,扶贫专家带来了技术,他收获了3亩60万株茶苗。谌正安说,他把赚到的近20万元全投入扩产,承包了30亩荒山田地。

“茶业办给茶苗栽培户每亩奖励1000元,茶苗补贴每亩2000元。”谌正安说,还有扶贫办各种政策、技术指导、贷款优惠、产业发展规划等,让人放心。

吃螃蟹的人不止谌正安,仙缸村今年已有3个种茶大户,总面积200多亩,也带动了村中几十个散户。

【期待】

村民:要产业持续发展

扶贫者:带头人+技术+信息

改变之下,仙缸人都认同了“新式扶贫”,期望渐高。

“电和教育迫在眉睫,如果不改善,扶贫没断根。”54岁的村卫生室医生谌益前激动地说。

“4000人的村子,没一个学校。小孩去上学,大人得陪着,要租房买菜,一年一家要额外开销2万元。”谌益前苦笑。

“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更完善,产业结构要调整,除了黑茶产业外,原有的楠竹、旅游资源也要充分利用,已将仙缸村规划到安化旅游中心。”东坪镇中砥管区书记夏正鹏表示。

“三个老村2000多人用的小水电改造项目已报到省电网公司审批。”李放争表示,他觉得村民还缺少技术、资金与信息,也缺领头人,更重要的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他希望仙缸的黑茶,将来能以“工厂+企业+农户”的形式出现,让村民的小日子过得更好。

记者在现场

归来者:

聊起未来 眼睛发亮

记者与快四十岁的村支委谌双超聊天,他曾在外打工多年,那些年,活很累,钱难赚,婚难结。

现在,他在家乡待得很有劲,上门给他介绍姑娘的乡亲挺多。

“背井离乡苦,家里的政策、条件都好了,我就想回老家,创业致富。”谌双超说。他也种了四十亩茶树苗,收益好的话,能挣几十万。

仙缸村回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见过世面又回到故乡,打工的经验和拼劲成了他们的资本。

聊起未来,他们眼睛发亮,也能听见他们的担忧与期待:比如茶苗如果跌价,还有什么可以对接黑茶产业,帮扶资金能不能更多……

毋庸置疑的是,在仙缸村,他们不再东奔西走,他们已将希望全部种在了故乡之上。

相关专题:湖南实施精准扶贫 加快推进扶贫开发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