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溪砚工艺:沉睡雪花滩千年的溪石奇珍

2016-03-14 09:39:25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编辑:万姗姗]字体:【  
湖湘多俊彦,山水蕴奇珍!如诗如画的湘中,有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名叫涟水。从龙山发轫,数百里奔腾,进入娄底与湘乡接界之地时,有一古镇,旧名溪口,现叫杏子铺。镇边有一滩,美名雪花滩,以江水急跌,水石相触,卷起千堆瑞雪而得名。

民间收藏的古溪砚

■ 段云行

湖湘多俊彦,山水蕴奇珍!

如诗如画的湘中,有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名叫涟水。从龙山发轫,数百里奔腾,进入娄底与湘乡接界之地时,有一古镇,旧名溪口,现叫杏子铺。镇边有一滩,美名雪花滩,以江水急跌,水石相触,卷起千堆瑞雪而得名。

雪花滩的瑞雪奇观,过去了亿万斯年。1958年,人们在雪花滩拦河筑坝,从此,一片平湖酿满,万顷波光如醉,原本山高谷深,泉声清亮的溪口,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湘中水乡,沉睡雪花滩底千年的溪石奇珍,亦因高峡平湖而水落石出。

一、 溪石身世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人间若许年”。一部《红楼梦》,浸透曹公对某块石头的良多感叹。

“我生无田食破砚,以文为业砚为田”。两宋文人的诗句,又体现了百代儒生对另一块石头的深深感恩。

石头是地球的骨骼,人类文明的肇始。因有石头,原始人燧石取火,并产生了劳动工具,石刀、石斧、石箭头,把人类带出了原始社会,进入了文明的殿堂。当中华大地从蒙昧中醒来,进入了有文字的历史后,笔墨纸砚,就成了斯文的分野,文化的象征。文房四宝,既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气韵。而处于四宝压轴之位的砚台,更是千百年来,文人词客、翰墨骚人心中的神秘洛神,无不朝思暮想,众里寻她千百度。

造砚之石,有别其他!

顽石只堪填沟壑,砚石必须具数德。一德朗硬。砚台与松墨,百年相切磋,石质不硬,不堪磨砺。二德细腻,墨的前世。本是青烟,结而成块,磨之成汁,唯其细腻,方成流丽。三德润泽。石中水分饱满,内含汩汩流泉,磨墨浸水,日久不干,方为上品。四德隽秀。砚在房中,既可泼墨挥洒,又能赏鉴把玩,才得显文人雅趣,壮士高风。

一方宝砚,百玉不换!20年前,张大千一方小小砚台,就拍出了近40万元。

唯其如此,中华文明五千年,笔墨纸砚千百代,流传至今的,仅存四大名砚,且因年代久远,石头稀少,日渐式微。

2003年,溪口农人曹长桂、刘锡忠等携雪花滩下石头到端砚故乡请专家鉴定,见到这种坚而不顽,纹理细滑,呵气成水,色彩丰富的水底精灵,曾经沧海的造砚行家们顿感意外,连呼“宝贝!”

其实,早在清代,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与书法大家何绍基就已对溪砚慧眼识了英雄。

邓显鹤在《南村草堂诗钞》中记道:“以湘乡雪花滩石为砚,佳者过端溪,五盖不足言也。”何绍基见之附和:“湘石佳者可奴隶五盖,端溪上品无以过。”

有鉴于此,时人咏之:“渐渐溪石,涟水之滨。温润柔腻,与玉为邻。琢之磨之,神奇纷呈。香炉映日,赤壁洗尘;玉树交织,远丘吐云。呵气生水,著墨闻馨。惠我艺圃,宏扬斯文。卓哉溪砚,双峰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