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湘绣技艺,被发现时只有邵阳的两位老人会

2016-03-01 09:26 [来源:邵阳新闻网] [编辑:万姗姗]
字体:【

阳利春76岁了,依旧手脚麻利,谈吐清晰。

大部分闲暇时间里,她都窝在狭小的阳台上,穿针走线。

她住在邵阳市绥宁县城。正月初六这天,家里来了几拨访客,亲戚、徒弟和慕名而来的陌生人。阳利春性格外向,乐于和访客分享自己的作品。眼下,那是一幅尚未完工的“苗家春耕图”。

兴趣来了,她会请访客绣几针,体验下这种独特的绣法——插绣。

 

  (阳利春保存的一枚老插绣针(左),和她自制的绣针。 袁树勋摄)

独特的绣法 斜斜地扎在布面上,不用回针

插绣的针管,是中空的。针尖附近,开有小孔。绣线从针尾穿进针体,再从小孔穿出来。

针法,也有别于人们对绣花针“穿过布面,再从另一面穿回来”的传统印象。阳利春手中的针,是斜斜地在布面上扎,好似频繁点水的蜻蜓。用行内话来说,这种绣法,是不用回针的。

扎一针,布的另一面,就留下一段凸起的线。阳利春手法纯熟,绣出的线路,宛如波浪般绵密起伏、排列紧凑。

绣一朵花,花蕊是黄色、花瓣是红色、花瓣的边缘是粉红色。三种颜色,就有三层波浪,一层盖一层。花边有叶,叶边有枝,枝上还有五彩斑斓的孔雀。这样一幅“富贵相伴”图,要花上几个月,扎下十几万针,扎出一二十层波浪线。

然后,就是“剪”了,把波浪般的线段剪短,只留下线头。

阳利春说,这个过程好像剪草坪,只是精细很多。就孔雀尾而言,羽毛与羽毛之间的沟壑要剪深些,羽毛尖上要剪细些。如此一来,才是一尾深浅有致、凹凸有型的孔雀尾。

这是在绣线波浪上的雕塑艺术。阳利春从小喜欢它的立体感。所以,十几岁的时候,妈妈要她学湘绣,她却更愿意跟着奶奶学插绣。

  (阳利春尝试在旗袍布料上绣图。袁树勋摄)

古老的手艺 官方发现时,县里仅两名老人会

那是20世纪50年代,阳利春住在绥宁县北部一个叫下湾的村庄。这片地域,位于多民族杂居的湘西南,落后、闭塞,却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留存。

阳利春记得,村里不少女人都能绣,但会插绣者,只有她的奶奶。这个如今已故的老人,用细竹管和鸟的骨头做绣针,喜欢在鞋子上绣制山水草木、花鸟鱼虫。后来“文化大革命”,阳家成分不好,这些传家的绣品,都一把火烧掉了。

阳利春学艺时,从走村串户的货郎手中买来了铁皮卷制的针。她听货郎说,这种制作粗糙的手工品,出自邻县小作坊。

那时候,印染布料已经在市面上出现了,它更受人们的青睐。在土布衣物上绣制图案,逐渐地,不再是居家妇女们的必备技能。

再往后,绣花针被机器彻底打败。插绣这门技艺本身,也从日常生活中消失。

到了新世纪初,插绣作为一门独特绣种被官方发现时,县里会此手艺者,仅有包括阳利春在内的两个老人。

绥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游庆平说,如果阳利春不是个有想法、爱折腾的老太太,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手艺,在本地估计就要消失了。

错失的机会 仅有一根粗糙的针,怕绣不好丢人

阳利春读过小学,在乡供销社工作过,在她这一代人里,算是有见识的。

她也一直觉得,自家这门绣法有些与众不同。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她还带着一幅作品去找到县妇联,希望能把它“送到北京去”。

妇联的工作人员叫来一个画家,画家也不懂刺绣,只是从美感的角度进行了点评。阳利春记得,评价是“有所欠缺”,这让她很是灰心丧气。

后来,她又绣了个世界妇女大会的会标,无处展示,只能藏在自家衣柜里。

但这些不安分的动作,也让当地的一些人知道,县城里有个“会绣花”的老太太,绣得还和别人不一样。

2004年,当地搞个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省领导出席,县里想让阳利春去县城表演插绣。她拒绝了。原因很无奈,买不到绣针。这种独特的工具,和插绣这门技艺一起,早就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当时她仅有的一根插绣针,是某个偶然的机会在地摊上发现的。针的年龄,比她孙女的岁数还大。针是铁皮包卷而成,制作粗糙,常年磨损,已经难堪大用。闲暇之余用作消遣还成,拿去表演技艺,她怕“绣不好,丢人”。

老人的试验 65岁时,用输液的针管自制成绣针

“不如自己做针吧”。她想到了输液用的针管,也是中空的。

“在火上烧红,固定住,用刻蜡版纸的笔在针尖附近钻眼。”当时已经65岁的退休老太太,躲在房里,不声不响地搞试验,居然成功了。

她把漆包铜线的表皮扒下来一小截,套在钻好孔的输液针上,一枚插绣针就这样成了。

“比之前用过的针都好用。”阳利春很满意。时隔多年后,她又拾起了这门手艺。

2007年,县城街头搞十字绣展。阳利春看了,觉得不过如此。她带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富贵相伴》,闯进了主管文化的副县长丰新妹的办公室。

“丰副县长看了,很感兴趣,说明年的‘四八姑娘节’,你去参加吧。”阳利春记得。“四八姑娘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就是在这届“四八姑娘节”上,阳利春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她和插绣这门艺术,从此一步步被外界所认识。

2009年,这门技艺以“苗族插绣”的名义,成功申报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阳利春被邵阳市一级认定为这项遗产的传承人。

2012年,“苗族插绣”成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她出席了湘鄂皖赣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当时,湖南仅抽调了1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这一活动。

 

  (阳利春和徒弟王雅可。王是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她尝试着把插绣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袁树勋摄)

传承 不少人慕名而来向她拜师学艺

出名之前,阳利春让儿子学制针,儿子嫌麻烦,让孙女学绣图,孙女也不感冒。她一度担心,这门手艺会后继无人。

出名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少人慕名而来拜师。

“你愿意学,我就肯教。”阳利春没什么讲究,先后收了20多个徒弟,包括她的两个孙女。

王雅可是她最新收的徒弟。这个大眼睛的漂亮姑娘,是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看过阳利春的作品后,她觉得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和自己的专业——服装设计相结合。于是,三个月前她登门拜师。

年前的期末设计作业,王雅可绣了一朵玫瑰。老师看到了,很感兴趣,问“这是个什么绣法”。

“我说这是插绣,它没有回针。”王雅可说,老师觉得很特别,把她的作业要走了。

她觉得,插绣的立体感非常好,放到旗袍、礼服上,应该别有一番韵味。

游庆平很赞赏王雅可的想法,“与市场相结合,这门传统手艺,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就像湘绣所经历过的那样。”

游庆平说,县里有人成立了一家插绣艺术品公司,尝试着批量销售这类产品。骨干技师,大多是阳利春的学生。

游庆平很期待他们能再折腾出一些更大的动静。

责编:万姗姗

来源:邵阳新闻网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