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在纽约:探寻三名老乡美国闯荡、奋斗的故事

2016-02-22 08:27:55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邓晶琎] [编辑:印奕帆]
字体:【


今年春节期间,湖南日报派出记者前往纽约,走访3位在纽约定居的湖南人,探寻他们在异国他乡闯荡、奋斗的故事——

湖南人在纽约


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华尔街,约500米长、11米宽,聚集全球顶级金融机构。邓晶琎 摄

李盛京(右一)一家人。 通讯员 摄

李畅生在自己创办的针灸诊所办公室内。 通讯员 摄

从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顶层俯瞰“不夜城”曼哈顿。邓晶琎 摄

2015年12月,李卉卉(左)与同事参加第57届美国血液学年会。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经典台词。这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电视剧,让纽约这座国际大都市成为不少中国人了解美国的窗口。

也是在那个年代,一批湖南人漂洋过海,走进纽约。据纽约湖南同乡会粗略统计,目前在纽约长期居住的湖南人不少于两千人。

1 开针灸诊所的文艺“老青年”:诊所九成患者是美国人

在纽约的华人圈子里,长沙人李畅生是个极为活跃的“多面手”。

当地时间2月9日,记者在纽约贾维茨国际会展中心初见李畅生时,他正饶有兴致地用长焦镜头拍摄一群跳舞的纽约孩子。

让记者有些意外的是,眼前这位高大儒雅、精神矍铄的绅士,完全看不出已年近七旬。

“我热爱生活,闲不下来,精力旺盛。”李畅生爽快地笑道。

站在一旁的美国《世界日报》记者左一心,忙着介绍:“他获得过纽约市摄影协会年度总冠军,还是纽约市业余合唱团团员呢。”

左一心也是长沙人,在她看来,老友李畅生更像是一名文艺工作者。

其实,李畅生的本职工作是一名针灸师。

2008年,61岁的李畅生和4个合伙人一起在纽约布朗克斯区合开了一家私人针灸诊所。

“来进行针灸治疗的患者中,九成都是美国当地人。”李畅生说。

记者不禁疑惑:针灸这项传统中医,能被纽约人认可吗?

“你难以想象,中医针灸进入纽约已有45年历史。”李畅生介绍。

1971年7月,跟随美国特使基辛格访华的《纽约时报》副社长詹姆斯·赖斯顿,在北京突发急性阑尾炎,手术后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缓解了术后腹胀症状,随即在《纽约时报》发表《让我告诉你我在北京的阑尾炎手术》一文。由此,中医针灸正式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视线。

而李畅生与针灸结缘并非突发奇想。

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疗系的李畅生,曾在长沙市第二医院(现长沙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岗位任职5年。因家人移居纽约,李畅生于1991年来到纽约,在一家药物研发公司担任高级科研人员。

在纽约定居几年后,已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李畅生,仍对钻研多年的医学不忍舍弃。可此时已经年过半百的他,如果要考取美国的医师执照,困难极大。

他想,自己虽然学的是西医,可身为华人,在美国发扬中医更有意义和发展前景。于是,李畅生在2003年边工作边考取了中医针灸师执照。

随后,李畅生与人合伙开办了针灸诊所。来看病的人中,有一位长期饱受肩膀酸痛的90岁老太太,她在接受了一年左右针灸治疗后,已经停止服用西药。而3位渴望戒烟的3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积极配合下,基本戒掉了烟瘾。

“是中医的疗效魅力,让纽约人越来越信任针灸。”如今,在纽约的针灸诊所已超过百家,李畅生则作为纽约市执照针灸师协会理事,继续为推广针灸身体力行、贡献力量。

2 不领工资的副总校长:让华裔后代传承中华文化

羊年除夕,在纽约哈德逊河畔84号码头,上演了一场主题为“长沙焰火之夜”的盛大焰火晚会。伴随着音乐大师谭盾的配乐,来自浏阳的焰火惊艳绽放,吸引了河畔两岸纽约市民驻足欣赏。

人群中,一对帅气的双胞胎男孩用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与身边的华人、美国人交流。

“他们今晚充当临时翻译,向美国朋友介绍我们家乡浏阳的文化。”双胞胎的父亲李盛京满脸自豪告诉记者:“他们虽然在纽约出生成长,可并没有遗失我们传统的中华语言和文化。”

李盛京是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不过他现在更多地被人称呼为“李校长”。

原来,李盛京还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校——华夏中文学校的副总校长。可他担任这份工作不领取一分钱工资。

“华夏中文学校是一个非盈利的组织。”李盛京介绍,这所学校已创办20多年,是一所周末上学的业余学校。

最初,几个华人家长为了让华裔孩子继承父辈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团结在美华人力量,开办了一所专门利用周末时间教授中文的学校。学校主要服务华人社区,很快得到在美华人的支持。

2001年,李盛京在培养孩子过程中,陷入了同样的思考:自己的孩子如果以后不会说中文,不知道湖湘文化,那将是李家的遗憾!

于是,李盛京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华夏中文学校,自己的大女儿、一对双胞胎儿子相继在该校学习。

在李盛京和几位华人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华夏中文学校目前已创办了20所分校,遍布新泽西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康涅狄格州,注册学生总数逾7000人。

“我们华人要在美国抱团发展,而创办中文学校就是一项很好的公益事业。”李盛京透露,学校运转资金来源于社会基金会的赞助,学校管理人员均属于不收取报酬的志愿者。

让李盛京欣慰而骄傲的是,自己的儿女不但学习成绩好,还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并培养了兴趣广泛、热心公益的优秀品质。

华裔孩子们表现优秀,健康成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子女来学校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

“目前,10%的学生来自非华裔子女,我们希望中华文化能在美国传承发扬。”李盛京说。

3 奋斗的80后:朝九晚五在曼哈顿

有人说,忙碌,是在纽约唯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于是,在繁华的纽约曼哈顿区,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云集于此,在梦想铸成的水泥丛林中努力奋斗。

1981年出生的李卉卉,和许多在国内打拼的80后一样,正值拼事业、忙家庭的年华。

李卉卉在美国最大输血机构——纽约血液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她的公司位于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上城。

每天早上8点,李卉卉从家中出发,搭乘40分钟火车抵达位于曼哈顿中心的中央火车站,然后步行至公司。9点,准时上班。

李卉卉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地中海贫血基因,她的日常工作与实验室各种精密仪器,以及大量学术论文密不可分。平常下午5点下班的她,有时遇到紧急项目,得加班至晚上八九点。

“我不能太晚回去,不然,我的女儿已经睡着,那她就一天都看不到我了。”当地时间2月11日下午5点半,李卉卉与记者在曼哈顿的一家酒吧见面时,提前打招呼说。

李卉卉有两个女儿,大的5岁,小的3岁。可李卉卉每天工作朝九晚五,在华尔街工作的丈夫杨松更是早出晚归,两人只有周末才有共同时间陪孩子。

好在杨松的父母均已定居纽约,可以帮忙看护孩子。

“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现在我们有了两个孩子,虽然很幸福,却总感到顾不过来。”说到孩子,李卉卉一脸兴奋与遗憾。

事业与家庭,如何兼顾?这似乎是中美职场女性面临的共同挑战。

其实,李卉卉初到美国时还只是一个满心新鲜好奇的学生。

1999年,从湖南师大附中高中毕业后,李卉卉选择了留学美国,在加州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又继续留校攻读生物医药方向硕士。

“那时的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李卉卉说。

2007年,从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杨松,在纽约华尔街找到了一份风投工作。于是,李卉卉跟随丈夫来到了纽约。在纽约,李卉卉找到了工作,有了两个女儿,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在事业上,李卉卉不断进步。她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了论文,职位从最初的助理实验员晋升至实验室主管;又考取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与纽约血液中心合作的博士研究生项目。现在,李卉卉正全力准备博士毕业论文,非常忙碌,无暇给予两个女儿足够的关爱。于是,她和丈夫商议把小女儿暂时委托长沙的父母照顾,大女儿留在纽约上学。

“我希望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期,我没有错过。”说完,李卉卉笑着向记者挥挥手,走向了回家的火车站。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