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乐天宇与“九嶷山学院”:弦歌不绝 声自远

2016-01-07 09:03:14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刘跃兵] [编辑:万姗姗]字体:【  
1981年,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就诞生在这里。创办者是我国著名农林业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

九嶷山上,白云悠悠,绿阴护夏,红叶迎秋。人生如画,岁月如歌。一位老人79岁时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的事迹,久久被人传诵——

弦歌不绝

声自远

——乐天宇与“九嶷山学院”的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九嶷山学院部分客座教授留影。(资料照片)


农林系谭涤教授行走不便,由学生背到田间授课。(资料照片)

“斑竹的故乡,有一座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学,校址在崇山峻岭中,校舍是残存的古庙,学生是高考落榜青年,教员是义务讲学的全国各地专家教授,经费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补发工资和退休金……”1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旁、即将开馆的乐天宇纪念馆,读着当年媒体对九嶷山学院的报道,禁不住热泪盈眶。

1981年,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就诞生在这里。创办者是我国著名农林业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

1 赔光5万元,搭上这条老命,也要回山区办学

走进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资料,述说着乐天宇办学的艰辛与执着。

1980年10月,79岁的乐天宇带着平反时补发的5万元工资,从北京回到家乡宁远县。他想在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九嶷山舜帝庙,自费创办一民办大学。

原九嶷山学院办公室主任乐桂生说:“对回乡办学,不少人劝乐天宇慎重考虑,一是他年事已高,二是民办大学投入大,又没有先例可循。”

乐天宇态度坚定:“我来时一团肉,去时一包灰。在山区办学,有利于解决山区人才缺乏的问题。就是赔光这5万元,再搭上这条老命,我也要把学校办下去。”他每月的350元退休金,自留50元生活费外,其余的也全部用于办学。80岁生日,乐天宇写下《八十生日告儿女书》:“以钱财留给子孙,是害了子孙,使子孙有依赖之心。养成贪图享受之罪。是不可以的……我在九嶷山做成3件大事,留给后人:创办一所大学,培养人才;将山林养好,使人民受其利益;建筑一个纪念虞舜的庙宇,以崇人间的道德,以垂后世。”

这时的舜帝庙残存两栋建筑,几根石柱支撑着数片屋瓦。

乐天宇请人翻瓦、补漏。还在旁边打下木桩,盖上油毛毡作教室,筹办“九嶷山学院”。他先办文化补习班,1981年3月1日,九嶷山学院文化补习班开班。由时任湖南省政府参事、长沙某中学高级教师刘养玄等任教。

正在纪念馆参观的彭政忠告诉记者:“我1975年高中毕业后,跟着父亲在九嶷山大山里做木工,听到消息,挑着做木工的工具走了30多公里山路,第一个到文化补习班报到。乐老慈祥地对我说,来了好好学习,虽然亲不亲故乡人,但必须通过招生考试才有书读。”彭政忠争分抢秒补习功课,还给学校做了20多条小板凳。

乐天宇创办“九嶷学院”的消息不胫而走,文化补习班原计划招生150人,一下子来了250多人。不断有人来,住宿成了问题。乐天宇安排大家到当地村民家中“搭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来求学的范华至今难忘:“8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我们6个人打地铺,直到大学毕业。”今年68岁的九嶷山村村民唐昌秀家3间不到80平方米的房间,曾住了15名学生,她说:“村民们都不收租金,大家相处很融洽。”1983届农林系学生张志力回忆:“我们3人与村民夫妇共住1间屋,中间用衣柜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