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市县负责人发言:适应发展新常态 培育增长新动能

2015-12-29 08:55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陈昂 周帙恒] [编辑:张梅]
字体:【

适应发展新常态 培育增长新动能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胡衡华

■编者按

12月26日至27日,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会议特别安排了市县交流发言,希望在全省上下形成比学赶超、深入思考、自我加压、奋力前行的干事创业氛围。

会上,长沙市、株洲市、常德市、衡阳市、邵东县、花垣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湘阴县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在经济建设工作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给出了他们的思考与实践。本报将他们的精彩发言予以摘登。

转型升级

培育增长新动能

长沙市市长 胡衡华

今年以来,长沙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更优,呈现出“三量齐升”的良好态势,尤其是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取得新突破。

长沙的主要做法包括顺应新趋势,把准转型升级方向;找准突破口,务求转型升级实效;把握着力点,强化转型升级保障。其中在转型升级方面,长沙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整体提质制造业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供给,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3D打印、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型住宅等新兴产业。特别是从2014年起,长沙抢抓移动互联网产业“窗口期”机遇,推动现代技术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

另外,长沙以补齐短板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为契机,突出研发、设计、金融、物流、服务外包、会展等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长沙还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商事制度,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政务服务网“三清单一张网”,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新设立企业34297户,增长18%。

王群

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空间

常德市委书记 王群

近两年来,常德立足宜居宜业,注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开拓发展新空间,突出科学定位、城市提质、产城互动、公共服务,较好地实现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

一座没有科学定位的城市,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常德提出建设成为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的发展定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努力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人在城市,心不能总飘着,一个人选择一座城市,就选择了他的一生。常德坚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三改四化”,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交通枢纽,目前已形成泛湘西北交通枢纽的雏形。

常德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市发展与做强工业园园区、提升文化旅游、推进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常德通过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改造提升经济增长的传统引擎,实现群众得实惠、发展增动力。

下一步,常德将加快建设成为泛湘西北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向“高铁时代”、“大城市时代”、“千亿产业时代”的三个发展目标迈进,建设成为智慧、健康、美丽、现代、幸福新常德。

 

沈志定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

邵东县县长 沈志定

“邵商”被誉为与“温商”齐名的“东方犹太人”,目前至少有60万成功“邵商”分布在世界各地。“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不仅是邵阳地方党委政府的共识,也顺应了在外漂泊多年、且颇有收获的成功企业家的愿望。

近年来,邵东坚持机制创新,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配套服务为保障,积极引导老乡回乡投资创业。邵东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履约、园区建设、配套服务等联席会议制度,四大家主要领导牵头,定期联系会商,现场排除障碍,为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利组织保障。同时,赋予了园区更多发展自主权,明确原由14个部门实施的39项行政许可事项授予开发区管委会直接实施,对法律规定不能授权的部门在开发区设立派驻机构。

在园区建设上,邵东坚持以邵商优势项目为核心,今年已吸引22家企业入园投产。其中“兴德缝制”于今年11月成功上市,为湖南省首家上市缝制企业。此外,邵东坚持以服务邵商发展为核心优化政务服务,凡涉及园区建设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由县政府服务中心全程代办,严格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数42700户,民营企业412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9家,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

罗建华

躬身服务

是招商引资的根基

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罗建华

五年来,江华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机遇,突出抓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188个,实际利用外资3.95亿美元,内联引资194亿元。江华的体会是:解放思想是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创造优势是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创新机制是招商引资的加速器,躬身服务是招商引资的根基。

江华坚持全民招商,把招商引资纳入绩效考核。凡有转移意向的企业信息,县“四大家”主要领导都登门拜访,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投资者,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感动投资者。

硬件不足软件补,优势不足服务补,投入不足作风补。江华以政府的工作效率换取企业的发展效益,树立了“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形成了“企业的事就是江华的事,企业的做大做强就是江华的做大做强,企业的成功就是江华的成功”的共识,对企业实行“母亲式”服务。采取项目到人、责任到人,跟踪服务、严格奖罚的措施,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用工、通信以及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积极为企业协调、快速办理,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因服务而受到不良影响。

江华坚持诚信至上,凡是违反政策的不承诺,凡是做不到的绝不夸海口,凡是承诺的坚决兑现;建设法治政府,依法保护合法权益,依法打击非法行为。

贺安杰

切实打好

投融资组合拳

株洲市委书记 贺安杰

在新常态下,扩大投融资的关键在于选准、选好项目。株洲坚持以项目促投资,高度重视项目的包装策划。近年来,依托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发、国家政策机遇,着眼带动社会投资、拉动消费需求,策划包装了大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的精准带动有效投资。

株洲建立了政府项目政策补偿平衡机制,把基础设施项目与优势产业项目打捆包装成片区整体开发项目,把公益性项目包装成经营性项目,有效解决了银行对公益性项目的贷款问题。针对财政结转结余资金沉淀,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今年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归集力度,设立5.3亿元产业基金和6亿元偿债准备金。抓住当前扩大直接融资的有利时机,株洲出台扶持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其中,轨道交通城路网和铁东路核心段两个项目,总投资约37亿元,采取PPP融资,中标投资方年收益率分别控制在6%和5.5%,特许经营期分别为17年和15年,两个项目都已开工建设。

另外,株洲还通过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着力给企业放权减负降费,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重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

李亿龙

激活金融活水,助推农村改革

衡阳市委书记 李亿龙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衡阳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和根本动力,以合乡并村为突破口,注重把中心城区的城郊乡镇与城市经济活跃区对接起来,把县城和中心集镇与周边乡镇强强联合,形成拉动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以此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提速。

衡阳大力推进农村“一流转五服务”和金融服务“三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衡阳全市铺开以农村权证服务中心、产权评估中心、产权交易中心、信用服务中心、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农村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为核心改革试点,把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山塘水库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业机械设备所有权等“五大产权”纳入抵押物范畴,搭建制度平台,实现从确权颁证、价值评估、融资担保,到产权交易、资产管理、风险补偿的“一条龙”服务,打通农业贷款缺乏抵押物的梗阻,唤醒农村“沉睡”资产,为农业发展引来金融活水。2015年,衡阳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双双位居全省第一。

罗明 

“五个精准”推进脱贫攻坚

花垣县委书记 罗明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花垣十八洞村,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花垣经过两年艰苦工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万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6120元;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显著改善;县域产业基础显著改善。

去年,花垣在十八洞村扶贫工作中探索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发展致富产业、精准改善安居环境、精准提供公共服务、精准创新扶贫机制等“五个精准”扶贫经验。借鉴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成功经验,花垣狠抓“要扶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三个方面工作。在“要扶谁”的问题上,重视群众参与监督,找准着力点,明确突破口,划好“分水岭”;在“谁来扶”的问题上,重视帮扶力量整合,成立“五个一批”工作组,设立乡镇扶贫办,选派驻村工作队,搞好结对帮扶;在“怎么扶”的问题上,重视机制完善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大户引领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自力更生的内生作用。

黎作凤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罗新国 摄)

融长借力做大县域经济

湘阴县委书记 黎作凤

湘阴最大优势是紧邻省会长沙,根本出路在融长借力发展。湘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湘阴以“承接长沙、服务长沙、配套长沙”的要求,坚持把强园兴工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推动力,主动承接、服务、配套长株潭发展,全力提速新型工业化。

融城借势,湘阴大力推进交通融城战略,举全县之力完成总投资10亿元的芙蓉大道北拓湘阴段建设,融入省会半小时经济圈。“十三五”期间,湘阴还将争取长岳城际轻轨、平益高速、环湖公路等交通干道经过湘阴,进一步畅通融城通道,放大区位优势。

咬住争创国家级产业园区目标,湘阴大力推进湘阴工业园区建设,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引进落户项目110个,在与望城茶亭交界处开发金龙新区,打造湘阴经济新的增长极,已签约落户项目40个。

湘阴滨江、临湖、通江、达海,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水上必经通道,湘阴坚持以水兴业,打造长株潭区域性港口物流基地,加速漕溪港深水码头建设,以弥补长沙港枯水季节通航能力的不足。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建设即将竣工。同时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漕溪港产业新区,吸引了一批大耗水、大运量企业落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湖南日报记者 陈昂 周帙恒 整理)

责编:张梅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