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中上游现1961年以来最大冬汛 新一轮强降雨又来袭

2015-11-16 08:16 [来源:华声在线综合] [编辑:张梅]
字体:【

湘江中上游现1961年以来最大冬汛

25.3万人受灾 洪峰还未过去,新一轮强降雨又来袭

 

11月14日晚,罕见的冬汛洪峰经过湘江衡阳段。连日来,湘中以南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局部地区大到暴雨。 记者 曹正平 彭斌 摄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11月15日讯 今天,记者从湖南省减灾委办公室、省民政厅获悉,11月11日以来,我省湘中以南地区发生了一轮强降雨过程,湘江中上游因此发生1961年有记录以来最大冬汛。面对灾情,全省上下迅速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据气象部门预计,15日-17日仍将有较强降雨天气过程,其中15日湘南地区暴雨,16日-17日湘西南、湘东地区暴雨,18日雨势减弱。

25.3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4.01亿元

截至15日8时,强降雨导致永州、郴州、衡阳、邵阳共有15个县区的25.3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9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754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2千公顷,绝收面积2.3千公顷,倒塌房屋68户173间,严重损房133户262间,一般损房495户1170间,直接经济损失4.01亿元。

灾害主要集中在江华、江永、祁阳、双牌、道县等地。其中,道县全县27个乡镇(街道)受到大到暴雨袭击,潇水河沿河低洼村庄、农田、商铺和民房进水,县城低洼地段进水,部分居民被困,浸泡时间长达40个小时。

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涔天河水库老坝遭遇洪水漫坝,城郊西佛桥遭一艘挖沙船撞击,出现险情,水口镇等多处道路出现塌方,数百亩蔬菜被洪水浸泡,多地大片农作物被淹。江永县桃川镇农贸市场、4个居委会居民房屋及锦堂等30个村庄被淹,县城新街等路段积水达0.8米深。祁阳县部分村庄、农田、菜地进水受淹,局部低洼地带形成内涝,仅潘市镇九洲村就紧急转移1200多人。

永州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救灾人员24小时在岗

灾情发生后,永州市于13日16时启动市级Ⅳ级应急响应;祁阳县13日12时启动县级Ⅲ级应急响应,沿江学校全部停课,并转移低洼地带3000余人。与此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应对。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灾害过程受灾严重的永州市、县两级共投入救灾应急资金66万元,发放棉衣被3500余件(床),运粮油食品、衣被、生活用品、救灾设备等物资折合人民币100余万元,累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0900人次,救助受灾群众7500人次。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领导值班值守,救灾工作人员坚持24小时在班在岗,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上报灾情,并妥善安置灾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及时向灾情最重的地区派出救灾工作组。目前,全省救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记者 杨昱 通讯员 祝林书

以防汛成效检验专题教育成果

省防汛办启动汛期模式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11月15日讯(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谢胜虎)面对湘江中上游发生196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冬汛,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简称“省防汛办”)迅速启动汛期模式,及时组织各地科学应对,以防汛抗洪的成效检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

快速反应。省防汛办以防汛值班为中心,全面做好全省防汛抗灾服务工作,并从12日8时起恢复24小时防汛值班。14日11时许,省防汛办接到14时30分召开防汛会商会的紧急通知,值班人员快速反应,在2小时内就做好了汇报材料起草、参会人员通知、会场准备等会务准备工作,并在会后第一时间将省防指领导指令传达到市、县。10日以来,省防汛办先后下发4个通知,要求湘江沿线各地全面做好湘江冬汛应对工作。

加强值守。省防汛办加强值班力量,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全面收集各地灾险情和行动情况,及时整理、分析和报送防汛抗灾动态信息,主动向省委、省政府和省防指领导提出防汛指挥决策建议。加强值班抽查,督促各级防汛责任人到岗履职。11日至14日,省防汛办抽查40余个市、县防汛办和水库值班防守情况,抽查情况良好。

科学调度。省防汛办提前研判,科学调度大型水库,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充分发挥拦洪削峰作用,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省防汛办及时组织气象、水文等部门实时会商,滚动研判防汛抗灾形势,为防汛抗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一页:

中央救灾物资长沙储备库年底投用

中央救灾物资长沙储备库年底投用

记者 杨昱 通讯员 祝林书

湖南位居我国中部,充分发挥着“一带一路”的优势,但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势地貌和典型的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导致湖南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严重制约着省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11月15日,三湘都市报记者从省减灾委获悉,“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下拨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20亿元,通过不断健全防灾减灾体制体系,以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

健全灾害预警体系

增强抗灾防御工事

根据以往灾害的发生规律,湖南每隔3-5年就会出现一次重特大自然灾害。自从2008年冰灾后,湖南还没有出现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这意味着全省的灾害救助工作重心将从救灾转变为防灾。今年,根据工作需要,省减灾委成员单位由26个增加到了31个,以增强大灾发生时,各部门间联动救灾的能力。

2014年,我省还投入2200万元,完成了省救灾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一期工程,初步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互通互联。此外,通过实施湘、资、沅、澧四水和中小河流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地级市已基本具备50年一遇防洪能力,县城及洞庭湖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防洪能力。

提升应急救助能力

保灾民12小时内得救助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下拨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20亿元,救灾棉被24.3万床,帐篷1万顶,救助受灾群众1680万人次,确保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目前,省本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每年预算由“十一五”末期的4000万元增至6000万元。全省已建成岳阳等6个市州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正在开工建设10个县级储备库,投入资金达6400万元。同时,投资达8500多万元的中央救灾物资长沙储备库今年底将竣工并投入使用,救灾物资层级化储备、网络化布局初步形成。

此外,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安排资金1100万元,创建城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23个(其中国家级212个,省级411个);编制各类灾害隐患清单2000余份;设置灾害应急避难场所15637处,可容纳人数超过850万人。

延伸

我省探索减灾防灾

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展望“十三五”规划,副省长蔡振红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今后将不断完善各项预警机制,还要加大对防汛抗旱、气象减灾、国土地质等减灾项目建设的投入,以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此外,我省将积极探索建立减灾防灾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比如在全省范围内创建1000个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健全城乡社区减灾救灾工作机制。

■记者 杨昱 通讯员 祝林书 

(来源: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

 

责编:张梅

来源:华声在线综合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