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富民好班长
——记长沙县原县委书记陈香成
湖南日报记者 何淼玲 于振宇
长沙县是三湘“首善之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位县委书记功不可没。他就是首批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长沙县原县委书记陈香成。
陈香成1938年出生在邵阳县一个山村。1961年,他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来到长沙县工作,1984年当选为长沙县县长,1988年晋升为县委书记。
11月3日,湖南日报记者来到陈香成曾经工作过的长沙县,找寻改革开放初期,这位老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拼搏进取、兴县富民的故事。
18项指标居全省第一,他没有沾沾自喜
1989年,长沙县人均产粮、生猪生产、乡镇企业总收入、预算内财政收入等18项指标在县一级里面都居全省第一。
面对荣誉,县委书记陈香成没有沾沾自喜,而是陷入沉思。此时,他想到的是“第八十九”——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中,长沙县排第八十九位。他想的是长沙县存在的差距。
夜幕降临,陈香成和县委常委们开起了“清夜扪心”会。陈香成说:“成绩说明过去,今后仍须努力,富民兴县这篇文章没有打句号的时候,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把乡镇企业抓上去。”
榔梨镇汽车车身厂因技术不过关而影响产品质量和销售,陈香成专程赶到湖北,驱车往返近2000公里,请来了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作技术指导,很快使产品质量达到二汽规定的标准,并纳入了二汽的联营网络。
地处边远的五美乡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陈香成几次到技术力量雄厚的河田水泥厂,登门动员硅酸盐工程师陈新中到五美乡担任乡长,主抓乡镇企业。陈新中不负众望,短短几个月就使五美乡一座年产近5万吨的水泥厂开工上马。
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是3.4亿元,到1990年飙升到16亿元,在当时名列三湘之冠。
“有一户缺吃少穿就是我的失职”
1988年3月的一天,陈香成看望生病住院的儿子。听护士说,双江乡有个退伍军人在这里住院。为了治病,他连耕牛都卖掉了,住院吃饭的钱都是医护人员资助的。陈香成心情十分沉重。
他买了一些水果、罐头,走进这位退伍军人的病房,劝慰他安心治病。并找到民政局负责人,组织救济资金1000多元,帮这位退伍军人解了困。
这件事使陈香成意识到,富县有穷乡,富乡有穷村,富村有穷户。从这以后,他经常深入贫困地区蹲点扶贫。他说:“哪怕还有一户缺吃少穿,就是我这个县委书记的失职。”
牌楼乡的山峰村和荷花村,1987年以前不通邮、不通电、不通车,生产、生活资料靠肩扛背驮。陈香成先后5次来这里调研,县里领导、区乡干部带领当地群众炸石开山,架设了一条4.8公里长的高压线,兴修了11.7公里的盘山公路,极大地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通过领导干部联区蹲点、部门对口扶贫,几年时间,全县20个贫困村普遍增强了“造血功能”,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3天不下基层,我心里不踏实”
全年出勤355天,加晚班292个,下基层119天……这是县委办提供的陈香成1990年考勤登记。当县长、县委书记的8个年头,陈香成成天在基层转。他说:“3天不下基层,心里不踏实。”
陈香成回忆说,他下基层一趟短则三四天,长则十天半个月。他认为,正确的决策来自基层,成功的经验来自基层,大地的丰收来自基层。
一天凌晨,陈香成5时就起了床,准备到自己蹲点的白沙乡检查冬季农业生产。前脚刚跨出门,他突然感到一阵胸闷头昏,扑通一声倒在房门口。妻子见他脸色苍白、冷汗淋漓,便将他扶上沙发,正准备打电话叫车送医院,被陈香成一手按住了。他说:“办公室的同志如果知道我昏倒,准不让我下乡,只有别让他们知道。”妻子痛心地说:“老陈呀,你真是命都不要了。”
陈香成按时赶到了白沙乡。下车时,他走路不稳,摇摇晃晃。乡里的同志见状劝他先休息一会儿。他摆摆手:“给我冲一碗白糖开水就行了。”陈香成了解到这个乡领导办样板、骨干作表率,把万亩油菜和小麦种植任务落实到户到丘块的经验后,当即决定推广这个经验,对全县当年冬种任务的落实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情意我领了,甲鱼你得拿回去”
陈香成说:“人民的公仆,只有对生活甘于淡泊,清正廉明,才能使周围的同志信服,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陈香成有条原则:要求下级廉洁,上级首先要廉洁,县委书记更要率先作表率。
高桥乡有个村民,读初中的女儿因病中途休学,在报考中师时,没法报名。父女俩找到陈香成。他出面与县教育部门交涉,这名学生最终以优异成绩被浏阳师范录取。这位学生的父亲与哥哥专门捉了3只土甲鱼,骑着单车走了50多公里送到陈香成家里。他坚决拒收:“情意我领了,甲鱼你得拿回去。如果为民办事要收礼,那我还是什么共产党的县委书记!”父子俩只得作罢。
廉生威。陈香成和县领导班子的清廉作风像磁石一样,把全县广大干群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兴县富民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