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勘局四一六队队长张国华:严“磨”成实“矿”

2015-07-15 07:44:04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张斌 匡年香] [编辑:刘颖]
字体:【

严“磨”成实“矿”

——记湖南省地勘局四一六队队长张国华

湖南日报记者 张斌 通讯员 匡年香

7月中旬,记者初次见到湖南省地勘局四一六队队长张国华,他正整理行装,准备赶去招标现场:“今晚去新化,明天去桂林。”这种忙碌的生活,几乎是他的工作常态。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34年的地勘人,张国华衣着朴素、待人诚恳,干起事来实实在在,有胆识有魄力,职工们都亲切地称他“张队”。这些年来,他奉命于危难之际,不仅带领干部职工使特困单位扭亏为盈、步入正轨,还带领团队创造全国地质找矿的“锡田模式”。

如果说矿石需要细细打磨才能成宝石,那么戴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光环的张国华就如矿石一样,几经磨砺,绽放出共产党人的璀璨光芒。

临危受命

2003年的四一六队,是省地勘局经济最困难的单位,被列为株洲市的特困单位,不仅负债累累,职工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大量人员下岗,人心涣散。

“那时候,单位连车子的油费都掏不起,谁要用车就自己掏腰包加油。有的双职工家庭特别困难,家里吃饭、小孩读书都成了问题,有的甚至去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菜叶子吃……”回忆当年的情景,老书记佘湘伟感慨。

正是这个时候,43岁的张国华受命接任省地勘局四一六队队长。然而5年前,当时38岁的张国华临危受命,赴邵阳担起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院长重担,几经拼搏,带领单位在行业中一改颓势、独领风骚。这次,他再一次临危受命,撇下在邵阳的妻儿独自一人来到株洲,扛起四一六队的大旗。

“集体账上只剩下几千块钱,全队700多名职工中,困难职工就有278名,有的困难职工家中用两条长凳、一块木板搭成床,破棉被又黑又硬,看着十分心酸。”张国华回忆,单位的市场谋生手段单一,从业资质低,业务项目少,技术人员严重外流,连一台像样的施工设备都没有,一个个问题犹如一座座大山压在肩上。

“只有先提振信心,才能把大家的心凝聚起来。”他和时任队党委书记的佘湘伟及其他班子成员确定了一条工作思路:内严管理、外拓市场;积聚人才、振兴产业;狠抓项目,提高效益。而这其中,头等大事就是跑市场要项目。张国华还带领班子庄严承诺,所有班子成员一律不搞业务提成,一切利益归队里、归职工。

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在外,张国华就一一登门拜访,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好几位技术人才被张国华的诚恳感动,决定回来工作。

“大家愿意回来感动的并不是钱多钱少,而是张队这个人打动了我们,感觉他确确实实是个干实事的人,感觉他确实能带领单位走出困境。”作为当年“回归”的一员,现任总工办主任、副总工程师的朱貌贤感叹地说。

沙漠鏖战

为了接到项目,张国华身先士卒,多方联系,走在跑市场的前线。队里账上没有钱,他从原来的单位借来2万元钱做启动资金。

经过1个月的辛勤奔波,张国华带领单位终于争取到了一个新疆阿和公路(阿拉尔至和田)地质测量项目。

这个项目地处沙漠无人区,工期紧,条件十分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很多外单位不肯接手。面对困难,张国华一咬牙,勇敢接下了项目。

很快,17名职工精干力量随即组成赴新疆项目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20多岁。临行前,张国华组织大家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座谈会开得有声有色,信心大振。

在这种信心的指引下,17名队员在长150公里、宽30公里的沙漠无人区,住着帐篷,克服缺水、严寒、风沙、昼夜温差大、生活物质极度缺乏的巨大困难连续奋战。为了安全起见,队里给项目组租用了海事卫星电话,张国华通过电话密切关注队员们的状况,代他们向家人报平安。经过近30天的奋战,项目组提前高质量完成了工作任务。

大年三十,张国华率全队职工、家属在大门口迎接这些英雄队员凯旋而归,走进门才看到,每名队员的脸上都被大风刮得红扑扑的。职工们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感人场景,这一项目不仅给队上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

几个项目下来,张国华一心为公、敢啃硬骨头的形象在职工中逐步传开,很多流失在外的技术人员主动要求回队上班。在张国华的带领下,仅仅一年时间,四一六队就实现扭亏为盈,到2006年年末,不仅还清了2003年以前的所有债务,还结存货币资金627万元。

2006年,省地勘局党组决定让同在株洲的四一六队和水文一队合并,张国华担任合并重组后的新四一六队队长。张国华再一次顶住了压力:业务范围从省内扩展到了省外境外,业务资质从没有一个甲级到现在拥有12个专业甲级、1个施工一级,单位经营量逐年提高,到2014年已达到4.4亿元,实现了从“株洲特困单位”向“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全国“优秀地勘单位”的蜕变。

“锡田模式”

能为国家找大矿、找好矿,一直是张国华的最大梦想。

2003年,队上经过努力承担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湖南诸广山——万洋山地区锡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组组建好后,张国华就带领四一六队在茶陵、攸县、炎陵等地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地开展工作。

此前多次勘查资料显示,茶陵县锡田地区应属于220万年前的印支期花岗岩,成矿概率很小。但是,科班出身的张国华带领大家多次实地勘查认为,这里仍然存在找到大矿的希望。

在细致的调查中,锡田地区找矿终于有了新发现:印支期花岗岩只是地面的一层皮,深部则是成矿条件较好的燕山期花岗岩。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以往对南岭地区成矿规律的判断,坚定了各方找矿的信心。到2007年,该项目国家累计投入1032万元,共探获钨锡资源量25万吨。其中,“锡田矿区锡矿普查”探矿权范围内,探获钨锡资源量5万多吨。

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项目结题、提交成果,另一种选择是争取政策支持、继续开展工作。限于当时国家专项资金的定位,想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大规模投入难度极大。张国华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项目负责人几经商讨,决定大胆创新和尝试,积极引入商业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级部门在多次听过张国华的汇报后,觉得他的想法可行。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地勘局大力支持下,借助于湖南省政府的力量,取得了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批”后,2007年8月,四一六队与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勘探开发茶陵县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协议”,并于2008年4月合作组建“湖南有色锡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省国土资源厅采取协议转让探矿权的方式将探矿权作为四一六队投资入股形式过户给“湖南省有色锡田矿业有限公司”,并确保在锡田56平方公里范围内只设一个探矿权主体。

2008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株洲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地勘局、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签订共同推进包括锡田矿区在内的“诸广山——万洋山地区矿产勘查合作协议”,加速了成果的产出及应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这一成功的范例和找矿新机制命名为“锡田模式”——“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矿权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赢”。这是继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之后,我国地质找矿机制的又一次创新。

“我是一名地勘人”

在妻子的记忆里,丈夫张国华对职工很怜爱,对自己和家人却过于“苛刻”。而说起身边的地勘兄弟姐妹,张国华却饱含深情、近乎哽咽:“这辈子都舍不得他们。”

在省物勘院时,单位一次分福利房、一次建集资房,张国华都要了其他职工选完后剩下的房子,一次是一楼,一次是负一楼阴暗潮湿的住房。他还动员同在物勘院工作的妻子一起为单位开拓市场,妻子创收300余万元,却从没拿过业务费,仅仅是每天有2块钱的自行车补助。

刚到四一六队时,队里没有宿舍,张国华在旁边租了一间破旧招待所就住了下来,一块霉豆腐就是下饭菜。由于经常在外,饱一顿饿一顿,他落下了严重的胃病。2008年冰灾期间,张国华在赶赴与客户洽谈合作项目的途中,在冰冻的路上不慎摔裂了右骼臼骨。医生要他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但张国华简单治疗后,每天仍坚持拄着双拐办公。

2010年8月,年过五旬的张国华来到到四一六队第一个境外地质调查项目——柬埔寨王国桔井省五千山多金属矿项目实地踏勘考察。当时正值炎夏,原始森林没有路,张国华和同事坐着摩托车在密林中穿行,一天下来屁股都磨破了皮,手脚被树枝打烂割伤,更不用提蚊子、蚂蟥的叮咬了。途中他们遭遇暴雨,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生疼,雨衣一下子就被大风吹破了,淋了个落汤鸡。暴雨停后,又被太阳烤干。衣服刚干,接着又是一场暴雨。一行人早上六点出发,晚上八九点才回到驻地吃上一口热饭。但张国华坚持了下来,从没说过苦。

张国华就是这样,脚踏实地、坚韧无私、真抓实干。12年来,张国华带领单位投入几百万元用于院内环境的美化、文体活动设施的修建、入院通道的改造、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共投入了170多万元用于困难职工的慰问和帮扶,解决了几十名零就业家庭的下岗职工的再上岗问题……如今,职工们的工资福利提高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幸福指数逐年提高。只要提起队长张国华,大家都会不由伸出大拇指。

“我是一名地勘人,找矿立功是我的追求,富民强队是我的责任。只要能为国家资源保障出一点力,为职工群众生活幸福出一点力,我就算经历再多磨难也无怨无悔。”面对记者的访问,张国华道出了他的心声。

相关专题:湖南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