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严三实"的好干部 唐江萍:我守我本真

2015-06-27 09:53:47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陈勇] [编辑:张梅]
字体:【

我守我本真

——记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唐江萍

湖南日报记者 陈勇

她,35年坚守精神病医疗服务一线,从临床医师做到医院院长,把一家濒临绝境的民政收养机构,变成了多元服务、年收入过亿元的新型医疗服务机构,赢得了广泛赞誉。她,就是今年56岁的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唐江萍。

七一前夕,记者走近唐江萍,感受这位铿锵玫瑰不一样的风采。

踏实苦干,医院从困境中求得新生

“精神病医院改成福利院,不合适,医生怎么在福利院里工作呢?”长沙市精神病医院部分医生对单位改革提出反对意见。

这是13年前一场关于改革的争论。

2002年6月,在精神病医治服务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时任长沙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的唐江萍临危受命出任院长。此时,该院业务萎缩、入不敷出,职工津补贴拖欠近两年未发,面临生存危机。

唐江萍立下了“踏踏实实干、要干就干好”的誓言,她要团结带领一班人拼搏奋进,服务社会,让医院走出困境。

经过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唐江萍发现,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寄养、临终关怀的市场需求,与社会、家庭所能提供的服务保障矛盾日趋突出,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癌症晚期临终关怀,老年心理障碍与性格异常等病患,人数越来越多,家庭护理普遍不专业,而各大综合性医院因为病床资源紧张等原因,都不愿意收治这些病人。

长沙市精神病医院丰富的精神科资源,正适合开展拾遗补缺的“错位竞争”。将医院业务拓展战略转向老年护理关怀领域,走医疗、养老、康复保健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医疗呵护之路,是决战决胜之举。由此,唐江萍提出将医院改名为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部分人安于现状,于是出现了观点交锋。

面对意见不一,唐江萍没有急于拍板决策,而是和班子成员一道,组织全员大讨论,开展各种调研考察,还请湘雅医院医疗专家来院讲课,开阔视野。

大家慢慢看明白,改名不是为了改名而改名,而是一场改革,是体制机制、运行模式、思维观念等方面的全方位革新,是单位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这样,职工思想高度统一起来,福利院很快定下了崭新的战略目标:对外整合资源、对内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争取政策支持、拓展新业务、激发人才活力“三箭齐发”,实现精神卫生、养老服务、自愿戒毒“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先后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1.2亿元,新建成6栋病房和一栋门诊综合大楼,升级换代了医疗设施设备;破旧的老院改成绿树成荫、碧瓦长廊、庭院错落、整洁干净的花园式环境,大大改善了病人医疗、康复和生活条件。

——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一批年轻、有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的员工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理顺责权利关系,合理拉开效益工资档次,调动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引进国际领先理念,创办中国大陆第一家社会公益性精神康复会所“长沙心翼会所”。2007年,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与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合作,引进国际领先理念的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免费为精神病人提供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服务,帮助他们重获友谊、重新投入家庭、赢得教育或就业机会。同时,大胆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将医院自愿戒毒中心由偏僻城边角落搬迁至市中心韶山路。

13年来,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病床由原来的300张发展到现在的1800张,形成一院三址格局,收养收治精神病人数平均每年递增30%,年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470万元到去年实现1.2亿元。全院职工福利待遇每年以10%幅度增长,过去留不住人才,没有一个本科生,现在拥有硕士研究生毕业专业人才21名。

病人的需要铸就使命感,执着坚守前沿阵地

说起精神病患者,不少人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这种场景:衣衫不整、披头散发、自言自语、时哭时笑......许多正常人面对这个特殊群体,唯恐避之不及,唐江萍1981年医疗专业本科毕业后,就走上精神病医疗服务岗位,至今34年多。作为一名女性,为人妻、为人母,她是如何坚守的呢?

面对记者的疑惑,唐江萍快人快语:“我不是没有动摇过,也不缺少离开的机会。精神病人虽冠以‘病人’,却不能得到一般病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爱、家人呵护、朋友慰藉,而往往被亲人疏离、陌生人歧视,丧失人格尊严,每次我一动离开的念头,一想到这些,我就提醒自己要信守内心承诺。”

有一次,唐江萍经过一间病房时,正遇到一位年轻男精神病人仓皇躲避医疗强制措施。他看起来不到20岁,身材魁梧,却衣衫褴褛,面对医生的强制和家人的训斥,耷拉着头,缩成一团,恐惧地躲在病房角落,最后不慎摔倒在走廊的煤堆里,露出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眼神充满恐惧、哀怜、无助。

那一瞬间,唐江萍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她坚定自己的选择:精神病人也是人,因为上天的不公,他们已经受尽苦难。自己是做这一行的专业人员,要留在精神病医院,努力用所学来帮助这些病患者,为他们解除痛苦,给他们关爱和温暖,使他们保有做人的尊严。

2003年,唐江萍的丈夫被中组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派往江西任职,一年后,江西省儿童医院希望他能留在医院发展,江西省委组织部两次登门做唐江萍的工作,希望她去江西省一家三级医院担任领导职务。与丈夫一起前往江西发展,不用饱受异地相思之苦,儿子也能在母爱与父爱的双重关怀下健康快乐成长,吸引力自不待言。但一想到精神病人那双眼睛,唐江萍就感到一种慈悲的力量、一种使命感,再三考虑后,她婉拒了邀请,坚守在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精神卫生工作前沿阵地。

唐江萍以更加慈悲之心、耐烦之举、感恩之意,善待着病人和家属。她当了院领导,依然坚持到病房查房、倾听病人心声。有一次,院里收治了一名怀孕7个月的河南籍流浪精神病患者娟子,唐江萍嘱咐医生护士为她做全面清洗,为了治好她的腹泻又不影响胎儿发育,唐江萍建议医生采用温和的中药医治。娟子的腹泻治好了,孩子也健康平安地出生了。

唐江萍的风范感染着每一位员工。去年10月,长沙市45岁的汤明来到该院精神科二病室治疗,因为害怕被别人“毒害”而拒绝进食,医生、护士总是每餐耐心地劝他吃饭。有一天,护士长胡军燕端着饭碗递到他床头,准备喂他吃饭时,他突然端起饭碗扣在她头上,饭、菜、汤洒了一身,小胡没有生气。第二天,为了让他相信饭菜没有毒,小胡就自己先吃一口再喂他吃一口,还帮他穿衣洗澡,陪他聊天,教其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就这样,小胡“陪吃”了3个多月,汤明病情渐渐好转,出院后,他托社工给医院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大爱无疆”4个大字。

今年6月17日,记者在该院老年科临终关怀病室看到,环境窗明几净、整洁明亮,80张病床躺了79名病人,绝大部分是七八十岁以上的重症老人,24名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7.2岁。老年科主任黄艳红告诉记者,临终关怀病室目前还没有给医院盈利,主要是为社会、为家庭分忧,但院里在设备、技术配备上全力支持,唐院长嘱咐她们,不少老人在福利院住了那么多年,再回自己家里去不大可能了,福利院要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过得有尊严。

与金钱相比,更应爱惜名声;与富足相比,更应向往自由

作为一院之长,手中权力覆盖经济业务、项目建设、人事调整、物资采购方方面面,穿插着各种利益诱惑,如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时刻考验和检验着唐江萍。

唐江萍选择敬畏权力。她觉得,与金钱相比,更应爱惜名声;与富足相比,更应向往自由。

当还是一名普通住院医师时,不时会有精神病患者家属出于感激,向她送土特产或红包礼金,唐江萍从不接收。

药品采购是医疗行业最受人关注的利益链,是医疗腐败的重灾区。有一次,在医药公司上班的一位表妹找到唐江萍,希望“通融通融”给三福售药,六亲不认的唐江萍让她吃了“闭门羹”。面对“背景深厚”的供药商因拒绝合作而发来的恐吓短信,唐江萍毫不畏惧,始终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结果被“药贩子”公认为“不懂味的人”。

唐江萍乐意“不懂味”,她深深知道,一旦“懂味”收受了药品回扣,这些钱将转嫁到药品价格上来,最后吃亏的是国家、病人及家属,这对于许多已因病致困的患者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我选择清清白白用权。”唐江萍感慨道,清白用权,就是干净做人,是对人性的坚守,惟其如此,才活得坦荡、活得舒展、活得自然、活得真实。

当儿子高考的时候,单位司机建议用公车送一下,唐江萍和小孩都表示反对,宁愿骑单车到校,也不坐公车赶考;当重大项目——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新门诊大楼招标承建项目展开之时,很多熟人、朋友、亲戚找上门来想承接项目,领导打招呼要求“关照”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唐江萍一律给他们“不懂味”,不开私利之门。

一个人随着职务升迁、面对越多诱惑,还能不改初衷,记住来路,需要滴水穿石的修为、云淡风轻的定力。

对此,唐江萍孜孜以求。

相关专题:湖南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