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届文科第一:上北大 任职美国三大银行

2015-06-25 10:43:06 [来源:潇湘晨报] [责编:刘颖]

6月3日,1988年高考湖南省文科第一名李小赣。图/记者唐柏清

对于郴州安仁这个湘南小县来说,李小赣至今仍是一个传奇,更是后来的学子们一个标杆式的存在。

作为1988年高考湖南省文科第一名,她考入北京大学,学最热门的专业,保研、留校、出国深造,先后任职于美国三家大银行,她的人生履历可谓丰富多彩。曾经的“高考第一名”身份,却一度让她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她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在压力中前行,获得人生的一笔财富。

6月上旬,在李小赣回乡探亲的间隙,潇湘晨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回望当年,对于教育的思考、人生的奋斗与选择,她有了不同的价值观。 本报记者周喜丰郴州报道

人都坐到理科教室了,还是报了文科

“我没觉得高考第一名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荣誉,我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顺理成章,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李小赣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母亲是教师,父亲是医生,分别在不同的乡镇上班。所以,她童年的记忆主要是在乡下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那几年。

6岁那年,李小赣的妈妈说,你该念书了,就把女儿带到了自己教书的小学。由于长年不在母亲身边,李小赣感觉到有一点隔阂,她很不安分,没读几个月就又赖到了爷爷奶奶那儿,相当于逃学了一年。这一度让她母亲着急上火。

第二年,李小赣重新上了一年级。因为比同班同学普遍要大一岁,她觉得自己别的地方比不过的话,念书这方面一定要比过别人。

读书一是态度,二是方法,首先需要自己想念,方法是一点点积累、悟出来的,越往后就越有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高中分科的时候,李小赣记得,自己当时已经在理科教室里坐着了,但突然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学理科不能保证总是拿第一,心里打鼓,而文科没有对手,她有这种自信。

就这样,李小赣选择了文科。她说,当年高考具体打了多少分,她已经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数学拿了满分,但政治没考好,还哭了一场。成绩公布以后,县里管招生的领导一个电话打到学校:好家伙,全省第一名。

考完后,李小赣整个暑假都不在家,到处玩去了,还帮农村的亲戚家双抢、干农活。那时,她家没有电话,交通也不方便,别人怎么传说,她一点都不知道。

所以,李小赣当时没觉得“高考状元”对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她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顺理成章,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去了自己想去的学校。不像她后来在北大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班里有一个状元,一会儿参加这个表彰会,一会儿参加那个表彰会。

李小赣说,在他们那个年代,理想主义教育的结果是,只知道大方向:要飞得高、走得远、学得多,肯定要上一个很好的大学,当时也就知道北大、清华。但在填报专业的时候,她根本不知道人生该往哪个方向走。所以,她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他们读书时,视野要比以前开阔得多,会知道自己的选择。反过来,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那个时代,强调“干一行、爱一行”,李小赣当时受这个影响特别深,选专业时,老师、家长们问她有什么意见,她说,没意见。

就这样,李小赣去了北大,上了最热门的专业:国际经济。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自我定位为追赶者

“到了北大,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班云集了7个省的文科第一名。大学,它不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对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

北大,是对李小赣思想上改变很大的一个地方。到了北大,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所以,她从来没有“高考第一名”的荣誉感,不会觉得自己如何与众不同。

作为最热门的专业,李小赣班上三四十个同学,就云集了7个省的文科第一名,各省前三名就有十几个,数都数不过来。

当时感觉压力很大。首先,城乡的差别就是巨大的,李小赣发现同学们大部分是大城市来的,中等城市的都很少,她算是来自最小的城市、最偏远的地方。更让她有点自卑的是,除了书本上的知识,那种生活经历、阅历的欠缺,甚至素质的贫乏,让她总感觉到,同学们个个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李小赣觉得自己除了念书外,好像其他什么都不会,什么柴米油盐、算账、唱歌跳舞,等等。

她说,像他们那个年代,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可能她在考试、念书这方面悟性会比别人高一点,但她也相信,其他孩子在其他方面悟性比她高。她现在越来越觉得,应该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发挥各自的长处。

李小赣记得一个来自湖北的同学,他连国外那些经济学的著作都念了一大堆。这种落差给了她一种暗示,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迎头赶上。从那以后,她从不主动提自己曾经是“高考第一名”。她觉得,这是她的一个负担,已经不是荣誉了。她还跟妈妈说,你千万不要和别人说我是第一名。她觉得,考试这种东西都是雕虫小技了,它已经是过去时了。

“高考第一名”是初高中一个完美的结果,让李小赣觉得目标定对了,证明她的学习方法是对的。但是,在大学里她又看到了差距,所以应该定下一个目标:要跟同学一样的博学多才。

李小赣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追赶者,这对她来说是个很好的历练。后来到了美国,朋友们认为,中美的文化差异非常大,她肯定会不适应。李小赣说,这种落差和震惊,已经在北京读书的时候领教过了。后来无论去工作也好,去哪里也好,再也没有去北大的时候那种落差了。

大学四年,李小赣的收获是,思想境界打开了另外一个天地,感觉不再是一个井底之蛙。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大人历来追求民主与科学,追求国家的强大、进步,他们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想法很多,那个年代,北大有无数的讲座、文化沙龙,无数的牛人、大家开坛讲学,李小赣经常去听,这些讲座对人生观、方法论都有很大的影响和改变。

李小赣认为,这就是大学,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灌输、培养,不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对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

她的成功观

人生不是做试验每走一步都不要后悔

“我是从来不抱怨没有机会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努力。这和考试是一样的,考试是一种方式,工作是另一种方式,真正主导你的是你的人生哲学。”

在北大学习、工作的经历,是李小赣人生的一笔财富。

她至今仍然记得厉以宁先生对她的教诲。1992年大学毕业后,因为特殊的原因,她选择在1993年保送北大的研究生,中间有一年空当期,在北大出版社做责任编辑,当时是厉以宁一本著作的责编,因而跟他的交往非常频繁,厉以宁对于如何做学问、人生的路如何走,对李小赣影响很大。研究生毕业后,她留校在光华管理学院教书。

1997年,在当时的出国留学热中,李小赣没能抵住留学的诱惑,也去了美国,就读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经济系。

很快,人生面临又一次重要选择。拿到了硕士文凭后,她投入了美国金融界。

从1999年到现在,李小赣先后供职于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和太阳信托。在过去的16年中,美国经历过两次经济危机,海外学子两次回国的高峰,都跟金融危机有关。

在异国他乡,李小赣觉得低谷不多,但是,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劳,才能更好。这个过程中,总有感觉不是很顺的地方,心理上、身体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每次跺一跺脚、咬一咬牙也就过来了。所以她一直说,只要你想做,你就能做到。

李小赣说,她是从来不抱怨没有机会的。她感觉机会一直在身边,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努力,是不是能够把握得住机会。这和考试是一样的,考试是一种方式,工作是另一种方式,真正主导的是你的人生哲学。

现在,家庭在李小赣的心目中,分量很重。在家庭和工作两者中,需要一种平衡。用中国一个传统的词语来表达,她认为她目前的状态是“和谐”。

李小赣觉得,“高考第一名”只是人生的一个点,那只是高中生涯的一个总结,并不代表整个人生,人更多是活着给自己看,不是给别人看的,要跟从自己的内心,不能按别人的标准来判断成功与失败。

对于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李小赣跟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领会,也修正了当年的那种观念。她认为,中国社会给予孩子的压力确实很大,这束缚了一些人的人生。

李小赣说,人生的路,不是做试验,你不知道哪个是最好的,每一步走下去,都不要后悔,走一步后悔一步,那就是最失败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