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思考:重庆内陆开放看"两江"

2015-06-17 07:45:34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编辑:刘颖]
字体:【

5月25日晚,灯火璀璨的渝中半岛。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5月27日,重庆火车北站,记者合影。

湖南日报记者 曾楚禹 张尚武

6月18日,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将满5岁。

站在长江岸边的果园港,东眺长江经济带,西望丝绸之路经济带,两江新区恰好位于两带交汇的战略枢纽。

5年来,重庆精耕两江新区“试验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改革催生活力,以创新激发动力,奏响了内陆开放最强音。

改革探路,催生行政和市场活力

两江新区覆盖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跨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

地处都市功能核心区,新区如何处理与所属地方行政区的关系?从挂牌开始,决策者即深思这一问题,大胆探路先行。

不同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两江新区管委会分别与三个行政区组建开发公司,平行推进新区开发开放。

2010年8月18日,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动工。新区管委会出资55%,产业园所在的北碚区政府出资45%,双方共同组建开发公司,形成利益共享、齐推共建的开发模式。此后,按照同样比例,两江新区又分别与江北、渝北组建鱼复、龙头两大工业园,共同推进新区开发。

眼下,内陆许多开发区,与当地行政区在招商、项目上存在激烈竞争,导致资源分散,相互抵消了优势。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敬称,两江新区的模式,有效避免了这种“陷阱”。

去年,两江新区尝试“大部制”改革。例如,工商、质监、食药监就合并为市场监管局,实现一个部门管市场。收拢审批权,由审批科一个印章管审批。改革后,内设机构减少三分之二,半数以上机关人员充实一线。

政府“瘦身”,市场活力倍增。2014年,两江新区新设市场主体8234户,注册资本超1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70%。

机制创新,构筑“大通关、大开放”平台

5月26日,记者来到两江新区果园港。远远望去,新建的16个5000吨级泊位气势宏大,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渝新欧”抵达这里,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无缝对接。

而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排排集装箱货柜整齐列阵,作业繁忙。工作人员称,由于保税降低了成本,这里每天进出口货物达1000多标箱,货值超过5000万美元。

物流不足,开放平台欠缺,是制约内陆开放的重要瓶颈。两江保税港区公司副总经理黄曲称,为打破瓶颈,两江新区创新机制,构建保税、金融、信息、物流、会展五大平台,支撑起内陆开放的大格局。

在两江新区的寸滩和果园港,海关试点“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内陆出口直通模式,通关时效从原来的6小时,缩短到现在的2小时。

在两江新区的水土高新园,集离岸和在岸业务于一体的国际大数据处理平台,已经投入运行。以两江新区为中心的“信息高速公路”,100毫秒内可以覆盖整个亚太地区。

下有陆家嘴,上有江北嘴。两江新区打造以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跨境支付、结算等金融新业态异军突起。

5年来,两江新区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量从最初54家增加到129家;进出口总额从33.7亿美元增长到515亿美元,年均增长逾70%。

产业集聚,与全球同步转型升级

在两江开发集团,一张产业聚集的“云图”引人注目: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内陆首个国际云计算基地、世界领先的光电显示集群、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内陆新区,搞传统过剩产业,归大堆、垒产值肯定更快,但很快将背上被迫转型的沉重包袱。”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曾箐华说,瞄准与全球同步,两江新区力推产业转型升级。

到两江国际汽车城走一圈,现代化的汽车产业集群令人惊叹。仅西城北部新区,便集聚了5家整车厂、3个发动机厂、1个变速箱厂、2个研发中心、80多家配套企业,可年产130万辆整车、100万台变速箱、145万台发动机。2014年,重庆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突破260万辆,其中逾七成产自两江新区。

在鱼复工业园,年产30万台整车的北京现代汽车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现场负责人说:“现代汽车落户两江新区,主要是看好这里强大的配套能力。”

“与汽车产业一样,笔记本电脑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曾箐华介绍,立足本地配套、本地研发、本地制造,两江新区已成功吸引惠普、富士康等IT巨头,形成“5家品牌商+6家代工商+800家配套商”的笔电产业集群。不仅如此,两江新区还引进这些品牌商的全球结算业务,将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全程留在区内。目前,全球每5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产自“两江”。

大块头的产业集群稳住阵脚,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页岩气等9大新兴产业加紧推进;20多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和总部机构入驻,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前来“扎堆”,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

民生普惠,让农民变为市民

为了两江新区的建设,需要拆迁的农民达38万之众。如何顺民意、惠民生?两江新区管委会提出,“有情”发展,加快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化”。

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两江大道附近的和合家园,这是融合了两江新区“一改六好”理念的新型安置小区。小区负责人介绍,“一改六好”是指建设安置房时,将划拨地变成出让地,把传统的限制性产权安置房改变为完整产权的定向商品房;“六好”即地段好、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好。

小区绿树成荫,医院、学校、广场配套齐全。在附近居民眼里,这里的环境,比众多商品楼盘还高出一个档次。

安居更要乐业。为解决拆迁农民的就业难题,两江新区管委会规定,引进企业要拿出15%的岗位,安排拆迁农民就业。仅长安汽车5月份就招聘400名农民进厂。至今,公司已累计招聘2000多名农民,培训后都变成了产业工人。

5年来,和合、和韵等安置小区坚持每月办培训班,请管委会、社区工作人员和专家为大家上课,讲授文明礼仪、城市生活安全常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合家园工作人员称,经过培训后,车子乱停、垃圾乱扔的现象基本消失,住户的文明素质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

记者手记

“闯”出来的新区

曾楚禹

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大门,气势恢宏,一匹通体殷红的马,踏浪飞奔,如一团跳跃的火。

门里一匹马,分明是个“闯”字。重庆人说,一个“闯”字,表现的是两江新区先行先试、勇于探路的胆识和决心。

因为敢为人先的“闯”,两江新区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浪花,从顶层设计到大部制改革,政府“瘦身”,优化服务;市场“显灵”,活力奔涌。

因为有勇有谋的“闯”,“渝新欧”一路向西,打通大动脉;果园港牵手长江,让重庆从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变身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内陆腹地跃身开放前沿。

也因为笃定了“闯”的担当,我们看到,两江新区内,产业在聚集,新城在崛起,家园在变化,民生得实惠。

敢为人先,奔闯向前,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湖南人的血性里,这样的字眼不是经常被提及吗?

走两江,看湘江,刚刚挂牌的湘江新区,一样要有“闯”的胆略和勇气,一样要有“闯”的担当和谋略,直到闯出新未来,奔向锦绣前程。

“渝新欧”,为何独占鳌头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渝新欧”是连接中欧的第一条国际铁路货运专线,开通已有4年多。这条铁路货运线起点为重庆铁路西站,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历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6国,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5月27日,“奔向长江”采访组在重庆了解到:在目前国内众多开往欧洲的班列中,“渝新欧”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其开行数量和货值占到总数的八成以上。

“渝新欧”,何以能独占鳌头?

让“高级货”走出去

一条铁路,连接了两大洲,也打开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市场。

据重庆市经信委统计,截至2014年底,重庆市已开行“渝新欧”233班(含16班中亚班列),进出口贸易额68亿美元。今年,“渝新欧”计划开行班列300班,其中去程150班、回程150班。

“渝新欧”的常态化运行,得益于一个稳定的中高端基础货源——笔记本电脑。

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世界每生产3台笔记本电脑,重庆就占了1台。惠普、东芝、华硕等全球巨头均将大量订单放在重庆。“渝新欧”班列中,笔记本电脑占货运总量的一半。

重庆市发改委介绍,“渝新欧”目前实行“1+N”运行模式,“1”是以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为主线,“N”则是根据客户需要选择沿线途经的国家城市作为集结点和分拨点。搭乘“渝新欧”的中国货,目的地不一定是杜伊斯堡,在沿线国家也可“下车”,吸引更多货源。

把欧洲货“捎回来”

继“渝新欧”之后,“蓉新欧”、“汉新欧”、“郑新欧”、“湘欧快线”等10余条国际货运班列也相继开行。但都面临回程货物不足的困境。今年一季度,我国的中欧班列中,回程发送箱比例不足15%。

“渝新欧”也是在开通两年后的2013年,才迎来首趟回程班列。直到2014年7月,重庆整车进口口岸获批,“渝新欧”回程货才有了新突破。

重庆市联合各方解决了沿线快速通关、检疫等诸多难题,从德国等地进口的整车,能够从“渝新欧”运回重庆。

5月29日,一列载有30辆奔驰轿车的“渝新欧”回程班列,在历时15天后抵达重庆。这是“渝新欧”今年运载平行进口车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批次车。

平行进口车,是指不依托国内总代理商进口渠道,而从原产地直接进口的车辆。今年重庆的平行进口车将达1500辆,由于省去了中间环节,平行进口车的价格一般便宜10%至20%不等。记者在重庆最大的平行进口汽车市场——华璞城汽车广场看到,平行进口车才亮相,就被市民“热抢”。

现在,重庆还在申报设立进口原木、植物种苗等指定口岸,一旦申报成功,从欧洲进口的家具、花木也将跻身“渝新欧”的回程货运单。

码头在,“棒棒”在

5月25日,一名棒棒挑着货物行走在重庆市里。

湖南日报记者 王为薇

重庆由码头而集市,由集市而城池,依山而建,凭水而兴。

嘉陵江与长江交汇而成的“舌尖”朝天门码头,自古便是这座城市的地标。直到今天,这一带仍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批发零售区。

自码头兴起,有一个群体便在此落地生根,用一根扁担挑货为生。这一以“棒棒”为名的劳工群体,无疑占据了重庆码头文化的重要一席。

5月26日早上5时,64岁的吕绍华带着棒棒和手机出门了。妻子还在睡觉,他走得静悄悄:“她白天在银行做清洁工,累得很,一个月挣2000块钱。”

老吕做“棒棒”近40年,从早年帮客人挑行李,到后来给纱厂挑麻纱。如今,他的业务已萎缩为挑服装、鞋类。他指着布满道路两旁的货车说:“路越修越好,沿山交通越来越发达,‘棒棒’的生意越来越冷清。”

直到上午8时,老吕的生意才开张。如他所言,记者看到,街上的“棒棒”不少,可真正有货可挑的却不多。

以前,“棒棒”们的挑货轨迹是从码头到批发市场,而今,范围已大大缩小。“现在就是将批发商的货挑到零售商的车上。”

老吕去批发市场提货只花了4分钟。返回时,他挑着近50公斤鞋子,要爬102级台阶,花了13分钟。爬到第52级时,他喘着粗气放下担子。后方较他年轻的“棒棒”接连超过他。

“棒棒”大军里没有年轻人,起步价仅5元,依路程远近、阶梯数量、陡峭程度适当加价,最多10元。老吕说:“我儿子就在重庆开摩的,他怕累,嫌钱少,不肯当‘棒棒’。”

虽然越来越力不从心,有时一天下来才挣三四十元,老吕还是不愿回老家。“‘棒棒’生意虽不好,但比种田强。”

送完货,借着抽根烟的工夫,老吕聊起了吃货们最关心的重庆火锅。“川味火锅源于重庆,重庆火锅源于‘棒棒’。”

“也是因为穷。”原来,当时沿江的一些屠宰场宰杀牲畜后,将下水扔到江里。“棒棒”们捞起这些平日里吃不上的“肉”,在河滩上架起锅子,将下水和蔬菜煮熟,蘸点儿盐巴辣椒吃,就成了重庆火锅的雏形。

后来,一些看到商机的“棒棒”做起了火锅零卖贩子。担头置泥炉,炉上置分格的铁盆,盆内的卤汁合着毛肚、鸭肠翻煎倒滚。于是,河边、桥头一帮子“棒棒”围着担子各自认定一格,且烫且吃,补充体力。“现在的火锅登堂入室,‘棒棒’们吃不起喽。”

沿朝天门码头下行6公里,是寸滩港集装箱专用码头,吊车将一个个集装箱送上货船;10公里外,现代化的果园港已完成通信平台构建……港口智能化、交通便利化,重庆日新月异。“棒棒”们还是一根扁担,还是有限的体力,一直未曾改变。

望着老吕佝偻的背影,记者想,山城还在,码头还在,火锅还在。但明天,“棒棒”还会在吗?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