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即将启航 湖南制造大有可为

2015-03-15 09:06:2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编辑:夏博]
字体:【

“中国制造2025”即将启航——

湖南制造大有可为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任彬彬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一时间,“中国制造2025”作为一个新亮点引发舆论关注。

湖南的装备制造业到底水平如何?短板在哪?如何推进升级?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湖南装备制造业很有自己的特色。除工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外,还拥有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和矿山设备、航空装备等优势产业。大坡度斜井全断面硬岩掘进机、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等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成为了我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挺进的强大引擎。

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为龙头的企业,花大力气调整结构,正向环境产业、农业机械、地面工程装备、地下工程装备、海上工程装备全方位发展。特别是位列全球工程机械第六的中联重科,近年来先后完成对英国保路捷、意大利CIFA、德国M-TEC的国际并购。南车株机、衡阳特变、湘电集团、铁建重工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从“单台产品供应商”向“成套设备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转变。

依靠自主创新,越来越多的高端主机装备实现国产化的同时,关键零部件制约瓶颈也得到有效缓解。如高速重载工程机械大流量液压系统核心部件过去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产业链安全。三一重工易小刚领衔的项目组,摒弃了日本、德国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通过功能结构创新来提升性能和可靠性的发明思路,解决了这个“卡脖子”难题。不仅替代进口,相关主机还出口美国、新加坡等国家。

令人欣慰的是,在经济迈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2014年湖南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2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15亿元,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交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8%以上的中高速增长。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总量规模偏小,大型设备制造能力不强;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基础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度不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仍待改善等。

平台、人才、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缺一不可

对湖南装备制造业来说,如何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认为,必须加大投入,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等方面全面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装备制造领域的研发平台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35个和28个,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经费近4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分别达到8个和5个。国家超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依托中意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推动建立了中部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4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为全省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汽车与轨道交通等领域的150多家企业提供了设计服务。“要想促进高端装备制造的全面崛起,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加强平台建设,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高端装备制造的攻关。”童旭东说。

推动产业升级,还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2014年,我省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推动轨道交通用3300V高压IGBT模块、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实现产业化。据悉,我省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军民融合发展是湖南的优势。省政府与国防科大于2012年共同组建了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并建立了省校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目前,省创新院已遴选了100余项技术相对成熟、有望快速转化、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建立了军民融合成果转化项目库,并择优选取了20个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实施5年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

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必将产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需求。如何激发人的活力?童旭东认为,在加快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要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加快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促进科技人才为我省制造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专题:书写《中国制造2025》湖南篇章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