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张德江主持公祭仪式

图为公祭仪式现场。 新华社发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 霍小光 蔡玉高)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公祭仪式。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习近平指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习近平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习近平指出,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习近平强调,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讲话全文另发)
6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共同撞响“和平大钟”。随着三响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翔,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圆梦中华的雄心壮志。
公祭仪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走进纪念馆展厅,参观《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习近平等仔细观看,在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对日本战犯审判、南京大屠杀历史见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展区,习近平不时驻足,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张德江在签字簿上签名。随后,习近平等亲切会见了参加仪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遇难者遗属代表。
马凯、刘奇葆、许其亮、韩启德一同参加上述活动。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老同志代表,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港澳台同胞代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二战中国战区和遭受过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亚洲国家驻华使节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遇难同胞亲属代表,江苏省各界群众代表等参加公祭仪式。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中外记者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
“77年了,我没有一天忘记过这段历史”
97岁常德老兵重返南京,一壶黄酒祭战友

12月10日,周广田在光华门砖筑堡垒遗址撒了一壶黄酒,祭奠当年牺牲的战友。赵杰 摄
12月13日,到南京已经是第五天,97岁的周广田依然处于激动中。这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他受民间志愿团体邀请,前往南京北极阁遇难者丛葬地,出席在那里举办的公祭活动。
周广田是常德市航运办事处退休职工。南京保卫战期间,他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一团一营一连代理排长,曾和战友在光华门浴血杀敌。12月10日,他在“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志愿者的陪同下,首次重回77年前浴血杀敌的战场——光华门砖筑堡垒遗址,祭扫当年战死沙场的战友。
77年前,此地曾是中国守军抵御日寇最为顽强的战场之一。77年来,他没有一天忘记这里,回来祭拜战友,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
这一次,他终于重返昔日战场,达成心愿。
祭奠
一壶黄酒寄托哀思
“哎呀,城墙变高了。”“对对对,这就是当年的城垛。”……
12月10日上午10点多,细雨蒙蒙,松柏环绕的南京光华门凝重肃穆。周广田头戴嵌有“抗日老兵”徽章的棉帽,走进光华门遗址公园。虽然已是97岁高龄,但他看上去神采奕奕,依然可见当年的飒爽英姿。
公园腹地的砖筑堡垒遗址旁,白色蜡烛摆成“1937”的字样,几束菊花摆放在周围,一壶陈年黄酒似乎在等待一位遥远的客人。
周广田走到砖筑堡垒遗址旁站定,突然举起右臂致军礼,迟迟不肯放下。几分钟后,周老眼圈泛红,再也压抑不住悲痛之情,泣不成声。在旁边志愿者的安抚下,他才慢慢停止哭泣。
77年后首回光华门,与昔日的战友阴阳两别,唯有一壶黄酒寄托哀思。“77年了,我没有一天忘记过这段历史。”周广田含泪打开酒壶,将酒洒在蜡台旁的青石板上,“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你们安息吧,你们的死,是为中华民族而死,全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永远都会记得你们。”
简短的祭奠仪式结束后,一位头戴棉帽的老爷爷走到周广田对面,哭着对周老说,“我是一个老兵后代,我也很激动。”话还没说完,他上前一把抱住了周广田。两位老人像久别重逢的挚友,相互拍打着脊背,胜过千言万语。
这位老人名叫张邦雷,66岁,也是“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志愿者。他的父亲张安汶是“飞虎队”队员,在2001年去世。“我父亲当年是空军,周老是陆军,抗日战线他们是战友啊!”
回忆
早上击退攻城日军 下午接到撤退命令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向南京城区发起总攻。两天后的《大公报》曾刊发文章描述当时中国抗日守军的悲壮,“10日傍晚,光华门一带城墙被敌攻城炮击毁数处,敌军一部虽冲入城内,当即被我保卫歼灭,敌遗尸500余具,仅10人生还。我军士气悲壮,人人抱必死之决心。”周广田所在的教导总队军士营,当时就是阻击日军的先头部队,在付出重大牺牲后击退日寇多次进攻。这里是南京保卫战期间中国守军战斗最激烈、日军当时伤亡最多的地方。
“当时我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军士营一连二排代排长,军士营全是武汉入伍的爱国学生,斗志很高昂。”周广田说。12月11日清晨,周广田在光华门观察敌情,发现敌人的一辆坦克和四辆装甲车停在离城门约两百米处。12日拂晓,日军的平射炮、重机枪集中火力猛攻光华门城门。
“城门被日军的强大火力击破一个洞口,约一个排的敌兵大声嚎叫着冲向洞口。当时光华门只有我们一个排45名官兵把守,战士在城墙上和城门洞内两侧痛击敌人。先冲进洞口的四个敌兵被我们击毙,后面的几十名士兵在我们的猛烈攻击下夹着尾巴逃走了。”令人欣慰的是,此战周广田的排只有两个人手臂受伤。“初战告捷,全排弟兄斗志昂扬,纷纷表示要与光华门共存亡。”
周广田回忆,当天下午,上级指示他们从挹江门出城,赶赴下关集合过江,到郑州报到。“这道撤退命令,让我上午与全排弟兄约定死守光华门的誓言成了空话,我们只好由光华门穿城而过直奔挹江门。”
江面上浮满了被日军射杀的战友
走出挹江门来到下关轮渡码头,周广田当时想找条船把全排弟兄和武器带过江去,前往郑州报到,可一直找到汉中门都不见船的踪影,只好回头又往下关走。
到下关时天已拂晓,眼看日军军舰已接近燕子矶,正在用火力追杀游水渡江的士兵。紧急中周广田看到轮渡码头侧面停有一块竹排,立即指挥不会游泳的弟兄十多人登上小竹排过江,会游水的30来个弟兄则脱掉棉军服和他一起游水过江。
游了约两百多米时,上游先后漂来3块小长木板,周广田赶紧抓住木板。这时,日军的两艘军舰和几只快艇已冲了过来,边冲边用火力猛扫,周广田马上沉到木板下,捡了一条命。竹排上十几个战友来不及躲避,被敌兵射死在江中。
12月13日中午,周广田终于游过江爬上江堤,此时江面上浮满了被日军射杀的战友,惨不忍睹。“想起在老家的母亲,想起日军惨杀弟兄的仇恨,我对自己说,决不能死,一定要活下去!”于是他咬牙继续往前走,是排里唯一活下来的人。
逃出南京后,周广田来到湖北,加入46师继续战斗。此后不久,他和战友听说了日军在南京大肆烧杀抢掠、屠杀平民以及集体强奸轮奸妇女的暴行,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让他们非常愤慨,发誓要杀敌报仇。
1938年6月至7月,已担任连长的周广田带部队参加武汉保卫战,消灭日寇30多人。由于看不惯国民党部队之间派系斗争,他独自离开前往四川,后来进入19兵团当兵。1949年解放军进军西南,担任代理营长的他带领部队撤往贵州,在路过四川古蔺县时,率全营士兵起义。

12月10日,光华门祭拜现场,志愿者张邦雷上前拥抱周广田,说自己是“飞虎队”队员的后代,在这里碰到他很激动。
心愿
开“老兵泡菜”店资助困难抗战老兵
解放后,周广田进入常德市航运办事处工作,在工作上任劳任怨。1979年,62岁的周广田办理退休手续后,依然帮助街道经营集体企业。历经生死,周广田从此格外乐观。即便年纪大了,心态却依然年轻,“前几年我还跳交谊舞呢”。
周广田退休后闲居无事,便以腌制泡菜为乐,因为手艺不错,邻居和朋友都爱吃他做的泡菜。近两年他通过媒体得知不少抗战老兵生活很困难后,想开家泡菜店,将经营收入资助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今年8月31日,他的“老兵泡菜”店在常德市开张了。“有的抗战老兵身体很差,生活也很困难,我身体好,要为他们着想。”周广田对三湘都市报记者说。
常德一位企业家被周广田的善举所感动,出资帮他改造泡菜店,扩大经营规模。“此次来南京,我还带上了30多罐‘老兵泡菜’,送给南京的抗战老兵和志愿者。今后我还想把泡菜店开到长沙,挣更多钱资助更多的抗战老兵。”周广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自己的心愿。
■文/记者 甄荣
记者手记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
□ 甄荣
时光流逝,硝烟散去,但那段悲痛的历史却深深刻在了周广田老人心间。他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来到南京,就是为了祭奠死去的战友和同胞。同时通过当年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不忘历史、不忘伤痛,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变得更强大。
无论过去了多少年,这段充满着鲜血与哀痛的历史都是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正因为如此,国家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使得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也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尊重和对平民生命的敬畏。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演讲时引用了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因为“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而所有“重蹈覆辙”都是从忘却开始。牢记历史,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对仇人进行同样的报复,而是让我们反思,让我们警惕,让我们振作,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再遭受这样的苦难和悲伤。
重温“悲惨记忆”,我们也更深切地感受到:铭记历史,警钟长鸣,才能避免因忘却而麻木,进而更加珍视和平,始终以自强不息的姿态走向未来,永远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链接
光华门之战——南京保卫战中最激烈的战斗
在南京保卫战中,光华门可谓是日军攻打南京时战斗最激烈、伤亡最大的一座城门。
1937年12月9日拂晓,日军第9师团胁坂部队趁5师87师换防,抢占光华门外的大校场和通光营房,随后连续数日,日军飞机、野山炮和坦克经常猛烈轰击光华门。这几天里,双方在光华门展开了激烈战斗。12月10日的战斗最为激烈,整排整连成建制的中国官兵,在短短数小时内壮烈牺牲,第87师259旅易安华旅长阵亡。日军伤亡也很大,被日军称为胁坂部队“最先登上光华门的伊藤善光少佐”被中国守军的手榴弹炸死。
日本人对光华门争夺战印象很深。南京沦陷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立即前往光华门参观。1938年4月,日本皇族东久迩宫也前往该城门巡视、“凭吊”。南京沦陷后的伪市工务局秉承其主子旨意,在对南京城墙修缮的设计图上,特意标明“战绩保存、不必修理”,加以保护。
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
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于2007年成立,日常工作是走访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慰安妇、劳工等战争受害者并援助其中困难者,资金来自网络募集。该机构2013年8月通过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目前有1000多名志愿者,遍布全国各地。近十年来,援助老兵300多人次,援助资金达到210多万元。
声音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不止于中国
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与系列活动的开展,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信念与民众思想、感情的交融。以国家名义公祭遇难同胞,发出的是国家的声音,彰显了国家对生命的尊重,对民众的关怀。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与系列活动的开展,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挖掘历史,还原历史,学习历史。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一些政客频频在“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等历史问题上公开发表否认侵略、美化战争的言论。因此,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既是给了否定侵略历史的日本右倾化思潮一记重拳,同时也在提醒国人不忘历史。
南京大屠杀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正如法国思想家赫南所指出的,在人们的共同记忆中,灾难与伤痛远比享乐或是光荣更重要,也更有价值,因为它们能紧密地团结民众,唤起患难与共的情感,进而使人们凝聚成为一个坚实的共同体。在国家公祭日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隆重悼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能让民众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性。
为二战历史确定国家纪念日或设立国家公祭日,已成为国际惯例。 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彰显了中国政府希望以与国际接轨的方式,积极参与二战历史构建的姿态,以及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民族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的努力。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也是整个人类的灾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其意义又不止于中国。由此观察,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为了团结和联合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民众,与他们手挽手,心连心,共筑和平的大厦。
(摘自《环球》2014年第25期)
链接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这一天被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定为纳粹大屠杀遇害者的纪念日。2005年11月1日,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由104个国家共同提交的一项决议草案,决定将每年的1月27 日定为联合国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用以纪念二战期间在波兰奥斯维辛被纳粹屠杀的110万个鲜活的生命。这一天,波兰、德国等国都要举办隆重庄严的悼念仪式。
“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
2011年,珍珠港事件70周年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12月7日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 。用以纪念1941年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因日军偷袭而丧生的2300多名美军官兵。
证据
南京大屠杀30万人死难铁证如山
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残酷杀害的中国同胞达30万人以上,这早已成为铁案,战后中国和国际法庭早有定论。
◎据可靠的档案材料记载,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南京市慈善堂曾掩埋尸体112266人,世界红十字会掩埋43071人,中国红十字会掩埋23371人,无主孤魂碑下掩埋3000余人,下关区所埋26101人,仅此几个数目相加,就达到207809人。这些数字真实可靠,因为当年各慈善机构在掩埋尸体时都曾逐个填写统计表,并在战后呈递政府。
◎据不完全统计,尚有伍长德具证的被害者2000余人,鲁(更生)所具证的57400余人,芮方缘、张鸿儒等具证的7000余人,中山码头遇难的1万余人,鱼雷营、宝塔桥等处遇难的4万余人,草鞋峡遇难的5万余人,上新河地区遇难的28730余人,共计195130人。 这一数目中,部分遇难者的尸体事后经慈善机构掩埋,与前面的掩埋总数有所交叉,其他大部分为日军在江边屠杀后,或弃于江中冲走,或用汽油、煤油焚化而毁尸灭迹。
◎1946年2月,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首次、直接和明确地作出30万这一数字这个重要历史判决,出处则是著名的《谷寿夫判决书》。在这份判决书中,明确认定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余万”的就有三处。其中两处还明确指出“30余万”的数字,是由“集体屠杀19万人”和“零散屠杀15万人”构成的。此外,还明确判定屠杀30余万人的时间、地点、加害对象、受害对象、加害手段等,十分详细和准确。
数据
8年抗战,究竟有多少军人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有多少平民在国难中死于屠刀?1995年以来,我国官方公布的伤亡数字是3500万人,包括400余万中国军人、700余万兵役壮丁以及2300万平民。湖南省留下了十分完整的本省统计资料:死亡92万余人、受伤169万余人。
■据新华社、新民晚报等
南县公祭“厂窖惨案”遇难同胞
本报12月13日讯(通讯员 熊偲婧 记者 杨军)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天,南县在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庄严而简朴的公祭活动,悼念抗日战争时期在“厂窖惨案”中遇难的3万名同胞。当地各界1000多人参加公祭。公祭现场,还举办了“勿忘国耻,珍视和平”签名活动。
1943年5月9日至12日,侵华日军在南县厂窖镇疯狂屠杀百姓,杀害我同胞3万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厂窖惨案”。今年,厂窖惨案纪念碑和纪念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公祭现场,厂窖惨案幸存者全伯安讲述了那段惨痛历史。他告诉记者:“当时,日军疯狂屠杀百姓,厂窖北与武圣宫交界的共河渠变成了血水河,五一鱼池变成了血水池,全成村三个组变成了绝户堤,肖家湾的风车拐变成了白骨堆,百人坑、千人坑遍地都是。”他说,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我们要发愤图强,要和平不要战争。参加公祭的学生表示,将不忘历史,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责编:杨帆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