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张家界武陵源金鞭溪风光。
2014年,张家界武陵源金鞭溪风光。 通讯员 李纲 摄
核心提示
自1982年从国有林场改为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后,“砍伐”在张家界林区就变成了一个多余的词。如今,这个词被再度提起,更为戏剧化的是,在记者采访期间,围绕砍伐的争论甚至从网络延展至张家界市政府多个部门,变成了官方内部的一场大讨论。
【支持者】
近日,发表在华声论坛内的一篇帖文《无比失望的张家界金鞭溪之旅,好好的美景全给毁了》,一下子把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帖文的作者、华声网友“树木岭散人”指出,“管理方因噎废食,死守不能砍树的规定,让金鞭溪如斯美景沦落,不值票价,‘世界最美峡谷之一’徒有虚名。”这一帖文被转发后,在网络上引发上百万网友的争议讨论。
导游:金鞭岩杂草疯长遮景
10月13日下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金鞭岩,28岁的本地女导游刘小青面对遮隐在乱丛杂木背后的石峰,手脚并用,试图向一群韩国游客介绍眼前奇景。
在刘小青的记忆里,10年前的金鞭溪,溪谷两侧的杂木还没长起来。“那时的岩峰溪谷秀丽奇绝,让人叹为观止,任何言语解说都是多余的。”她打开手机,在网上找出了一张十年前金鞭岩的照片。与眼前的金鞭岩对比,照片中的金鞭岩没有杂木遮挡,形态清晰,开阔雄奇。
“景区管理部门应该将这些杂木乱林清理干净。如果任其疯长,再过十年,金鞭岩将成为照片中的记忆。”刘小青忧心忡忡地说。
摄影师:杂木破坏砂岩地貌
覃文乐是张家界市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多年来用镜头见证了金鞭岩景观从有到“无”的历程,也是砍树的坚定支持者之一。
在他看来,张家界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集雄、奇、幽、野、秀为一体,汇峰、谷、林、水为一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特地貌。“从摄影美学角度而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有的植被其它森林公园也有,但张家界沟谷纵横、峰林秀立的地貌特质则是无与伦比的。清理杂木,一是能够开山现景,让世界能够领略张家界之美。二是能够保护石英砂岩的地貌特征,因为杂木过多,根系深入地表,会破坏石英砂岩的完整性。”
丰富的植被和茂盛的林木一直是张家界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但过高的森林覆盖率却让这位摄影师遗憾:云海景观正在以越来越低的频率出现。
“云海景观一般出现在大雨之后,绵羊状的白云朵朵连山,非常美。但近年来,这种景观正在离我们远去。”覃文乐解释,树木过于茂密后,会吸收大量雨水,不易被阳光蒸发出来,因此不易形成云海景观。
【反对者】
林业部门:一棵树都不能砍
“张家界森林公园内,林是根本,不管是《森林法》的规定,还是从景区的长远发展来看,我认为一棵树都不能砍。”张家界林业局纪检组组长全民政说。
据全民政介绍,张家界森林公园成立自1982年,此前,它的前身是国有林场。1982年开始,张家界森林公园里的树就全面禁止砍伐了。
“林区历史上几次遭受大面积砍伐、焚毁,景区有今年的面貌得来不易。”全民政认为。“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张家界不可能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胜地、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张家界林业局林场站站长田小山也认为,景区内的杂木即便需整理也必须严格按照流程立项报省林业厅批复。
政策
按现行法规
不能大轮伐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营林科副科长李核隆看来,金鞭溪的杂树只是“障目一叶”,张家界40万亩人工自然林的“伐”与“不伐”才是两难处境。
“1982年前,张家界国有林场的努力方向是造林产木;1982年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目的则是禁止砍伐、保护生态。名称和功能虽然变了,林地还是原来那块林木,树木也是原来那片树木。”李核隆介绍,在1982年前,国有林场曾在林区大面积种植人工杉木林,生长至今,这批杉木林总占地面积将近40万亩,比森林公园内的30万亩自然林还多10万亩。
“从1982年到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32年。而人工杉木林的轮伐期只有30-35年,逾期不伐,杉木林会停止生长、开始老化、腐败。”李核隆担心的是,这些大面积临近老化腐败的杉木林如遇狂风暴雨、闪电雷击,将对景区内游客的生命安全产生何种影响。
但是,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8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行为。此外,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2000年起,就已退出编制森林年度采伐限额计划,没有编限,就不能申报采伐指标。
“按照现行法规,在张家界进行大规模轮伐完全不可能。即便是允许砍伐,40万亩人工杉木林按照每年100立方米的速度砍伐下去,完成更新至少需要280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副处长宋彦璋表示,从游客的角度而言,买了门票,由于杂树遮挡而看不到景区,这是管理方的责任。不管是出于开窗亮景、显山漏水的需要,还是从提高生态质量、保障游客安全的角度出发,都希望有关部门能批准修剪杂木、科学轮伐。
建议
是否砍树可请游客投票
金鞭溪的树到底能不能砍?网络上的争议也引起了张家界市旅游局局长丁云勇的关注。“我的看法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只要能让游客更多地看到风景,可以进行林项整理、适当修剪,遮挡风景的茂密杂木要砍伐、梳理。”丁云勇表示。
“每年12月到次年3月去看金鞭溪、金鞭岩,少部分落叶林(楠木)四季常青,其余落败,看金鞭溪和金鞭岩的视野比较开阔。而3月-11月期间景点则几乎被森林植被完全遮蔽。”丁云勇介绍,整个武陵源区,植物种类相当于欧洲总和的1.5倍。修剪繁茂枝条,人为干预,有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发展。
一则来自旅游局的统计显示,近两年来,每年有将近300万国内外游客涌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已经俨然成为世界的张家界森林公园。在景区砍伐林木一事政府是否有话语权一事上,丁云勇持审慎态度:“张家界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政府的服务意识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砍或不砍,这个事可以通过网络由游客和民众做主。政府要做的事就是,请专家和林业工作者做必要性论证和科学规划。”
背景
曾是国有林场,后建森林公园
据地方志记载, 张家界,又名青岩山,相传汉代留侯张良隐居于此而得名。古时全为自然林覆盖,清雍正、乾隆年间因发现铁矿,兴起了炼铁业,砍树烧炭炼铁,使“山木亦罄,不足以鼓铸”。清末民初,匪患泛滥,放火烧山,加之后来1958年大办钢铁、大办食堂,张家界的森林资源进一步受到破坏。及至1958年,张家界林区除岩峰岩壑上的自然林外,仅有林地6200余亩。
1958年4月,张家界国有林场建立。国家提出“三自一包”,鼓励社员开荒垦地造林。1962年至1965年,张家界国有林场每年以1800亩到2400亩的开荒造林速度向前推进。到1971年,林场的造林任务全部完成,总共造林18225亩。
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张家界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管理方的工作重点进入护林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记者手记
维持本色还是稍加修凿
从一个景区的几株杂木生发,一场网络的吐槽最终演变至政府多部门陷入集体辩论。答案悬而未决,而叫好声已然响起:游客的一声叹息,在短时间内即刻触动了与旅游相关的多个部门的敏感神经。作为一个服务型的国际旅游城市,张家界市各级官员对自身所处的城市历史与城市定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回到这个两难问题本身:在不同人的眼里,自然景观有着不同的价值。到底是维持自然本色,还是迎合人类自身而修凿大自然?也许,这一难题不是张家界森林公园独有的,也是全国近80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需要共同面对的。■记者 龚化